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第50章 题材上的开拓

  《中学英语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的整体操作细则》发表之后,得到了不错的反响,不少中学老师都回信,表示愿意参与印证这个方法的教学实验。

  回信的基本上都是燕京地区以及周边城市的学校老师,因为《中小学外语教学》如今主要也是在燕京以及周边城市发行,南边的中小学订阅较少。

  而且杂志刚发行,南边的学生即便有老师回信,到燕京也要些时间。

  开学没几天,马俊明特意找了一趟杨翊,就筛选参与教学实验的中学一事问了杨翊意见。

  杨翊给马俊明提了三点建议。

  第一,参与实验的学校距离师大不宜太远,这样能够保证信息反馈的及时性。

  第二,参与实验的学校要能分出不同的层次,师资力量、生源水平都要有不同,这样能够保证样本多样性。

  第三,要选来信老师有话语权,并且对参与实验有决心的学校,这样的话,教学方法的实行压力小,不容易半途而废。

  马俊明有教学实验的经验,自然知道杨翊说的这三点都很切合实际。

  他还开玩笑说,要不是资料室现在也缺人,他真想把杨翊挖到《中小学外语教学》编辑部去,他们编辑部现在也很缺人。

  对此,杨翊只是笑笑,没有给任何回应。

  他觉得如今在资料室的工作非常好,没有任何换部门的打算。

  马俊明他们编辑部比资料室忙多了,这段时间杨翊去了两次,这两次过去,编辑部的老师们都是埋头工作,办公室里面一点活人气息都没有。

  而且听他们说,平常即便不是很忙的时候,也要到六七点才能下班,如果忙的话,加班到八九点钟是常态。

  编辑部收到的信很多,基本上都要看,很多还需要回复。

  虽然他们编辑部普通编辑每月的奖金高达十元,但是杨翊还是没有任何兴趣,毕竟他随便发一篇翻译稿,就有超过十元的稿酬。

  现在他跟黄晓辉直接对接之后,稿费还是比较稳定的。

  而且就他们编辑部这加班时间,杨翊也没办法教慢班了,给慢班代课的薪资可比十元奖金多很多。

  新学期开始之后,慢班的任务变重了。

  他们班的学生从原先的三十人扩充到了六十人,足足翻了一倍。

  多出来这三十人,都是从各系慢班抽调过来的,基本上都是各班吊车尾的存在。送到杨翊这里来,有点死马当活马医的意思。

  学生们收进来之后,杨翊给他们摸了个底,结果惨不忍睹。

  为了不让他们影响原先慢班学生的学习进度,杨翊就按照之前规划的,给学生们分成了三个班。

  于升、何书琴等一些英语成绩拔尖的,总共十五个人,组成了一个火箭班。

  成绩中等的,总共二十五人,组成英才班。

  剩下二十个基础特别差的,组成超越班。

  超越班杨翊亲自来教,英才班则扔给了陈琪他们,因为英才班的学生基础还算可以,陈琪他们能够教得明白。

  杨翊准备等到超越班的学生基础再好一点,就跟英才班一样,也扔给陈琪他们,然后他就重点培养那些尖子生,同时对他们进行一些教学法的指导。

  对于这些学生,杨翊没有打算把他们教成于升、何书琴那种,语言学习的天赋是很重要的,杨翊不是神,没有化腐朽为神奇的能力。

  他能够做的,就是让愿意学的学生,能够找到学习方法,慢慢一点点的进步。

  外语系主任洪树南知道杨翊给六十个学生分了三个班,第一反应是,给杨翊安排的学生太少了。

  要知道杨翊把学生分成三个班,他们就应该给杨翊安排三百个学生。

  现在六十个学生,杨翊教起来,比上学期三十个学生还要轻松。

  ……

  上沪作协三楼304室,《上沪文学》编辑部,于炳昆跟他负责的新人作者陈村大吵了一架,原因是陈村的新作里面敏感的地方太多,于炳昆就告诉陈村要删改,陈村坚决不肯,逐字逐句跟于炳昆顶嘴。

  两人吵了一个多小时,没有吵出任何结果,直到陈村要回师范学院上课,304室这才消停。

  坐在于炳昆对面的周界人打趣道,“于组长不要生气,人家小伙子脑门都是硬的,说不通很正常。你不如看看前段时间积压的来稿里面,有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不用紧着人家一个作者薅。”

  于炳昆叹了口气,“现如今手头上这些稿子都没处理完,哪有那些闲心。”

  最近他们编辑部确实积压了不少稿子,很多都是年前遗留的。

  《上沪文学》前两年一复刊,就充满了活力,来稿不管是理论组、诗歌组还是小说组都抢着要看,一篇稿子到了他们编辑部,根本等不到第二天。

  但是这两年稿子太多,加上去年年前比较忙,就积压了不少稿子。

  虽然于炳昆嘴上说没有闲心,但还是拿了一摞来稿到自己桌上,副主编李子芸可是下了死命令要他们在两周之内把之前的稿子清理掉。

  只不过看了几篇稿子,于炳昆心情是越来越差。

  这两年他们《上沪文学》来稿越来越多,稿件的平均质量却越来越差,他刚刚审的那篇,完全就是中学生的日记,啰嗦就不说了,而且内容十分空洞,让人看得云里雾里。

  退稿!

  退稿!

  还是退稿!

  这两年于炳昆脾气越来越差,以前退稿的时候,不管对方作品如何,都会语重心长地点评一番,鼓励一番。

  如今遇到这类毫无价值的稿件,他都是只附上三个字:可另投。

  还有些稿子,只要开头二十个字看不出来是小说还是其他的,他就立马把稿子扔给对面的理论组的周界人手里,就当成文学评论对待了。

  两个小时后,于炳昆摸到了一份挺厚实的稿件,他知道又来了一个挺大的活,所以先喝了口茶,然后才将信件拆开。

  信封里面只装了稿件,并没有作者“自荐信”之类的东西。

  许多作者喜欢附上一封信,交代一下自己的简历,譬如之前在某某杂志上发过什么文章之类,并且表达一些对杂志社的景仰之情,想要以此来提高过稿的概率。

  没有写的,要么是不屑写,要么就是没得写,后者的可能性往往更高。

  “大概又是个新人。”

  于炳昆嘀咕一句,随即看到了作者一栏写着“木羽”二字。

  他眼睛一眯,这木羽……好像是《山民》的作者?

  因为《山民》上过《文艺报》,于炳昆印象很深,这首诗之前在他们编辑部也讨论过。

  只不过,此木羽就是彼木羽么?

  木羽并不是什么很奇特的笔名,有人撞笔名是很正常的,甚至有可能是故意为之。

  笔名重复并不犯法,不过像他们《上沪文学》这种杂志社,肯定要注意这一点。假如真的有人故意跟《山民》作者起了个一样的笔名,他们又想要发行这篇文章,应该会劝对方改笔名。

  除非人家本名就叫木羽,那就不好让人家改了。

  于炳昆把心里的疑惑暂时放下,先扫了眼小说名《棋王》,然后开始认真看稿子。

  “车站是乱得不能再乱,成千上万的人都在说话……”

  看完开头一段,于炳昆吸了吸鼻子,又是一篇写知青的小说,也可能又是一篇伤痕小说。

  于炳昆对这些主题倒是没有意见,只不过写这种题材的人很多,写得好的却很少,很多都是老生常谈,翻来覆去说的都是一样的事情。

  作为一个编辑,虽然他知道这种小说写得好的可能性不大,但还是期盼着他手上拿的这篇能写好,谁也不想浪费时间。

  看着看着,于炳昆发现了一些不对劲。

  虽然这篇《棋王》也描述了知青时期的艰苦,但是未曾在“创伤”上着墨太多,故事的核心“王一生”主要就是在下棋。

  相较于很多知青小说,这篇小说要显得干净一些,这种干净,倒不是说有文过饰非的嫌疑,而是它只是简简单单地将角色所处环境描写出来,并没有撕心裂肺的控诉。

  甚至在看小说的过程中,于炳昆一度认为这篇《棋王》有种通俗小说的味道,特别小说最后部分,王一生“以一对十”的场面,特别像一些武侠小说里面才会出现的。

  于炳昆能够感受到,作者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已经尽量避免灰调子,但是小说里面依旧存在一些敏感情节,比如后面文教书记索贿的情节。

  “这一块要不要改呢?又该怎么改呢?”

  于炳昆抿着嘴唇,考虑着是否要让作者将文教书记索贿的这一段给改掉。

  但是这一段要改,工程可不小。

  而且这一段灰调子,影响也不是很恶劣,因为王一生拒绝了“走后门”,这次贿赂行为等于是没有成功。至于后面脚卵有没有继续送礼,以求早点调走,小说里也没有交代。

  现在毕竟已经是1980年。

  对面的周界人听到他嘀咕,好奇问道,“什么要不要改?”

  于炳昆笑着指了指手里的稿子,“刚才看的一篇小说,里面有点灰调子。”

  “你已经在考虑要不要改,是说这篇稿子能过么?”

  于炳昆拍了拍脑袋,他刚才压根没想这篇稿子能不能过的问题,就已经开始考虑小说该怎么改了。

  不过这也说明,他潜意识里已经确定这篇稿子能过。

  当然,能不能过,也不是他一个人说了算的。

  “反正这篇稿子在我这里是过了。”

  于炳昆找来一张审稿单,在上面填上小说跟作者的信息,然后写了自己对这篇小说的审稿意见。

  周界人见他在写审稿单了,好奇问道,“这篇稿子有什么特别,你看一遍就开始写审稿单了?”

  虽然跟于炳昆才共事几个月时间,但是周界人对他的审稿习惯非常了解,普通的稿子,他至少要看三四遍才开始写审稿单。

  能让他看一遍就开始写审稿单,说明这篇小说让他眼前一亮。

  “一篇知青小说。”

  周界人一脸不信,“就只是一篇知青小说?”

  于炳昆笑了笑,“就是。”

  “拿来给我看看。”

  周界人站起身,伸手要拿稿子,于炳昆却用手死死压住稿子,“等我把审稿单写完,再给你看。”

  “好罢。”周界人撇撇嘴,又坐了回去。

  于炳昆虽然只看了一遍就开始写审稿单,但是写起来却很慢。

  写了一点,又看一遍,再写一点,再看一遍。

  反反复复地,他把《棋王》看了好几遍,才写完审稿单。

  写完之后,他要把审稿单跟稿子一起送给小说组的组长唐铁海,却被周界人给截胡了。

  “先给我看,看完我再给老唐。”

  稿子被抢了,于炳昆摆摆手,“你看吧,不过下班之前一定要给唐组长。”

  反正唐铁海、茹志娟、李子芸等几个领导这会儿都去开会了,也没办法给他们审稿,让周界人看看也无妨。

  “放心好了。”

  周界人拿过稿子,一下就看到了作者“木羽”,他瞪大了眼睛,看着于炳昆,“老于,你什么时候跟木羽联系上了?”

  他的声音有点大,编辑部的好些人都看了过来。

  斜对面的杨晓敏好奇问道:“什么木羽?来了诗歌么?”

  杨晓敏也是小说组的,不过她对诗歌十分关注,之前他们编辑部讨论《山民》,她就是主力军。

  因此一听到木羽,她还以为是收到了木羽的诗歌。

  周界人晃了晃手里的稿子,“不是诗歌,是一篇小说。”

  “小说?”杨晓敏满脸惊讶,看向于炳昆,“于组长,是木羽给你投的小说稿子么?”

  于炳昆摊了摊手,“我哪里认识木羽啊,这稿子不就是我刚才从待审的稿子里面拿出来的么,你们也看到了。”

  “那是木羽自己投来的?”

  “这也不知道是不是写《山民》的木羽。”

  杨晓敏立马跑到周界人面前,“给我看看。”

  “我先拿到的……”周界人嘴上这么说,却还是把稿子前面分给了杨晓敏,“你看完前面这几页给我。”

  “嗯,多谢。”

  杨晓敏拿着前面几页稿子回到自己座位上,开始看起稿子。

  坐在杨晓敏旁边的肖元敏也凑过头来,“真是木羽的小说?”

  “反正署的是木羽。”杨晓敏指了指作者名字,“可惜我们也不知道木羽的笔迹是什么样的,看看文风像不像吧。”

  “诗歌跟小说,文风上怎么判断?”肖元敏一脸怀疑。

  杨晓敏撇撇嘴,“先看吧。”

  “嗯,我们一起看。”

  ……

  茹志娟、李子芸他们几人回到编辑部的时候,只见编辑们都聚在一起热烈地聊着什么。

  周界人把手中的稿子拍得啪啪响,语气笃定地说,“要我说,木羽肯定是收敛了,这结尾看着不太对劲。”

  “就是。”诗歌组组长肖岗点头表示同意,“这个结局肯定有改动。”

  “这篇小说题材没什么特别的,现在反应知青生活的小说已经很多。但是它独特的叙事方式,让人眼前一亮。”

  杨晓敏点头道,“元敏说得没错,这绝对是一种题材的开拓。木羽果然是一个具有开拓精神的诗人,写小说也是一样。”

  三个领导在门口听了一会儿,李子芸先开口道,“你们在聊什么呢?”

  于炳昆连忙把《棋王》的稿子跟他写好的审稿单一并送到李子芸面前,“李主编,今天刚发掘的一篇小说,大家都看了。”

  李子芸接过审稿单大致看了看,随即笑着问道,“这个木羽是《山民》的作者么?”

  于炳昆摇头,“不确定,是自己寄过来的。”

  “你们都觉得这篇小说好?”李子芸又问道。

  小说组的几个编辑没有接话,倒是诗歌组组长肖岗笑着说道,“我觉得是不错,不管这个木羽是不是写了《山民》跟《从前慢》的木羽,这篇小说绝对有水平。这篇小说,既不像一些同类小说一样,先写伤痕,再写追求,也不像另一些同类小说一样(此处系统删改)。”

  这时杨晓敏接过话茬,“嗯,这篇小说突出人是自己的主人,人不会仅仅被历史的狂风吹来卷去,蕴藏了一种很新、很强的生命力。”

  唐铁海笑道,“看来我们去开会的这段时间,大家发现了一部好作品。”

  “唐组长,稿子你先审,然后再给我。”李子芸把稿子跟审稿单一起递给唐铁海,又说道,“这篇小说篇幅不短,要认真对待。”

  《上沪文学》发的小说大部分都在一万字以下,像这种一万大几千字的稿子确实算长的。

  当然了,长有长的好处,过去几期的小说份量都不太足,如果能有一篇一万五千字的稿子上来,小说板块的份量一下子就上来了。

  唐铁海点点头,“好,今天我就把审稿单送过去给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