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章 双黄蛋
信封里面除了《老人与海》的原文,还另附了一封信。
杨翊确认完了没有缺页,才看起那封信。
信自然是黄晓辉写的,他首先表示《珍珠项链》已经过稿,不过稿件来的时候,二月份的版面已定,这篇小说只能延后发表。
稿费标准跟上次一样,千字四元,《珍珠项链》有四千两百余字,总计稿费十七元钱。
上次杨翊在信中问他们杂志是否收福克纳的作品,黄晓辉在信中回复说,他们收稿不拘是哪个作家的,只要作品合适就行,如果杨翊有翻译过的福克纳作品,可以寄过去看看。
最后黄晓辉说起《老人与海》的事情,原文虽然给杨翊弄到了,但是他告诉杨翊,这篇小说即便翻译出来,《世界文学》暂时也未必能够给发表。
原因跟版权有关,他们杂志社当下接触的版权代理商,手头上没有海明威的作品版权。
同时黄晓辉也告诉杨翊,杂志社最近也在积极接触更多版权代理商,或许不久的将来就能拿到海明威的作品授权。
看到这里,杨翊才知道,原来他们杂志社刊登小说,也是要版权的。
想想也是,《世界文学》这种级别的刊物,跟《今天》毕竟不一样,对版权重视一些,能够预防以后出现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只不过因为多年动荡,导致跟国外版权机构的对接出现了一些问题。
之前他投稿的那几篇小说,都没有提过这个问题,杨翊就以为国内现在压根不管这些,现在看来,是他们杂志社接触的代理商有毛姆他们的版权。
一般作者去世五十年以上的,版权不用顾虑,直接翻译发表就行,就比如巴尔扎克,都死了一百多年了,版权早就已经失效,后面谁出版他的作品都不用要授权。
作者未去世或者去世不足五十年的,需要授权,但也不可能去找他们本人或者后代,通常都是找版权代理商解决问题。
这事不会影响杨翊的计划,反正他现在也没什么事情干,都已经无聊到把资料室的文献带回家翻译了,既然有了《老人与海》的原文,当然是立刻就开始翻译。
至于能不能发表,那是以后的事情。
杨翊先给黄晓辉写了一封信表达了感激之情,然后又把翻译好的《烧马棚》稿子整理好,塞进信封里面。
做好一切,他着手开始翻译《老人与海》。
……
腊月二十八一整天,杨翊都在宿舍待着做《老人与海》的翻译工作,连吃饭都没有去食堂,中饭跟晚饭都是下点面条对付一口。
一直到晚上十一点,他才放下笔,洗漱睡觉。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的时候,杨翊被一阵爆竹声吵醒。
他迷迷糊糊地坐起来,揉了揉眼睛,嘀咕道,“哦,过年了。”
杨翊穿越过来的第一个除夕,就这样到来了。
起床洗漱之后,他给自己下了碗面,然后奢侈地煎了两个鸡蛋。
吃过早饭,他开始准备中午跟晚上吃的东西。
中午很简单,自己做了一小碗肉馅,又擀了点馄饨皮,包上一簸箕的馄饨。
至于晚饭嘛,上次大哥带来一条咸鱼,他给剁了个尾巴下来,切成几块,又配上腌萝卜丝,往锅上一蒸,算是年年有鱼。
再加上一盘炒鸡蛋,一盘青椒土豆丝,一盘肉沫粉丝,一盆瘦肉豆腐汤,也算四菜一汤了。
馄饨中午只吃了一半,晚上再煮一半,米饭都不用煮了,直接拿馄饨当主食吃。
因为只有他一个人,吃饭也不急,晃晃悠悠到七点钟才开饭。
大概七点半的时候,杨翊正在给自己倒第三杯酒,家里的门忽然被敲响了,随即于升的声音从外面传进来。
“杨老师,开门喽。”
杨翊还以为自己听错了,疑惑地问,“于升么?”
“昂,是我。”
杨翊起身去开门,门外除了于升,还有陈琪。
门一开,两人就拎着东西往里面走。
杨翊看着他们,一脸疑惑地问,“你们这是?”
“过年嘛,来串门子。”陈琪笑嘻嘻地说道。
“那袋子里面的是?”
“一些瓜子花生糖果什么的,来老师家串门,总不能空手吧。”于升看了看桌子上的菜,笑道,“杨老师还在吃饭么?”
“正吃着呢,要不要一起?”
他不过是客气一句,没想到陈琪跟于升连连点头,“好啊。”
随后他们俩倒也不客气,直接自己去厨房拿了碗筷,又各自从锅里盛了点馄饨。
这还没完,馄饨盛到碗里后,于升还嫌弃了起来,“本来就不剩多少,还有点坨了。”
两人又一人摸了一个杯子到手,满满倒上了两杯酒,随后坐在凳子上,向杨翊招手,“杨老师,来吃饭啊。”
杨翊翻了个白眼,这俩小子反客为主了。
等他坐下之后,陈琪跟于升举杯碰了碰,随即一口干掉。
于升被酒辣得直龇牙,赶忙往嘴里塞了个馄饨,随即称赞道,“这馄饨虽然坨了,但是味道真好。”
杨翊举杯抿了一口,奇怪道,“你们俩没吃年夜饭就来了?”
“我们家主要是中午那顿,晚上就简单对付对付。我中午吃多了,晚上吃不下,这会儿过来倒是饿了。”陈琪笑道。
于升点头道,“我们家也差不多,吃过中午饭就出去玩了。”
燕京人过年,有把正餐放中午的,也有放晚上的,这倒没什么奇怪。
“早知道你们要来,我就多准备几个菜了。”
“这就挺好。”
“是啊,这就很好了。”
看着埋头吃菜的两人,杨翊还挺感动的,今天是除夕,他们能特意来一趟,实在难得。
他本来还以为这个除夕,要自己一个人度过,这俩人过来,一下子热闹许多。
三人推杯换盏十几分钟,宿舍的门又响了。
“杨老师?”
这次是袁田的声音。
“我来开门。”于升自告奋勇,主动去开门。
袁田跟刘琰一起来的,见到辅导员,两个学生乖巧地打招呼,“导员好,袁老师好。”
刘琰看到他们也十分意外,“你俩怎么来了?”
于升挠着脑袋笑道,“来串门子。”
袁田看到桌上摆着的三副碗筷,笑呵呵地说,“串门子串到桌上去了啊。”
“嘿嘿,陪杨老师喝两杯。”
杨翊笑道,“我们也快结束了,袁老师,刘老师,你们先坐。”
随后他又装了两碟瓜子花生出来,给袁田他们吃。
本来他们就快要结束了,家里又来了客人,便又加快了进度,三下五除二将各自杯中酒喝完。
“杨老师,你陪导员他们聊天,碗筷我们来收拾。”
陈琪他们忙着收拾战场,杨翊也没客气,去招呼袁田跟刘琰了。
袁田跟刘琰过来,自然是知道杨翊第一次在燕京过年,而且还是一个人,难免孤独,便过来串串门子,热闹热闹。
夫妻俩坐了一会儿,起身说要去秦文海家串门子,问杨翊要不要一起去。
听说要去秦主任家,杨翊自然欣然同往,顺便把陈琪跟于升也带着。
陈琪跟于升在资料室帮了几天忙,跟秦文海混了个脸熟,过年去串门子也很合理。
串门的路上,也碰到很多准备去别家串门的老师,见面之后道上一句除夕快乐,再寒暄一句。
配着孩子们在单元楼之间嬉戏打闹的声音,年味一下子就有了。
……
新年到来,杨翊给自己放了两天假,没有做任何工作,连《老人与海》都放在了一边。
初一初二两天,他提了礼物去秦文海家还有袁田他们家去拜年,正好这两天他们家都有其他人去拜年,杨翊就蹭了两天的饭。
初三到初五,杨翊都在家里翻译《老人与海》。
到了初六,资料室正式开始上班。
没出正月都是年,初六虽然上班了,但显然大家还没有从过节的气氛中走出来。
不过好在只上三天班,就迎来到了新年后的第一个礼拜天,大家又有了一次调整的机会。
初十早上,杨翊刚上班,林莹就举着一本《世界文学》,兴奋地报喜,“杨老师,恭喜你啊,这次下了个双黄蛋。”
“双黄蛋?”杨翊有些不明所以。
林莹翻到目录,指给杨翊看,“瞧,这一期发了你两篇作品,《万事通先生》跟《教堂司事》都有。”
“《教堂司事》也上了么?”杨翊一脸的意外,他还以为《教堂司事》会在下一期上呢,没想到竟然跟《万事通先生》一起上了。
“上了,而且我看了,基本上没有改动。”
没有改动,自然代表编辑非常认可杨翊的翻译,觉得没有必要改动。
一般情况,正式发表的版本,跟投稿的版本有些不一样是十分正常的,而且一般的小改动,编辑都不需要跟作者说,直接就可以自己改。
秦文海也笑呵呵地跟杨翊道贺,“这两篇小说一出来,以后关注毛姆的读者都要记住你的名字了,再争取争取,以后多发表一些毛姆的作品,金字招牌就打出去了。”
杨翊笑着点头,“我努力。”
“我相信你,没问题。”
秦文海拍了拍杨翊的肩膀,脸上布满了笑容,杨翊的成就越高,就越说明去年他把杨翊调到资料室来是对的。
之前开会的时候,还有一些老师有不同意见,认为杨翊虽然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作品,但并不能代表什么,直接调到资料室有些草率。
现在杨翊在《世界文学》上发了三篇小说,这种声音恐怕要小很多了。
一篇可以说是运气,连续三篇,还能说是运气么?
“哦,对了。”秦文海又想起来一件事情,“昨天马主编碰到我跟我说,新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要发了,让你这两天有时间去拿样刊。”
“行,我下班去拿。”
“你下班人家可能也下班了,上班抽个时间去拿吧。”秦文海笑道。
“那好,我一会儿去拿。”
……
正月十三,山后中学的英语老师邓胜春,早上从菜市场买完菜回学校,在校门口被传达室的大爷叫住了。
“邓老师,新一期的《中小学外语教学》到了。”
听到是新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到了,邓胜春将自行车车头一摆,骑到传达室窗边,从传达室大爷手里接过杂志:“谢了啊。”
随后他将杂志往胳肢窝一夹,就骑车回家了。
《中小学外语教学》是学校订的,不过邓胜春作为山后中学的“英语组教学主任”,每一期《中小学外语教学》都是给他的。
山后中学的全名是海定区山后初级中学,两个年级七个班,总共只有两个英语老师,邓胜春资历稍微老一点,所以成为了英语组教学主任,其实他们英语组也就两个人。
邓胜春高中没有毕业的时候就去插队了,72年病退回家,后来被山后中学挖掘,成为了学校的英语老师。
初到学校,邓胜春不会管理学生,而且当时的学生们不愿意读书,上课都是鸡飞狗跳根本管不了。
学生教不好,邓胜春自己的英语水平却提高了不少。
再后来,动荡结束,教育开始回归正常,新来的学生们比之前乖多了,让邓胜春有了将他们教好的想法。
而此时,邓胜春苦恼地发现,他虽然英语水平尚可,孩子们也比之前更乖,但是在英语教学上,他却手段不足。
为了提高英语教学能力,邓胜春时常会去跟其他学校英语老师交流心得,也会看各种资料,像《中小学外语教学》这种杂志,更是从前年创刊之后一期不落。
回到家,邓胜春将买回来的菜往厨房一丢,便回到客厅看《中小学外语教学》去了。
杂志刚翻开,目录上的第一个标题就让他眼前一亮。
“中学英语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操作细则——”
看到这个标题,邓胜春好像心中有了某种预感,他感觉自己一直想要的,就在这里了。
迫不及待地翻到第一篇文章,开篇就介绍了什么是“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
【超前集中,整体掌握,强化训练,习题精做,学一带四,课外拓宽。】
随即,作者也没有一点磨叽,直接开始讲解这套学习方法的操作细则。
“超前集中学习字母……”
邓胜春读着文章,越读就越激动,因为随着文章的深入,他感觉自己脑海中有一套脉络慢慢变得清晰起来。
很多之前想不明白的东西,忽然也想明白了。
文章中说的这些,其实并不是什么高深的东西。
但关键是,把这些并不高深的东西按照一定的顺序连接在一起,并且发挥作用,可就不容易了。
老师们都知道,语言教学要重复朗读,也知道要让学生回答问题,更知道温故知新。
但是怎么重复读,什么时候让学生回答,用什么方式,以及在什么时候让学生温故,这一套该如何详细安排,很多老师都是一头雾水。
特别是到了第二小段,超前学习音标,里面出现了很多专业性内容,比如领读音素,采用长短元音对比,清浊辅音承兑的对比法领读。
还有领读的要领,也是讲得清清楚楚,什么辅音在前,元音在后,二者相拼……
这些内容,不仅仅让邓胜春知道该怎么教,也同时改变了他对英语学习的一些想法。
他之前竟然不知道,原来英语也可以这样学。
从前他学习英语,全靠自己摸索,效率很低,浪费了不少时间,如果早让他知道这套方法,他相信自己的英语水平绝对比现在更高。
一口气将这篇文章看完,邓胜春如获至宝。
这时候他又看到了文章后面的“编者按”,上面说这套学习方法倾注了多位专家的心血,但是没有做大范围的印证,所以邀请中学的教师们积极参与到这场公开的教学实验当中,帮助他们印证、完善这套学习方法。
有兴趣的教师,可以写信给他们编辑部。
看完了“编者按”,邓胜春这才想起来看作者名。
“杨翊,怎么感觉这个名字有点眼熟呢?”
看到“杨翊”二字,邓胜春眯起了眼睛,他对这个名字有着强烈的熟悉感,就是一时想不起来在哪儿看过。
拍着脑袋想了足足有一分多钟,邓胜春眼睛一亮,“我想起来了。”
就是前两天,新一期的《世界文学》里面,也有这个杨翊翻译的文章。
为了印证自己记的没错,邓胜春特意去了趟办公室,找到那本《世界文学》。
事实证明,他没有记错,新一期《世界文学》上确实有杨翊翻译的作品,而且还是两篇,一篇《教堂司事》,一篇《万事通先生》。
这两篇小说他当时看得津津有味,不过因为是译作,所以他对毛姆印象很深,没有太记住译者杨翊的名字。
要不是这么快在《中小学外语教学》上看到杨翊,他都想不起来这个名字。
虽然没有证据证明此杨翊就是彼杨翊,但是邓胜春觉得这俩应该就是一个人。
一个是英语教学专家,一个是翻译家,他们是同一个人,这不是很合理么?
邓胜春又去找来他们英语教学组另一位老师,临时开了个“全组大会”,决定以后他们山后中学将坚决实行“二十四字整体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