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永远不过时,羊绒在这个时代虽早有了,但用在衣料和生活中还是少有的。
郭逸占了历史的便宜,可这份进项却是白牧军的。
毕竟仅凭一人之力是无法完成所有的事情。
如果说之前他的名声在白牧军中算是响亮,如今,无论大江南北,但凡是有点头脸的人都知道有个郭逸这号人。
虽说树大招风,但足够大的时候,根深蒂固,风也望树兴叹。
隐隐间,郭逸成了李世民在西北的钱袋子。
窥见这个阶层的法则,对于郭逸来讲,实在是有些颠覆之前的认知。
其实这个时期的门阀世家,依旧秉持着先秦时期的一些特点。
对于自家子弟的教育,非常人可以想象,三岁开蒙五岁成文,这都是基本要求。
而普通百姓,吃饱喝足都已是不易。
郭逸更加留心各处烟雨发来的消息,如今洛阳,还有涿郡、晋阳又起了三座烟雨楼。
到如今烟雨楼的打探的消息更全面,据烟雨楼来的消息:
大业十一年,各地反王战火连起,可是杨广为了加强对边疆以及彰显自我实力,却多次北巡。
八月,杨广再一次北巡并州(太原)及其边境,以展示大隋武力,震慑突厥和附属国。
然而,突厥始毕可汗率十万骑兵突袭,将杨广围困在雁门。
雁门城楼的箭孔里,杨广死死攥着被流矢擦破的衣角,指节泛白。
城下突厥骑兵的呼喝声混着撞木撞击城门的闷响,震得城楼簌簌落土。
他忽然想起三年前在涿郡誓师征高句丽时的威风,喉间泛起腥甜。
“陛下!粮草只够三日!”户部侍郎的哭嚎被破空而来的箭镞打断。
杨广踉跄后退,撞翻了案上的《元览》,泛黄的书页间滑落出萧皇后赠他的半片风干的江南梅花。
无奈之下,杨广采用浮木传诏的方法,将勤王诏书系在木头上,抛到汾河让其顺流而下,希望下游郡县的官员能收到诏书前来救援。
汾河上,裹着蜂蜡的密诏随着浮木跌宕而下。年仅十七岁的李世民收到诏旨后,就跟随主将云定兴北上救援。
雁门城外风沙漫天,突厥的狼头大旗在狂风中猎猎作响。
云定兴的营帐内,油灯在风隙中摇曳,将老将军布满血丝的眼睛映得通红。
他重重拍案,震得案上的兵书都跳了起来:“三千对十万又如何?我大隋男儿岂有畏战之理!明日便出城,与突厥决一死战!”
李世民攥紧腰间父亲所赠的玄铁短刃,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他深吸一口气,上前一步朗声道:“将军,突厥铁骑机动性强,我军出城正面迎敌,恰中其下怀。末将以为,当虚张声势,以疑兵之计拖延时间。”
云定兴猛地转头,铁甲上的铜兽吞口几乎要贴上李世民的脸:“乳臭未干的小子,也敢在此胡言!”
帐中其他将领纷纷附和,一时间,质疑声此起彼伏。
李世民却不慌不忙,从袖中抽出一张简陋的地图铺在案上:“将军请看,雁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我军只需在山谷间遍插旌旗,让士卒往来驰骋扬起烟尘,再以战鼓号角呼应。
突厥不知虚实,必然不敢轻举妄动。待各路援军一到,里应外合,定能解此危局。”
帐内众人先是一愣,随即交头接耳起来。
云定兴皱着眉头,盯着地图许久,忽然冷哼一声:“可如今我们战马并不多,若计策不成,你当若何?”
“将军且放下心来,战马正在路上,末将愿以项上人头担保!”李世民神色坚定,眼中闪烁着锐利的光芒。
原来杨广北巡时,李世民就暗里给郭逸写信,购了五百匹河曲马。
当夜,马匹运到,李世民亲率一千骑兵,趁着夜色绕道突厥后方。
寒风呼啸,他轻抚胯下青骢马“玄甲”的鬃毛,低声道:“老伙计,就看你我的了。”
玄甲似乎听懂了他的话,昂首嘶鸣。
破晓时分,突厥大营后方突然响起震天的战鼓声。
始毕可汗猛地掀开帐篷,只见远处山谷间旌旗如林,无数烟尘冲天而起,隐约还能听见“隋”字大旗猎猎作响的声音。
始毕可汗青筋暴起的手掌攥住牛皮帐篷的帘绳,猛地掀开帐篷,迎面扑来的黄沙裹着刺鼻的硝烟味,令他瞳孔骤缩。
远处山谷间骤然林立的旌旗,夹着烟尘裹挟着碎叶直冲天际。
那若隐若现的“隋”字大旗猎猎声响,竟与三天前他亲耳听见的隋军集结号角声如出一辙。
“这不可能!”他失控的怒吼一声。
毕竟三天前的探报还显示隋军主力分散在各地,可眼前遮天蔽日的烟尘,至少是三万骑兵奔袭才能掀起的阵仗。
他眯起眼睛,试图从旌旗的间隙里分辨出破绽,却只看见漫山遍野的人影在烟尘中若隐若现。
“大汗,义成公主密信!北方有柔然异动!”一名斥候疾驰而来,高声禀报。
他握紧弯刀,眼中闪过一丝犹豫。
始毕可汗脸色阴晴不定,看着城楼上拼死抵抗的隋军,又回头望着烟尘弥漫的山谷,额头上青筋暴起。
与此同时,雁门城楼上,杨广死死攥着城垛,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看着城外突厥大军开始骚动,他眼中闪过一丝希望,喃喃自语道:“难道真有援军到了?”
突厥大营内,将领们吵作一团。
有人主张继续攻城,有人提议先回防北方。
始毕可汗烦躁地挥了挥手,突然听见远处传来更密集的马蹄声:那是真正的隋军援军到了!
“撤!”始毕可汗咬牙切齿地吐出一个字。
突厥大军如潮水般退去,雁门之围终于得解。
而此时,李世民正骑在玄甲马上,望着远去的突厥大军,嘴角勾起一抹不易察觉的微笑。
这场以少胜多的智斗,将成为他军事生涯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最终在僵持多日后,等到隋朝各路援军即将到达时,突厥大军才知被骗,但为时已晚,只能无奈撤军,杨广成功脱险。
在这次救援行动中,李世民的计策起到了关键作用,成功拖住突厥大军,为杨广解围,也让他初次在军事上崭露头角。
回到洛阳后,朝堂上对李世民的赞誉声不绝于耳。
有大臣上奏:“李氏一门虎将,二郎之才更是举世无双!”杨广摩挲着玉玺,目光扫过李渊的奏表,上面提及李建成、李元吉、李元霸练兵的成果。
“李渊竟有四子如此出众...”他握紧了案上的玉杯,“若李氏有异心...”
郭逸收到这个消息后,心下知这李家迟早要反,静下心来发展根据地,只等时机来时,得留一片乾坤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