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战后封赏(二)
李洛自己都没想到,自己竟然捞了个伯爵,虽然按着大梁的规矩一般是袭爵降等的,可自己这身体也就十七岁左右吧,这皇帝,仁义啊!
还给了个骠骑将军的散阶,没人会把散阶当回事,可他偏偏封了这个。
按李洛这伯爵,给个更高的才是合适的。
这皇帝对他的期望,已然是藏不住了。
更何况还给了个实职,简直替李洛把能安排的都安排了。
朝上众臣看到,心中不禁连连称奇。
这小子也太年少得意了,年纪轻轻就如此被皇帝厚爱,前途简直不可限量。
国朝成立以来,还从未有如此年轻,便能居此高位的人,真是令人艳羡不已。
李洛之下还有不少封赏。
第一个便是马芳,他也捞到个威远子的爵位和大同副总兵,他的功劳仅在李洛之下,这个封赏也不可称不厚了。
后边两位的封赏,则是直接解答了王子腾的疑惑。
冯唐得了个一品定国将军世袭罔替,袭爵不降等,仍是京营副提督。
虽说看起来好像不大,连官职都没变,可这个袭爵不降等,便是表明了,这冯家今后与国同休,再不用为袭爵的事情发愁。
看看宁国府便知道了,宁国公贾演超品国公,到了第三代就只剩下个三品威烈将军了,如何还撑得起门面?
这价码皇帝出的极为有诚意,再加上,本次这场大战,正是从皇帝的带领下取得胜利的。
战争就是如此,只有胜者,才会被人尊敬,只有亲自参与的人,才能赢得威望。
坐在自家府内,幽居深宫之中,便是再厚的恩典,也会被时间消磨。
谢鲸也是一样,京营副总兵,爵位提到一等子,三代袭爵不降等,也是个实诚的价码。
太上皇似乎也是老糊涂了,竟忘了这般大事,亦或者他根本就从未把这样的事放在心上。
依旧以为他御极数十年的威望能帮他继续掌控局面。
说句不好听的,京城外那些刚砍完鞑子的几万大军,便是调转枪头再来个玄武门也不是什么大事。
只能说皇帝还是顾忌名声罢了。
对于他们来讲,现在的京城中,有且只有皇帝一个太阳。
侯孝康,爵位升了一级,回到了一等伯,也不算差,他还有大把的时间建功立业。
连张青山这小子,都捞到个锦衣卫百户,虽是个虚职,可又谁敢不说他是天子亲军。
贾蔷袭爵的事也终于被拿出来讨论,皇帝似是心情好,又或者看这一家两人都横死了,便让贾蔷不降等袭三品将军。
有人来自然是有人走,王子腾自然要挪一下位置了。
九省都检点,正一品,看起来崇高无比,巡视九边,整饬武备,考核将官。
光看这职位便觉得贵不可言,可也只剩下贵不可言了。
上一次这职位有人担任,能追溯到太祖时候了。
现在九边都有自己的总兵,总督,粮饷都由京中发放,谁还会理这个九省都检点呢?
面对这般情景,王子腾也只能无奈的接受了。
封赏礼成后,皇宫内外旋即陷入另一番热闹光景,各国使臣接踵而至,朝贺宴饮的安排纷至沓来,金銮殿与御花园间衣香鬓影、钟鼓齐鸣,直如年节般喧腾。
随着战事尘埃落定,京中上下总算得了喘息之机。
唯有宁国府依旧笼罩在愁云惨雾中。
贾珍与贾蓉父子的灵柩停放多日,终得可以给他们操办葬礼。
贾琏携王熙凤亲往协助,夫妇二人一面遣人遍发素白请帖,一面统筹内外事务。
不过这次贾珍倒不用跟原著一般头疼了,以后也不会头疼了。
他也不用捐官给贾蓉,抬高秦可卿的葬礼规格了,他这自己的身份已经足够。
此时,薛宝钗正在梨香院中与薛姨妈对峙。
正是为了义忠亲王的棺椁。
薛宝钗本就聪慧,这些日子与黛玉相处,又时不时能与李洛交谈,耳濡目染之下,对朝廷之事也明白了许多。
她突然意识到,自家铺子里停放的这具棺木,实在是个烫手山芋。
可恨哥哥竟还想将这棺木送给贾珍用,简直荒唐!
她心里清楚,这东西既是义忠亲王的,若经自家之手送给贾珍,无论是太上皇那边,还是当今皇帝那边,都讨不了好。
可母亲和哥哥哪懂这些?她好说歹说,二人就是不听,直把薛宝钗气得不行。
正商讨间,忽听外面莺儿赶来禀报:“太太、小姐,府里老太太传我们去荣禧堂迎接天使。说是前些日子给隔壁姑爷的封赏下来了,让咱们一同前去。”
薛宝钗一听,也顾不上再与母亲争论,赶忙和薛姨妈换了身衣服,急匆匆地往荣禧堂赶去,与众人一同静候天使降临。
荣国府的正门已许久未曾开启,今日终于敞开。
没想到夏守忠竟亲自前来,他笑眯眯地顺着正门走进荣国府。
迎接他的,是一品将军贾赦、一品诰命夫人贾母,还有即将晋为超品的新任伯爵李洛。
夏守忠笑容满面地宣完旨,院子里早已跪满了人,府里上下的小姐、少爷、老爷,能来的全都到齐了。
李洛听完宣旨,忙不迭起身接旨。
夏守忠见状,面上堆起笑意打趣道:“往后啊,可得唤您伯爷了!”
李洛连摆双手,指尖已将一张银票往对方袖中塞去,“夏公这话说的,打趣我了不是?”
夏守忠还想拒绝,却被李洛强塞了过去,“平日里自当守规矩,可今日是我大喜的日子,不过请您喝杯茶的心意。何况后头跟着这许多公公,略备些茶水算什么?您是长辈,我是晚辈,晚辈得了体面请长辈吃茶,任谁挑不出理来!”
夏守忠见那银票已妥帖入怀,方笑着拍了拍他肩膀:“既如此,咱家就不叨扰了,你且好好热闹!”
话毕,目光淡淡扫过立在廊下的贾府众人,任凭贾母、贾赦虚留用饭,只一甩拂尘,带着小太监径自出了角门。
此前只道他在御前当差,众人臆测不过是外围侍候,算破天也只当他是能在皇帝二十步内执戟的普通侍卫。
及后听闻他于阵前连斩敌营两位“太子”,才觉察出不对劲。
直至今日见夏公公笑盈盈与他攀谈,那语气里的热络、眼神里的熨帖,哪里是对普通武官的模样?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原以为的“小小侍卫”,竟是能与天子近侍互相打趣的肱骨之臣。
看夏公公那番做派,分明是把他当作皇帝心腹看待,这般恩宠,莫说贾府近年未见,便是满朝文武里,能让夏公公这般相待的年轻官员,怕也找不出五指之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