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第15章 传说与传奇融合的鹤皋岩

百年建设工业史话 艸河鱼翁 4278 2025-06-19 22:08

  在抗战的熊熊烽火之中,汉阳兵工厂自湖北武汉出发,途经湖南辰溪,长途跋涉一路辗转,跨越万水千山,历经千难万险,最终在重庆市九龙坡的长江九龙滩河畔的鹤皋岩安营扎寨,以开凿107个岩洞作为生产车间而成为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山洞兵工厂。自那时起,它便成为了九龙坡从农耕文明迈向工业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起点,成为了神话传说与工业传奇的融合之地。

  一、鹤皋岩的神话传说

  建设机床厂所坐落的鹤皋岩(现今的鹅公岩),地处重庆市区西南部长江北岸。那是一处呈一线状、高二三十米左右的陡坡悬崖,静静面对着长江之中的九龙滩,与九龙坡火车站(即重庆南站)远远地相互遥望。当我们查阅《重庆市九龙坡区志》《览胜九龙》等相关文献资料时会发现,这片作为厂区的地域,长久以来,一直流传着许多美丽动人的传说。

  1、鹤皋岩与鹅公岩

  鹤皋岩是长江岸边的一处荒山野岭,早先并无地名。相传,清乾隆44年,有“清代唐伯虎”、“字状元”之誉的巴县名士龚靖皋(《巴县志》记有:“龚有融,字睛皋,居西里冷水乡。……有融以乾隆四十四年己亥举,选山西崞县知县。”)进京赶考,打马还乡时,从黄家码头的小桥过了山溪,爬上数百级台阶,翻上一个懒阳坡,来到高高的石岗前,龚靖皋选路边一青石坐下歇息,一边观望江景。这里濒临长江重庆城区流域中的最宽江面,直对江中九龙滩那九块露出江面的礁石。在明媚的阳光下,但见远山如黛,江上水流湍急,波涛翻滚,岸边危崖高耸,坡地陡峭,岩下翠竹遍野,山腰黄葛盘根,江、山、林、木错落有致,风景迤逦。正当他心旷神怡之时,一对白鹤从江上飞来,在岩上山林中翱翔盘旋,鸣叫声传遍四野。他触景生情,想起了孔子《诗经·小雅·鹤鸣》中的一句诗“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一时兴发,从路边一堆路人烧过的火堆中捡了一坨木炭,在一面岩壁上挥写了三个大字“鹤皋岩”。鹤者,白鹤也,皋者,水边高地也,意思是说这地方是白鹤喜欢的高岩。乡人知是“字状元”所书,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在乡里传开了。一个开酒店的老板,也是个读书人,当即筹资募人在岩上刻出。因此,这地方就有了一个很诗意的名字——鹤皋岩。

  1939年底,第1工厂来鹤皋岩凿洞建厂后,使这一带繁荣起来。因为建厂征地,当地居民逐渐移居地势较为平坦的杨家坪。杨家坪原只有一条鹤皋路,周边均为农家田地。因人口聚集,又在杨家坪中部修建了一条新街,东北方向起于杨家坪正街,西与西郊路连接,长约200余米,取名“鹤兴路”,隐含着从鹤皋岩搬迁来的人们渴望兴旺发达的意思。1940年,为连接九龙铺飞机场与重庆城里的交通,修建了浮九公路(浮图关至九龙坡),途经杨家坪和鹤皋岩上的谢家湾,杨家坪又逐年形成鹤浮路、鹤九路,均带一个“鹤”字。

  曾经,鹤皋岩地处偏僻,仿若被尘世遗忘的角落,荒郊野岭间,鲜有人烟的踪迹。直至第1工厂自川外迁移至此,一切悄然发生了改变。工厂开启日夜运转的模式,全力生产武器,为抗战前线源源不断地输送武器弹药。自那时起,鹤皋岩上,机器持续不断的轰鸣声,轻柔地与鸡鸭偶尔的啼叫声相互交融;高大且枝叶婆娑的黄桷树,默默地和隐蔽于山洞之中的车间大门相互映衬;下班之后走出山洞的外地工人,缓缓地与担着粪肥辛勤劳作的当地农民相互交错,共同绘就了一幅别具一格、令人难忘的独特风景线。

  在抗战时期,众多工厂内迁大后方,第1工厂随厂而来的工人中有许多是湖北人,加之彼时全国各地的民众纷纷涌入重庆,一时间,重庆市面上南腔北调,各种方言口音交织。重庆话明明说的是“鹤皋岩”,这几个字,对于被重庆本地人统称为“下江人”的外来者而言,发音着实有些拗口,他们听来就像是“鹅公岩”。由于第1工厂鼎盛之时职工多达6400余人,数量超过了当地居民,且因业务往来,出入工厂的下江人更是数不胜数。长此以往,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称此地为“鹅公岩”,这个称呼传播得极为广泛,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原本的“鹤皋岩”之称,叫的人愈发稀少。渐渐地,对于此地究竟是“鹤皋岩”还是“鹅公岩”,大家也有些分辨不清了。最终,“鹅公岩”取代了“鹤皋岩”,成为了如今广为人知的地名。在《重庆市地名词典》中,对谢家湾、鹤皋岩有相关介绍,然而关于“鹅公岩”,却不见只言片语;《重庆地方志》同样将此地记作“鹤皋岩”。但由于讹误流传的时间太过长久,“鹅公岩”这一说法竟也逐渐得到了官方的认可。

  抗战胜利后,当时的重庆市政府在进行城市规划编制时,便有在鹤皋岩建设大桥的构想,只是这一设想长期未能付诸实践。直至建国50多年后的2000年,穿越建设厂厂区的鹤皋岩大桥才得以建成。在最初的规划中,此桥拟定名为“鹤皋岩长江大桥”,可建成之后,却依照约定俗成的习惯,被命名为了“鹅公岩长江大桥”。

  2、九龙滩与九龙坡

  九龙坡区文化底蕴浓厚。《重庆市九龙坡区志》第二十七篇“民俗宗教”第五章“谚语、民歌、传说”第三节“传说”中,就记载了一个关于九龙滩的传说故事:

  三百多年前的明朝万历年间,重庆城南北两岸都各有执事分别管理,南岸也称南城,又称南城坪(即今南岸区的南坪)。两地都属巴县管辖。

  相传南城知县刘永煌,为江西吉安府庐陵县十六郡人氏,崇敬佛道,迷信堪舆,任职数年,很得民心。一天夜间,忽然做了一个奇怪的梦,觉得自己好像正在衙门内堂的楼台上闲观了望,猛然看见从南门飞进来九条红龙,经过城中心,由东门飞奔而去;南城坪有两道门,东门靠近江岸,正与重庆城南纪门对峙,是两岸往来的水道要冲。刘知县梦见此状大为惊骇,一惊而醒,心里颇感疑惑。天近拂晓,他在床上翻来复去思忖,忽又听见室外有锣鼓声传进来,听这声音知是丧家抬灵送葬,不觉心里一动,翻身起床到楼阁高处去看个究竟。

  楼阁很高,又处在城中心地带,站在上面四面景况均历历可见。刘知县见正有一队送葬的人群,从南门进来,通过市街,一直向东门出去。灵柩后面,跟着披麻带孝的孝子一行共计大小九人,牵成一线,旗锣开道,吹吹打打不停。

  刘知县看了这个情景,猛然想起夜间梦幻的奇异现象,不由心中更感诧异,于是立即派遣差役紧随其后,查看究竟,看送葬的人去到何处,做些什么。不一会,差役回来报告,九个孝子把灵柩送到了河下,上船划到浅滩前等候时辰,待辰刻时分一到,他们九人便同抬起棺材,抛下水中去了。此外没有看见别的现象。

  原来死者也熟悉堪舆之术,他竟然发现南城坪斜对岸的浅滩是一脉“龙脉风水地”,如果能葬于此地,便可以获得九代帝王的幸运。可巧他正有九个儿子,便嘱咐他九子待他死后,把灵柩用船运到滩上,等到辰刻,等水花冲起时立即将棺材抛放水中,自然会涌起河沙将灵柩掩埋。九个儿子遵从他父亲的嘱咐,在他死后一定如是办理。哪知这件事被当地知县刘永煌知道了,听差役报告后他明白了其中的缘故,便亲自暗中前往探察。因为刘知县非常熟悉堪舆,察看之后,心中明了原来如此。

  过去君主时代,地方官吏认为这种作法是为叛逆谋反,于是知县派差役将九子捕捉斩首,并满门抄斩;据说九子被斩后化作九条小乌龙落入江中,河水枯退时显出九个沙滩,滩下九块巨石形如龙首,由此这里便起名为“九龙滩”。《巴县志·建置·山川》记有:“王坪山:智里一甲,城西南十五里。坪下岩高十余丈,镌有佛像,又镌有‘九龙滩古迹’五大字。滩在江心,有九石翘首若龙。“

  1987年夏天文物普查,在长江边建设厂解放台的鹤皋岩半山腰一南北长约15米、离地高约8米的崖壁上找到了九龙滩石刻凿痕。该石刻为阴刻行书“九龙滩古迹”五字,开凿于清乾隆年间,已严重风化,仅存“龍”字左半部依稀可辨。1990年9月,由九龙坡区文化局和国营建设机床厂共同出资进行了修复。修复后的石刻为“九龙滩”三字,横排从右至左,每字字径约1.2平方米。

  这处位于建设厂厂区,笔锋苍劲的“九龙滩”石刻,是如今九龙坡区区名的源头。

  二、鹤皋岩的工业传奇

  建设厂的前身汉阳兵工厂,诞生于实业救国的特殊年代,起步于民族深陷危亡之际。1939年末,在抗日战争的烽火硝烟中,怀揣着“汉阳造”的荣耀,从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江城武汉出发,历经长途跋涉,迁移至山城重庆。在长江之畔的九龙坡鹤皋岩开山凿洞,艰难地恢复生产。到2009年,工厂整体搬迁至巴南花溪工业园区。在九龙坡区的岁月里,建设厂与鹤皋岩相伴了整整70载,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下,始终秉持着坚忍不拔、奋发图强的军工精神。

  无论是香港回归仪式、澳门回归仪式,还是一次次威武庄严的大阅兵,建设厂的枪械都频频亮相;在中印边境自卫还击战、中越边境自卫还击战等历次卫国战争中,它们更是有着卓越表现,从此天下谁人不识君——声名远扬的“建设名枪”。

  作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先驱、兵器工业的摇篮,建设厂这一跨越三个世纪的百年老企,宛如绽放在鹤皋岩上的一朵军工之花。在鹤皋岩上历经几十年的艰苦跋涉,几代人的默默耕耘,创造了诸多辉煌成就,铸就了一座座新的丰碑。不仅凭借“建设造”名枪闻名于世,改革开放之后,积极大力推行“军转民”政策,“建设摩托”也随之扬名四海。建设厂一路见证了中国国防工业的崛起与辉煌,也目睹了重庆直辖市的发展与变迁,注定要为民族工业的发展增添华彩篇章。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建设厂便融入了国家国防工业体系之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国防建设的重点企业。在之后的岁月里,建设厂全力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陆海空三军,精心提供由我国自主设计制造、具备世界先进水准的武器装备。从那时起直至2009年搬离鹤皋岩的这60年间,建设厂始终怀揣着振兴民族工业的责任担当,忠实地履行着壮大国家实力的光荣使命,与社会主义建设事业携手同行、并肩发展,最终蜕变成为军民融合的国家重点保军企业。在此期间,建设厂不仅收获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创造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国防建设与国家经济建设均作出了巨大贡献。

  位于重庆市九龙坡区的鹤皋岩,石壁如削,裸岩突兀,林木葱绿,横亘在长江北岸,与长江中游龙一般波涛汹涌的江水相互映衬,呈现出刚柔相济的阴阳格局,绵绵数十年哺育了长江河畔这片工业文明的茁壮成长,默默见证了新中国枪械制造的蓬勃发展,真切记录下建设厂持续开拓、迈向新纪元的坚实步伐。风景这边独好,那些在岁月长河中演绎了几十年的传奇故事,相信还会在未来的时光里不断流传,续写新的篇章。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