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为蜀汉一谋臣

第122章 保安全费曜送降书

  “事情就是如此。眼下奢求陛下支援已无可能,而大将军真又深陷临渭泥潭而不能自拔。

  虽说蜀军不曾对我安定郡有什么大动作,但我想大概也就是这几日了。今日来,便是想和诸位商讨此事。”

  费曜将曹真出兵,长安被焚的情况简要和几个密友说了,然后便询问起其他几人的意见:

  “依诸位看,我们该如何做才最为妥当?”

  费曜这话问的很巧妙。

  既能将自己不太愿意抵抗的信息传递出去,又不至于让别人抓到话柄借题发挥,说自己无心抗敌,有渎职之嫌。

  还有一点也相当重要,那就是他不愿意说的话,自然会有人帮他表达:

  “太守,恕某直言:郭刺史一开始就没打算我们安定能做出什么抵御,并不曾向我们这里调遣军队。

  若是他派在最前方的那几个郡都抵挡不住的话,我们也没必要负隅顽抗。”

  此话一出,立刻便招来反对:

  “何谓负隅顽抗?我们现在仍仕魏朝,所食俸禄皆出洛阳。难不成你已经将自己与那蜀贼看成一伙?”

  “那又如何?这安定郡制,还是一开始汉皇帝所制呢!”

  眼看一伙人逐渐分化成了两伙人,言辞也愈发激烈起来,费曜才故作担忧地出来打圆场:

  “诸位先不忙互相攻讦。我今日召大家来,是来商讨对策,并非是为了吵架。

  容我先多嘴问上一句:如今北边的防御如何?”

  “回太守,羌胡最近无犯,但实在不可懈怠。长安城破的消息要是传出去,那羌胡势必要借着这次机会大肆南下劫掠。”

  “说的是。那安定如今守城的军士有多少?”

  “不足五千。”

  “那便是了。五千军士,我们又要抵御北面羌胡外敌,又要防止南边蜀军进攻。这如何能两全的了?

  到头来,恐怕受苦的还是安定百姓。我眼下有个想法,不知诸位可否听听?”

  “事已至此,您说便是。”

  “我想,若是蜀军依旧执着于南方战场,那我们便将其权且搁置,不做回应便是;

  但若是他们真能抽出功夫来攻打安定,便说明其军队富有余裕。我们坚持防御,无非也是增加损伤。真等到北边羌胡来犯,安定百姓便要受苦受难。

  既然如此,我们不妨在蜀军攻来时主动献降。此举一来能保全安定百姓,二来可令诸葛亮出兵为安定做援护,以防止北面羌胡因为长安事变而产生南下的想法。”

  费曜说到这里,故意皱起眉头:

  “诸君怎可为了你我一人的名节,而葬送全城百姓的性命?实为舍小利而保大家的无奈之举。”

  其余众人面面相觑。

  半晌之后,大伙便各自不言语,算是默认了他的想法。

  “诸位。”

  费曜端起酒杯高高举起:

  “多包涵。”

  酒过三巡,费曜送别其余众人,令家仆开始收拾碗碟。

  而他自己则是拐进书房,下笔起草信件一封。

  写完密封后,他将信件交给最为贴身的仆人:

  “现在立刻将此信送至冀县孔明手中,不可怠慢。”

  日升月落,距离长安被焚已经过去了好几日了。

  各地已陆陆续续对此做出了反应,而收获最大的无疑是不久前还在临渭吃了大败的汉军。

  “临渭战事如何了?”

  冀县的军营中,诸葛亮正翻阅着各处寄来的文书。

  “回丞相,曹真已经率大军回退至长安了。虽然不知道他在临渭留了多少兵,但是对方一时半会儿肯定是没法继续进攻了。”

  “嗯。”

  诸葛亮点头。

  虽说马良将长安城烧了的事情实在是有些令人不齿,但是也的确是眼下解决所有问题最好的办法:

  长安这地方久占不得,他带的兵作战能力又不足。一把火将其所有资源烧个干净,光是重建就要数年,更不要说在这种时候用兵了。

  “丞相,此时正是围而不攻的好机会!”

  马谡先前犯了错误,每时每刻都在寻找戴罪立功的机会。听到这个消息,他立刻来了精神:

  “不管临渭城中有多少兵,他们总是要吃饭的。如今上邽被我们所占,而他们身后的长安又被焚毁,岂不是说明临渭已经失去了粮草支援?

  临渭城中粮草供给原先那些守军,或许还算勉强;可曹真不可能不给他们留兵。如此一来,粮草那便是供不应求。

  我们只需围而不攻,不出半月,守城军必然会有所动作,到了那时,我们便可以一举将他们击溃!”

  “善。”

  诸葛亮挥手:

  “传我令去,重新整理队伍,将临渭两面包围,只留一路。”

  “这是为何?我们明明可以……”

  “将其整个包围。”

  “是。”

  “不可。一来我们将士不足,全面包围容易被对方找到破绽;二来,此实为我故意之举。须得让对方知道从长安再派兵支援已无可能,他们才会束手受降。

  攻城为下,攻心为上。广魏太守游楚乃是性情刚烈之人,若是逼的太紧,他必然殊死抵抗。

  若真闹到了那步田地,过大的战损便会导致临渭之战无论胜负都将使我军元气大伤,不如不攻。”

  正在此时,费曜的秘使信至。

  “丞相。安定太守费曜有信来。”

  传令官恭敬地将信件递到诸葛亮手中。

  “安定?我不曾记得我军可有人向安定用过兵。”

  他疑惑地拆开信,只见请求归附的文字跃然纸上:

  【汉丞相诸葛先生钧鉴:

  仆以边鄙之臣,忝守安定,素闻先生高义,垂名海内。昔武侯佐先主以兴汉祚,德被华夏,智贯古今,虽管、乐不能及也。今魏室僭伪,暴虐无道,陇右疲敝,民不堪命。仆每睹郡中黎庶流离,未尝不痛心疾首,思得明主而事之。

  天时人事,实难逆料。去岁关中饥馑,士卒羸弱;羌胡伺隙,烽燧频惊。伪魏朝廷,但知苛敛,不恤边陲。仆虽欲效死力以守土,奈兵寡粮绝,徒使百姓肝脑涂地。闻王师吊民伐罪,所至之处,秋毫无犯,此真仁义之师也!

  今不揣冒昧,敢布腹心:若丞相不弃,愿举郡以降,开城献印,以迎天兵。安定士民,皆翘首以望汉帜;陇西豪杰,亦箪食而候麾旌。倘得附骥尾以清中原,虽万死无恨矣!

  临书惶悚,伏惟钧裁。

  伪魏安定太守费曜顿首再拜】

  “诸位看来如何?”

  诸葛亮将信传看左右。

  “他为何这时请降?”

  张裔看完,第一个发表疑惑。

  临渭的战事他是亲临者。以目前汉军的攻势,无论如何也打不到他安定那里去。

  就算能打到,也起码要在数月甚至以年计的将来。

  “或许是长安出事,让他心中惶恐。安定常年与北面羌胡交战,恐怕没有那么多精力应对里外两面的敌人。

  长安的消息传到羌胡,势必要让羌人来南下趁机掠夺。他想借此机会,寻求我汉庇护也不一定。”

  马谡对各地情况多有了解,便半猜测半分析地回答了张裔的问题。

  张裔听罢,还是感觉这信来的有些唐突,实在是令人难以放心:

  “可先去一使者,试试其中有几分真心。”

  诸葛亮点头:

  “就依君嗣。”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