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5章 苦难(四)
靖康二年,5月,康王赵构在应天府即帝位,正式开始南宋历史。
7年之后,也就是1135年,金天会十三年,宋徽宗赵佶在金五国城(现黑龙江依兰)悲凉中死去,享年54岁。
又过了21年,也就是1156年,南宋绍兴二十六年,宋钦宗赵桓在金五国城(现黑龙江依兰)去世,死因不明。
赵佶和赵桓在人生的后半阶段,并没有对造成靖康之变的原因进行真正地反思。
他们一直认为是大臣误国,手下干活不力。
蔡京临死之前也觉得自己很冤,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保障等方面做了那么多工作,取得了那么辉煌的成就,为什么要把奸臣的帽子带给他?为什么要把引发靖康之变的罪责强加给他?
他们不明白,为什么唐朝初期李世民单骑能退十万突厥大军?为什么宋仁宗赵祯随历经好水川惨败后还能力挽狂澜?为什么宋钦宗赵桓就犯了个小错(罢免李纲)就亡了国?
根子在生态坏了。
李世民虽然是单骑,但背后是团结的班子,每个人都愿为之拼命。
宋仁宗赵祯虽然业务不行,但用人还很宽厚,范仲淹、狄青等关键时刻还能挺身而出。
宋徽宗赵佶重用蔡京,打压的是陈师锡、陈瓘、龚夬、常安民、孙谔、董敦逸、陈次升、邹浩等人,背后伤害的是众多没有背景没有关系的普通官吏。
这就是为什么宋军是金军人数几倍但还是打不过。表面强大的躯体里子腐烂不堪。
蔡京领导下北宋政治的稳定,是在拉帮结派、打压异己基础上的稳定。
蔡京领导下北宋经济的繁荣,是在极大损害百姓、商人利益下的繁荣。
他导致的结果就是大批底层官员的摆烂,积攒的是底层百姓的怨恨。
方腊、宋江的起义本来是一次很好的警醒,但赵佶只看到了结果而忽略了起因,反而使他更依赖于蔡京集团。
当外族入侵这种真正的危机来临之时,原本虚弱的北宋各种问题马上暴露出来,直接被一击毙命。
苦难令人痛苦,但避免苦难的方法却在平时,在手握重权的大人们身上。
靖康之变所引发的灾难给南宋的权贵们敲响了警钟:在民族矛盾异常尖锐的南宋时期,金军的频繁入侵让他们时刻紧绷着神经。靖康中女性们遭到贞节不保的噩运也让他们舍弃北宋时期重生存轻贞节的观念,逐步提倡妇女舍生命保贞节,“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经过官方广泛宣传,逐渐成为妇女们普遍遵守的行为准则。到了明清之际,女性的社会活动和生存空间日益缩小,而标榜她们殉节的贞节牌坊却日益增多,在生存与贞节之间,女性们除了殉节外已别无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