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月,尽管曹操已下令全军全速前进了,但郭嘉仍觉得不够快。行至易城时,郭嘉再次建议曹操,放弃大量辎重,全员轻装速行,若是被乌桓发觉,便没办法达到奇袭的效果。
曹操听从了郭嘉的建议,命全军卸下铠甲,交由随后押运粮草的后勤部队。主力大军只随身携带干粮水袋,全速向三郡乌桓进发。果然,行军速度立刻快了许多,五月初,便已抵达了无终。
郭嘉这边在外辛苦行军,留在邺城的萧筱,此时却也不清闲。她已经开始教四岁的小郭奕,学习认识一些简单常用的文字了。毕竟身为其生母的紫伊,舞刀弄枪还行,让她教小郭奕读书,却是有些为难她了。
然而,事实证明,小郭奕可能更多遗传了紫伊的运动天赋,对于学文识字方面,天赋一般。当然,这并不是说他笨,只是其表现出来的学习天赋,与大部分普通孩子差不多。
毕竟萧筱曾经做过一段时间的私塾先生,对那些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也有所了解。只是跟曹植这样的天才相比,就明显有所差距。当然,就更别提和曹冲那样的妖孽级神童相比了。
教了半天,小郭奕三心二意不好好学,萧筱也有些麻烦了,便放下手中的书籍,对小郭奕道:“好了,今天就先学到这里吧!”小郭奕闻言,立刻欢呼雀跃地叫道:“多谢姨娘。”说完,便一溜烟儿跑出去玩儿了。
动作之快,手脚之麻利,比之一般大他一些的孩子都厉害。“你慢点儿,小心摔倒。”话音还未落,却早已看不见小郭奕的身影,萧筱见状,有些无奈地苦笑着摇了摇头。
起身缓步来到院中,此时正是初夏,天气不冷也不热,舒适宜人。萧筱闭上眼睛,深深地吸了一口清新的空气,感觉全身舒畅,方才教小郭奕学习时的烦躁心情,很快便纾解开来。
“姐姐,奕儿这般顽皮,真是辛苦你了。”这时,紫伊从一旁的偏舍走了出来,看着萧筱略显疲色的面容,有些惭愧地说道。听到紫伊的声音,萧筱扭头看向了她,微微一笑道:“孩子嘛!顽皮是很正常的。”
听完萧筱此言,紫伊没再说什么,却忽然又听萧筱道:“紫伊,最近不知为何,我这心里总是觉得有些不安,总感觉要发生什么很不好的事情,你说,夫君此次远征乌桓,不会有什么危险吧?”
紫伊闻言,心中也是微微一动,脸上却是面不改色,微笑着安慰她道:“放心吧姐姐!夫君他们一定会大胜而归。”听完紫伊的安慰之言,萧筱虽仍觉得心里不踏实,却也只好点点头道:“希望他们早日平安归来。”
此时,萧筱似乎又想到一事,便对紫伊道:“你去看看奕儿吧!顺便把冬灵叫来,我找她有点事。”紫伊闻言,点点头道:“好,那我先过去了。”说完,便去了小郭奕常玩耍的庭院。
见紫伊离开,萧筱便转身回了房间,从案几上的一摞书籍中,拿出一本她不经常翻看的古籍。翻开之后,露出里面夹着的几页折叠整齐的纸质书信。萧筱一脸复杂地取出那几页书信,静静等待着冬灵的到来。
没过多久,门外便响起了一阵轻快的脚步声。萧筱一抬头,却发现正向自己房间走来的,不是冬灵,而是刚刚才离开的紫伊。一瞬间,萧筱的脸上闪过一抹惊慌,下意识地将拿着书信的手,背到了身后。
“紫伊,怎么是你?冬灵呢?”萧筱强作镇定地问道。对于萧筱忽然背过手去的动作,紫伊也察觉到了,只是没看清她手中拿着的是什么东西。心中虽有些疑惑,但还是先回答道:“刚才侍卫来报,说府外有一姓蔡的妇人,前来拜见姐姐。”
萧筱闻言,秀美微微一蹙,心中暗道:“姓蔡的妇人?自来到汉代,我并未与姓蔡的女子有过接触啊!难道是···”豁然,一个素未谋面,却耳熟能详的名字,出现在了萧筱的脑海之中。
“快请她进来,直接来后院就好。”想到有可能是此人,萧筱赶忙对紫伊说道。紫伊闻言,道:“那好,我这便亲自去请她进来。”说完,便转身去了前院。萧筱见她离开,赶忙将手中的书信,再次放回到那本她不常翻看的书籍当中。
平息了一下紧张的心情,萧筱便走出房间,到门外去等着了。如果她猜的没错,前来拜见自己的蔡姓妇人,应该就是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东汉大才女蔡琰蔡昭姬。
果然如萧筱所料一般,没过多久,身着一身淡黄色汉代襦裙的蔡琰,便跟随紫伊来到了后院。二女平生第一次见面,四目相对之后,却恍若多年未见的老友一般,竟不约而同地留下了眼泪。
愣了片刻之后,蔡琰忽然对着萧筱跪了下去,感激道:“民妇蔡氏,多谢郭夫人救命之恩。”萧筱见状,赶忙上前去扶她,并说道:“蔡姐姐不必如此,快起来说话。”一旁的紫伊见状,也立刻上前帮忙去搀扶她。
其实,萧筱并不知道蔡琰的真实年龄,史书上也没有明确记载。不过,看着蔡琰的容貌,应该比自己大几岁,所以,萧筱便直接称呼她为姐姐。虽然她已经有过两任夫君,但萧筱还是觉得如此称呼她比较好。
在萧筱和紫伊的再三劝说下,蔡琰才肯站起身来。将蔡琰扶到萧筱的房间坐下后,紫伊便又离开了。她也隐约知道一些关于蔡琰的事,并对她的悲惨遭遇,也深感同情。
她也知道,是萧筱将蔡琰的下落告诉曹操的,蔡琰此次来感谢萧筱,也是在情理之中。二女虽是第一次见面,却仿佛多年未见的知己好友,更似有许多话要说,紫伊便识趣地离开了。
而见紫伊离开,蔡琰便也对萧筱说起了她来此的目的。原来,自她从匈奴回来之后,先去了蔡邕的墓前祭拜,然后便跟着周近回了邺城。只不过,等她回来时,曹操已经率领大军,征讨乌桓去了。
没能见到曹操,蔡琰便先去拜见了曹操的正室妻子卞夫人。在与卞夫人的聊天中,方才得知,原来曹操是从萧筱口中得知自己下落的。于是,在卞夫人帮其安排好住所之后,她便第一时间前来感谢萧筱。
对于蔡琰的遭遇,萧筱很是感同身受,毕竟当初她也被胡人掳掠去了,知道胡人究竟有多粗俗多野蛮。自己只是遭受了几天的折磨,就在心里刻下了难以磨灭的阴影,并留下了夜间自己一个人时,必须亮着灯才能入睡的后遗症。
而蔡琰一个弱女子,却是在举目无亲的塞外异族,孤身一人生活了整整十二年。期间遭受了多少磨难,经历过多少痛苦,能坚持到今日,着实让人敬佩。
通过两人的交谈,萧筱也知道了蔡琰的真实年龄。她确实比萧筱大,但也仅仅只是大两岁而已,可两人坐在一起,从样貌上来看,蔡琰却显得至少要比她大五六岁。
这也不难理解,塞外环境本就恶劣,匈奴人的日常生活,又过得远不如中原人精致。长年的风吹日晒,再加上没条件精心打扮,蔡琰的皮肤明显要比萧筱黑的多,且显得干燥粗糙,人自然也就显老了。
不过,抛开肤色状态不说,若单论五官比例和脸部的整体轮廓,蔡琰一点也不比萧筱差,想来年轻时,也一定是个不可多得的大美女。毕竟当年被掳掠至南匈奴的女子有近万名,却唯独选中她,献给了地位显赫的左贤王,足以证明其当时有多美。
而蔡琰也终于知道,萧筱为什么会知道自己的下落了,原来她就是当年唯一成功逃脱的那名幸运女子。萧筱成功逃脱的事,还是蔡琰被迫嫁给左贤王之后才知道的。因为当时追杀萧筱却被雷劈死的那名胡人首领,竟是左贤王的族弟。
其实,当年萧筱逃走的时候,蔡琰也看见了,而且她也曾想跟着萧筱一起逃跑来着。可她当时的身体状况很差,她害怕自己逃不远,万一被发现,可就死无葬身之地了,于是就放弃了。
也幸亏她没跟着一起逃跑,因为当时逃跑的那些女子,包括萧筱在内,被发现后,又全部都被追上了。除了萧筱被上天眷顾,奇迹般地逃过一劫,其她逃跑的女子,全部被杀,无一生还。
相互感叹了一番后,萧筱握着蔡琰略显粗糙的手道:“昭姬姐姐,不管之前经历过什么磨难,现在一切都结束了,相信曹司空回来之后,一定会妥善安置好姐姐的,你再也不是孤身一人了。”
蔡琰闻言,也感慨道:“是啊!这十多年来,虽然我对重回中原一事,已不再抱有任何希望,却又无时无刻不再幻想奇迹的出现。当见到曹司空派去接我的使者时,我真的怀疑自己是在做梦,不管怎么样,还是要谢谢若伊妹妹。”
方才两人倾诉衷肠之时,为了显得亲近,在萧筱的坚持下,两人便以姐妹相称了。听到蔡琰再次向自己表达感激之情,萧筱忙道:“好了,昭姬姐姐就不要再与妹妹客气了,我们不聊以往的伤心事了,今日姐姐就在妹妹府中用餐,我去让人准备饭菜。”
蔡琰刚想推脱,萧筱却是已经站起身来,一边往外走一边对蔡琰道:“昭姬姐姐先在此稍坐片刻,我去吩咐下人们准备膳食。”话音刚落,人也已经走出了房间。
见萧筱如此热情,蔡琰便也只好任由她去了。站起身来,在萧筱房间打量了一番,发现她房间里的案几上,居然放着不少书简和纸质的书籍。而自幼喜好文学的蔡琰,便忍不住走过去,随意翻看起来。
最上面的几本,都是最常见的《诗经》、《礼记》等经书,蔡文姬自幼熟读,不说倒背如流,也都基本熟记于心了。当她翻到那本,号称儒家第一经的《易经》时,不由略带惊讶地拿了起来。
虽然《易经》被誉为儒家第一经,但真正肯专心研习,或者说能够参透其中奥义的人,却是少之又少。就连被世人尊称为“圣人”的孔老夫子,也是在其五十岁以后,才开始专注研究《易经》的。
蔡琰自幼也读过几次《易经》,但却觉得其内容极为深奥,且晦涩难懂,只能粗略明白一点皮毛。当时蔡邕尚且还未遇害,蔡琰询问其父,蔡邕却只告诉她,让她眼下先不必急着研读此书,因此,蔡琰至今也未曾认真读过此书。
此时看到萧筱这里居然有本《易经》,蔡琰便忍不住坐在案几前,开始翻看起来。书籍很新,似乎没怎么翻看过,而事实也确实如此,萧筱之前曾尝试着研读此书,却实在难以看明白,便放弃了。
如今的蔡琰已经三十五岁了,也经历过种种磨难,对人生有了许多新的感悟。此时再来读《易经》,虽依旧感觉晦涩难懂,但以前有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现在开始能有所领悟了。
看了几页,感觉萧筱快要回来了,蔡琰便准备将手中的书籍放回去。然而,她忽然发现,书中似乎有些异样,仔细一看,原来在书籍中间的位置,夹着几页折叠整齐的纸张。
蔡琰见状,并未多想,取出那几页纸,展开之后,便看了起来。然而,只看了第一句后,蔡琰便突然将手中的几页纸张放下,并重新折好,夹放回了那本《易经》之中。只不过,此时她的脸上,已尽是震惊之色。
她原本以为,这几页纸里,写的是萧筱研读《易经》后的一些感悟心得,所以就直接打开来看了。没想到,这竟是一封信,而且好像还是萧筱写给郭嘉的信。
只不过,信中的内容,却着实把蔡琰给吓到了。尽管她只看了一眼,且在发觉这是一封信后,便立刻停了下来,没有再继续往下看。但仅仅是她看见的第一句话,就足以将她震惊到了。
现在蔡琰的脑海中,还依旧不停地浮现出,自己刚刚看到那封信中的第一句话:夫君,对不起,当你看到这封信的时候,妾身应该已经离开人世了。
尽管不知道后面的内容,但仅凭这第一句话,蔡琰便不难猜出,这竟是一封诀别信。当然,与其说是信,不如说是遗书更为恰当。而这句话说明了什么?说明写信之人,将不久于世了。
即便要交代后事,正常情况下,也不应该提前这么早就立下遗书,毕竟萧筱今年才刚三十三岁。除非是患了不治之症,或者是犯了什么死罪,要么就是对生活已经放弃希望,想要自寻短见。
而通过蔡琰的观察,萧筱的状态,并非是要寻短见的样子,更没有犯任何罪行。如此一来,那便只剩一个解释了,那就是。萧筱很有可能是患了非常严重的恶疾,自知命不久矣,又不想让郭嘉知道,这才提前写好了遗书。
想到这儿,蔡琰心中不由一震,她没想到,萧筱竟然会遭遇这般悲惨的命运。本来她还觉得,自己在塞外漂泊了十几年,已经够悲惨的了,没想到,萧筱所面临的,却是生离死别。
“蔡小姐,请用茶。”就在蔡琰沉浸在震惊之中,无法自拔时,冬灵拎着一壶新沏的茶水走进屋来,并拿起一个茶杯,为她倒了一杯茶水。蔡琰这才猛然回过神来,忙道:“多谢,你家夫人呢?”
冬灵回道:“我家夫人让奴婢先来给您沏茶,她去后厨交代一下,很快便回来。”蔡琰闻言点点头,没再说话。冬灵给她倒完茶后,见桌上放着几本被蔡琰拿来翻看的书籍,便道:“蔡小姐果然是个才女,和我家夫人一样,都喜欢读书。”
听闻冬灵此言,蔡琰不由低头看了一眼面前摆着的那本《易经》,忙将其放回原位,略显惊慌地说道:“啊?我见案上放着不少书籍,一时兴起,就随便拿来翻看了几眼,不碍事吧?”
冬灵笑道:“蔡小姐说笑了,我家夫人平日最喜读书和练字,您与夫人兴趣想投,夫人定很是喜欢,怎会计较这些。不过,夫人平日最不常看的,便是方才您看的那本《易经》,自拿来之后,只翻看过一次,便再没看过。”
蔡琰听闻,沉默一下,忽然鼓起勇气问道:“对了,你家夫人,近来身体可有什么不适?”听到蔡琰忽然问起这个问题,冬灵不由皱起了眉头,想了一下,随后摇摇头道:“我家夫人身体一直很好啊!不过夫人一直患有莫名的头痛症,但是这两年并未怎么犯过,应该并无大碍了,蔡小姐何故如此发问?”
还没等蔡琰开口,门口却传来萧筱的声音:“冬灵,你去和希云一起陪奕儿到庭院玩一会儿吧!”冬灵一回身,见萧筱正和紫伊一起走进屋来,便应道:“是,奴婢告退。”说完便离开了房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