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我竟是公子扶苏

第26章 老农明理

  凌晨回府,扶苏稍作歇息补了一觉之后便已经是正午时分,简单用食后便开始了对阳周县的考察:阳周县,大概是今子长市,地处陕北黄土高原,有三条河流流经此地,其中清涧河全程都在境内,倒也算是依山傍水。

  不过这里属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境内峁梁起伏,沟壑纵横,峁梁沟谷地约占九成以上,这导致很多耕地都是在山沟、河谷以及缓坡上开垦的。目前看来尚可自给自足,毕竟此地开发时间日短,战国早期还是北方狄人的地盘。

  “公子、上将军,县长正在那边山开垦梯田。”

  雍巫早就探好了点,指引着二人前去。

  蒙恬也十分好奇公子的梯田耕作之法,所以前来观看。

  扶苏今早用膳的时候惊觉凌晨交代时只说了开垦梯田之法,却忘了交代护土养水之法,也就是后世的生态建设。

  因为自秦汉以来,榆中地内人为的过度垦殖,加速了水土流失和丘陵沟壑地貌的形成,导致了黄河泛滥,屡次改道,这等有几分人为的自然灾害还是得防范于未然。所以顺便前来探看。

  “开垦了多久,成效如何?”

  扶苏也不闲着,顺便了解一下秦朝百姓的生产能力,毕竟作为现代人,不能过于想当然了。

  “县长领仆十人,自日出卯时便开始垦作,及至此刻日中午时已有三个时辰。小人前去察看时估摸已经开辟出一亩三分梯田。”

  雍巫如实道来,颇为详细。

  扶苏点头称赞,转而问向随行的蒙恬,“上将军觉得如何?”

  蒙恬在垦荒上颇有经验,“依臣来看,若是在平地,这速度有些慢了。不过,这在山壑上垦殖,寻常见识也无法套用,还需实地考察。”

  “嗯,上将军所言极是。”

  临近山脚,转过拐角,前方豁然开朗,山林间开辟出来了的大块空地,看着也算是有模有样。

  “公子,前方便是。”

  雍巫指着一位挽着袖子,半边袒露胳膊,腰粗体胖的汉子,此刻正侧对他们,与一个庄稼汉似乎在争执什么。

  “那便是县长司马逪。”

  “去听听。”

  扶苏好奇之心突然上来,打算去旁听在争吵些什么。

  “你这老汉,这可是公子专门交代的,怎会有错?”

  “唉~县长你有所不知,公子所论源自关中,关中沃土岂是榆中薄土所能比?若为旱地,这梯田的厚度当再增三分,方可育苗。否则根系难固,不可久活。若为水田,这梯田的厚度当再增五分,方可蓄水。”

  “老儿,这你就说错了,公子可说了,这可是楚地之法,乃农家许行所创。”

  “那就对了!相传大禹将天下分九州,楚地属徐、扬二州,其土为粘土和泥土,不易吸水,所以梯田薄而可蓄水。榆中属雍州,为柔土,松软漏水,当更厚才可蓄水。”

  扶苏对这位干瘦的老人颇为惊奇,忍不住在一旁发声问道,打断了两人的争执。

  “老先生,你对这梯田之法如何看待?”

  “这位郎君......”

  “公子,你怎么来了!”

  “大呼小叫,成何体统!”扶苏没好气地瞪了一眼司马逪,他这一句公子把老翁吓得都不敢说话了,同时摆手支开了他。

  “老先生,您请说。”

  老翁连连摆手,有些惶恐,“先生可不敢当,公子叫我老叟就行。这梯田之法,颇为精妙,耕田似阶梯,覆于高台。即使阳周沟壑纵横,亦能屯田万顷,实乃造福万民之策。”

  扶苏笑笑,显然看出了这位老翁心有保留,于是继续问道:“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与习一如学与思,我少于耕劳,浅知农事,若有无知自大之处还请老先生指点。”

  “公子竟愿下问,老叟也只能实话实说。”

  老翁指着山脚的溪水又指着山坡的梯田,“一亩地需百万斤水灌溉,若是平地可引流溉之。梯田自覆于山,若无山泉,全赖人力,如何是好?”

  “是啊,公子。”蒙恬也想清楚了其中关节,“数十人方可耕作一亩田地,岂不鸡肋?”

  扶苏笑笑,“我自有办法。”

  “可是桔槔?”

  老翁问道。

  这里的桔槔是指一种运用杠杆原理取水的器械,始见于《墨子·备城门》。据子贡的故事可以得知,桔槔应该是用于井水的取用。

  “非也。”

  扶苏胸有成竹,“翻车、渴乌而已。”

  翻车就是水车,最早文字可考源自东汉,其难度在于轮轴、齿轮的应用,其实做工方面以秦朝的工匠水平完全可以实现。不过想要实现水往上流的效果,就只能将南宋时期成熟的筒车技术搬过来。

  渴乌就是另外一种实现水往高处流的方式,是利用虹吸管原理制作的水利装置。据杜佑《通典》中记载,渴乌可以隔山取水。方法是以大竹筒套接成弯管,以麻漆封裹,密不透气,跨过山峦。将临水一端入水五尺,然后在出口一端放入松桦枝叶和干草等易燃物。点燃后,稍冷,筒内形成相对真空,即可吸水而上。

  在简单解释了两者的运作原理之后,见老翁将信将疑,扶苏便做下承诺,“老先生,待械成之后,便可知晓。梯田垦殖还劳烦您多担待。”

  旋即呼来司马逪,“老先生精于农事,远胜于我,县长可听之。”

  “是。”

  看司马逪的表情就知道它并不服气于老翁,眼神里透露出“老儿,你真走运,幸亏遇上了公子,不然......”之类的意思。

  扶苏颇感无奈,转而问道:“县长,阳周县内可有精于墨工之匠?”

  “有啊,城北徐老儿便是。公子,可否需要......”

  “公子,军中良匠无数,何需外人?”

  蒙恬先一步打断了司马逪的话。

  外人?

  扶苏很快明白了其中关节,“也好,不劳烦县长了。”

  不过此行的目的并未忘了与他说,“梯田须知,山顶环林似人戴帽,山腰梯田如人系腰带、山底沟坝像人穿靴。”并且辅以解释,“山顶有树固本束土,滑坡少矣。山底河流疏浚,筑坝堤,则水源不绝。”

  “公子真乃神人!”

  老翁听罢由衷地发出感叹,“软土容易流失,且大河涛涛裹挟无数,百年之后恐有大患。公子此举可谓料事定先,老叟自叹不如。”

  “唉~”扶苏没想到老翁竟有如此大反应,“老先生谬赞了,这不过是拾人牙慧,听孟子时令自然之言罢了。不过我看老生先谈吐不俗,想必是为高人,还请名讳?”

  “老叟宰田,识字百十,幸为阳周三老,岂敢以先生居之,公子切莫折煞我也。”

  宰氏?

  扶苏念头一转,发现事情并不简单。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