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髆是武帝的第五个儿子,是倾国倾城的李夫人所生。汉武帝十分宠爱刘髆,为他请了著名的大儒夏侯世昌当老师。武帝天汉四年(公元前97年),武帝封刘髆为昌邑王,建都昌邑(今山东菏泽巨野县)。昌邑国具有很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刘髆能选到这样的封地,实际上体现了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宠爱。
李夫人是汉武帝一生中最爱的女人,她去世之后,汉武帝不顾皇后卫子夫的体面,以皇后之礼安葬了李夫人,还悲伤地为她写了一首悼念的歌。之后,汉武帝对李夫人的思念有增无减,他把李夫人的画像挂在甘泉宫,日日睹物思人,又找来术士为李夫人招魂,只为再见她一面。而他的舅舅李广利,是继卫青霍去病之后,汉武帝最倚重的将军。李广利和丞相刘屈氂是亲家,他们结成了亲密的同盟。可以说在卫氏的外戚被削弱的情况下,李氏的外戚简直是一个缩水版的卫家,这给刘髆极大的助力。
太子刘据死后,刘髆本来是继承人的热门人选,但刘髆的舅舅李广利过于急功近利,在出征匈奴前,和丞相刘屈氂相约,要为刘髆争取储君之位。结果刘屈氂被人告发诅咒汉武帝,全族被诛。李广利和刘屈氂的计划也被汉武帝知道了,这下犯了汉武帝的大忌,李广利全家下狱。李广利当时正在前线打匈奴,为了救家人,孤注一掷轻敌冒进。结果70,000大军全军覆没,他自己也投降了匈奴。
虽然对舅舅李广利等人的阴谋,刘髆毫不知情,所以也没受到什么牵连。但经历了这么多波折,刘髆一族从此被边缘化。更惨的是,他甚至没等到武帝明确下诏再立太子,后元元年(公元前88年)刘髆就死在了父亲汉武帝之前。刘髆死后不久,武帝立幼子刘弗陵为太子,同年,武帝驾崩。
昌邑王刘髆在位11年,因病去世,并没有何时就国的记录,也没有从昌邑到长安的来朝记录,谥号为哀王,他的儿子刘贺继位,成为第二任昌邑王。这一年,刘贺年仅五岁。
刘髆静悄悄地来,静悄悄的走,他的母亲有故事,他的舅舅有故事,但偏偏刘髆本人没有故事。刘髆原本前途一片光明,却因舅舅的拖累与皇位失之交臂。而他的儿子刘贺原本没有做皇帝的命,却阴差阳错当上了皇帝,过了一把皇帝瘾,但仅仅在位27日就被废黜。作为西汉第九位皇帝,刘贺在《汉书》中甚至不能独立成独篇,只是在《霍光金日磾传》和《武五子传》中作为反面皇帝教材登场,最终以海昏侯的身份落幕。
据记载,刘贺在位仅27天就干了1127件荒唐事,霍光忍无可忍,将他废黜。也就是说,刘贺每天要干超过41件荒唐事,扣除睡觉时间,刘贺真是无时无刻不在用生命干坏事,刘贺真的这么不堪吗?还是说这些罪名是霍光为了废了他,硬扣给他的呢?再仔细看看刘贺做过的事,又会发现在荒唐的表面下,或许是别有用心,与其说刘贺因荒唐被废,不如说是因为他想和霍光夺权被废。那这场27天的皇帝游,究竟是上天对他的垂青还是他人生悲剧的开幕呢?
因为父亲去世较早,刘贺早早承袭了父亲的昌邑王位,家产丰厚,没有长辈的约束,朝堂的勾心斗角也离他很远,吃喝玩乐,日子过得那叫一个滋润。所以,刘贺自幼便以行为荒唐著称,郎中令龚遂多次上书劝谏,刘贺虽然表面上接受意见,但不久便又故态复萌。此时的刘贺或许不会想到,国都长安即将迎来一场巨变,而这次变故直接将远离政治斗争的自己,以一种尴尬的方式推上了历史舞台。
公元前74年,汉昭帝无子而终,帝国皇位突然空缺,霍光以大司马大将军身份组织朝政,在筛选新君时,霍光的目光落在了刘贺这位年轻藩王的身上,他选中刘贺的理由是:年轻、根基浅、便于掌控。这个决策将刘贺抛入权力的绞肉机,从此刘贺的一生,如同一出跌宕起伏的戏剧,在权力的漩涡中被反复揉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