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初唐逍遥王爷

第219章 中东战事

初唐逍遥王爷 花垂死 4252 2024-11-15 07:26

  在威力巨大的火炮面前,高句丽士兵们胆子都吓破了,那巨大的轰鸣声,当真是让从未见识过如此巨大破坏力的新式武器的士兵们如若惊弓之鸟一般缩头缩脚,守城的将士们一听到那巨大的轰鸣声,便几乎是十分自觉地胆小地捂住耳朵趴了下来。

  如此,在刚开始的阶段,大唐对高句丽征服之路,可谓是没有多大的波澜和阻拦。

  到了后来,高句丽人才慢慢适应了火炮的存在,原来啊,火炮也不是万能的,它各呢不能不可能轻易炸毁城池嘛,它的威力也是有限的,只要坚守城池,我们高句丽一样可以拖垮大唐,让他们不得不撤退。

  似乎,所有人都明白一个道理。时间决定一切,时间证明一切!

  ...........

  当高丽半岛上的战争最终以高句丽失败,大唐及其盟友新罗全面获胜来结束的时候,高句丽人,尤其是对高句丽战力极有信心的渊盖苏文是完全的不敢置信。

  就凭借着一样新式武器,隋朝三次征讨也无法达到的目的,如今却被大唐如此轻易地做到了?我们高句丽就这么被灭了?

  当渊盖苏文被活捉并带到大唐天子天可汗李世民面前时,他甚至还以为这只是一场噩梦而已,他只是在梦中,在梦中,虽然他的国家被大唐灭了,虽然他成了俘虏,但还会有醒来的一天。

  然而,这一切却都是真实的,最终,渊盖苏文哭哭涕涕地被拉了下去,大夫确定他疯了。就这么,一位或许也可以称得上枭雄的人物,便开始了他那可悲的后半生。

  关于怎么处理接下来的问题上,天可汗也是十分头疼,一开始,他是想采用将高句丽王族内迁大唐的想法,但最终,他还是放弃了,他选择了把问题交给李恪继续处理,自己则搬师回京,离开长安太久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啊。

  果然,尤其天子亲自出征,朝廷大事暂且交由太子李承乾监国。可惜,一向荒唐惯的太子依旧未改变他那脾气,但幸好未发生原先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之句。当然,先他们都让大唐给摆平了,想要折腾也没办法折腾了。

  可惜,早不来晚不来,偏偏在这个时候,又一场闹剧发生了,大唐天子第五子齐王李佑叛乱了。

  这下可好,太子殿下都给惊糊涂了,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还好天可汗出征之后,还留下了一干能处理事的朝臣们,否则啊,这事就没完了。

  但是,历史往往是历史,是无法撼动和改变的。

  当天可汗回到长安的时候,叛乱被平息了,却引发了一场惊天大案。

  经过“无冕之王”无孔不入的情报来源,留守的国舅长孙无忌、魏征、房玄龄等人居然发现了一桩涉及山东文官集团与太子李承乾密谋的案子,而且,又惊悉齐王叛乱居然牵扯到了太子,这下可好了,这事就算是想大事化小都难了。

  知道这一切后,才刚刚在前线打了个大胜仗回来,便突然听到自己一个儿子要造老子的反,一个更是有着更大的谋划的天可汗可谓是暴怒,心里那个恨,白养活了一群儿女了!差点就要找把刀去砍人……

  与此同时,中东地区却是打得热火朝天,好不热闹。

  “靠,他娘的都是一群疯子!真他妈的是连命都不要了。”李泰忍不住咒骂道。

  白衣大食的疯狂进攻才刚刚退却,夕阳已经快要下山了。

  跟大唐地区迅雷不及掩耳的战争相比,波斯帝都泰西封的保卫战就要平和多了,当然,这也是有着诸多因素和前提的。

  首先,泰西封四周,早就实行了清疆战术,所有周围的村庄人员都进入了泰西封以及泰西封更东部的行省。

  无数波斯百姓自发武装起来守卫帝都,而亚希圣女此时却是起到了巨大的作用,随着她的上位,新的袄教教义地颁布,民众的热情达到了一个宗教的鼎盛,能够在不是新兴宗教,只是改革就达到如此成绩,亚希的能力可谓非凡!

  对此,李泰也是感慨万分,这以后要抵挡宗教东进,只需要有这袄教的圣女亚希在,那就没问题了。又因为这场战争,袄教从此与宗教水火不容,而宗教又与基督教互相仇视,这中东的局势,也就基本开朗了。要做的,只是维护战争成果罢了。

  其次,或许是因为深知此次战役之艰难,或许是西线交战太过猛烈。东线战场上的白衣大食军队完全没有像最初那样疯狂地一涌而上,攻占一座又一座城池般攻下泰西封,而是选择了慢慢来。

  怎么慢?当战争从一开始的迅捷上升到了拉锯战、阵地战时,你就是想不慢下来都不行。

  当然,这些战术是李泰想出来的,狡猾的李泰自然不愿意自己带来的大唐将士们阵亡太多。他便想到了消耗战,如此做的目的,既有拖住白衣大食,以防止自己一方伤亡过多,又有为白衣大食内部矛盾制造机会的目的。时间拖得越久,越是无法攻下泰西封,本就内部矛盾重重的白衣大食危夷。

  于是,泰西封西城外便上演了多出好戏。

  先是李泰等波斯、大唐军方毫无预兆地偷袭,抢夺泰西封西部要点,挖沟渠、设拦网,摆平了要将这次战争扩大化,可惜白衣大食一时不慎,失去了最佳攻下泰西封的机会,这直到所有的战争结束,也未曾有任何转机,这被看作是“第一次全面宗教中宗教最大的机遇丧失”。

  东线是打不出什么名堂来了,最擅长马上作战的阿拉伯民族,一旦他们的战马无法发挥作用,他们还能如何?妈的,下马学步兵攻城?而且还要穿越危险地带?

  在西线,此刻已经是全世界最热闹的地方了,这里的战争,还真不是一般的残酷啊。

  既然是互相仇视的宗教,那么,自然要狠狠地打了。大家都是“圣战”嘛,一大帮宗教狂与宗教狂的战斗,这才叫刺激呢!

  试想,一帮不要命的类似疯狗的宗教狂,与另一帮捍卫荣耀而战貌似疯狂的宗教信徒之间的撕杀,那该是何等的场面呢?

  一般看来,狗咬狗的打架方式是很有趣和特别的。尽管宗教战争非是如此,但双方既然都是投入的狂热信徒,那么,这种战争的“正常性”、“常规性”、“一般性”几乎都是被抹杀了的。

  当然,如果一味的都是宗教战争的话,这也实在是没有什么看头。总世纪葱白骑士精神的欧洲重骑兵,像一群野蛮人一样的阿拉伯新兴落后民族,这样的战争,还真没什么值得看的。

  并且,从一开始,基督教的“十字军”就落入了下风,再从历史中来看,“十字军”东征数多,大多都是以失败告终便可知晓了。

  也幸好,西线战场上还有不规则因素定时炸弹存在,那便是埃及。

  本来嘛,白衣大食的策略是先打下西面的埃及,再向东灭了萨珊波斯,可如今么,埃及还好好的在那,当真是功亏一篑。至于萨珊波斯么,至少一干贵族、皇室、官员都还活得有滋有润的。

  不可不说,这与李泰、苏珊的穿越有着莫大的联系和贡献,若非如此,埃及怎么都已经是阿拉伯人的了。萨珊波斯也该被灭了,拜占庭该收缩到最小面积时了。

  东线打打停停,甚至白衣大食在无聊时还会“好心”地抽取一些军队前往西线支援西线的战争。

  面对这种现象,泰西封城内的高层人士,尤其以李泰为首,均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总得来说,尽管这种行为不好,但李泰等人也别无他法。他们又无法正面出击,只能寄希望于通过强烈的双线作战拖垮白衣大食的内部政策,让其内斗。

  至于西线受到的压力多大,比之东线如何如何,这些李泰可不管。让基督教跟宗教提前成为世仇,这可是件再好不过的事,这样的情况,李泰是求之不得呢。

  同样的,一个过于强大或者一帆风顺的自由埃及,这也不是李泰希望看到的。李泰希望的是可以控制和影响埃及与非洲,让大唐的影响力直接传达至非洲与中东地区。

  一个很轻易就能自立的埃及,这绝对不是李泰要的。

  从整个局势和总的战略方针来看,白衣大食几乎是放弃了攻占泰西封以及泰西封以东地区,而是将重点放在了西线的争夺。

  这样的决定,对波斯自然是好的,但是,这又关系到了一个国家领土与主权完整的关系,于是,这战争还真不能就这么算了,这东线还是安静不下来。

  为了能够权利支援西线战争,白衣大食高层一致通过了与波斯签定停战协议的决定,打算就目前的状况来结束这场没把握的战争。

  当白衣大食的使者进入泰西封以后,波斯一方的高层便不乐意了。

  什么?占领了我们那么多的土地,杀了我们那么多的百姓和士兵,先说停就停,想不打就不打?这天底下,有这么好的事吗?

  就这么的,这谈判也谈不成了,波斯一方的将领们想都不想便将停战协议书与白衣大食使者给赶了出去。于是,双方还得接着打下去。

  当那阿拉伯使者无奈回去之后,阿拉伯内部的矛盾便顿时剧烈地激化起来。以阿里为首的原先知的信仰者一派,与原先知的敌对势力倭马亚家族一派,顿时吵得不可开交,按李泰的话来说,你们只要再加把劲,我们泰西封也能听得一清二楚,家家户户放鞭炮了。

  阿拉伯的主和派与主战派吵得越响,矛盾越大,这于整个战场越有利。然而,此时的叙利亚总督,却是那倭马亚家族的叙利亚总督穆阿维叶,他先是有苦自知,原本打打着自己的小九九,准备夺取阿里那继任哈里发的位置。可惜,事不从人愿,天不照顾人,他自己的大本营居然差点让人给端了,现在跟基督教的“十字军”打得热闹无比的,可不正是他的军队嘛。

  总之,穆阿维叶是没戏了,但倭马亚家族却依旧是不死心,希望能够争夺第四任哈里发,将这第四任哈里发依旧囊括在他们家族之中。

  然而,此刻在阿拉伯内部当权的还是阿里,尽管在整体实力上,阿里还是比不上有着前任来自倭马亚家族哈里发奠基的倭马亚家族的影响和实力,但他也不差,先知的忠实拥护者和女婿,这些便都是身份和地位的象征,这都足够证明一切了。

  尤其先知对大唐的景仰和向往,好战的阿里却是个与大唐和睦相处的支持者之一,这与前任即才死去不久的哈里发相同。然而,前任哈里发的族人却不这么认为,他们有着庞大的野心,哪怕是与大唐交战也要向东扩张,更是大有向东打下大唐的伟大创意。

  就这么,两派人士不断争论,东线战争也就耽搁下去,西线彻底地成为了主战场。

  承受了巨大压力的西线战争可谓是精彩纷呈,双方撕杀当真是毫不留情面、毫无人性。

  当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这里之后,一场惊动无数人,引发巨大变动的事变发生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