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九龙帝师

第161章 屈进入京

九龙帝师 是4非二 2324 2024-11-15 07:26

  刺进没想到秦王竟然会当着他的面说这些,不过正如他方才所言,自己的确是有自知之明。

  “殿下,屈进只有这些才能,若是入京为官,恐辜负殿下的厚爱。”

  李隆齐听着这话直接笑了出来,说道:“你啊你啊,你可知我这次来扬州为什么不先见你们当官的吗?”

  “微服私访。”促进淡淡的说道。

  “早在出京之前,本王就翻看了一些吏部的卷宗,上面有不少官员的记录。甚至翻阅了御史台的卷宗一一核对。本王发现了一件有趣的事情,那就是自从你上任刺史一职以来,除了每年的吏部考核之外其他什么记录都没有。你可知是为何?”

  “御史台负责监察官员,吏部负责考核官员,若是没有其他记录的话估计是下官为官还算中规中矩,没有过错也没有政绩吧。”屈进说道。

  “是啊,身为刺史,竟然如此的中庸,不知道是因为你的无能毫无政绩,还是你犯了错误行贿受贿吏部官员,抹去了你的罪证。所以本王将吏部尚书给罢官了。就连御史台也往本王掀了个底朝天。你知道御史台的人说什么吗?他们竟然说根本就没听过你的名字,真是有趣。”

  屈进自问问心无愧,不过他也没想到,原来自己的种种政绩竟然没被记录在案,这倒是让人耐人寻味。

  “所以本王来扬州就想看看,这扬州的刺史到底是无能还是手眼通天。短短几日观察,本王虽然不知道你又如何的能耐,但百姓口中没有一个说你坏话的,反倒是说了钟离郡一些他们看不惯的事情。扬州的富足离不开刺史及其他官员的共同努力,本王相信,一个连御史台都不认识的人至少是一个安分守己的好官。”

  说到这里,秦王来到了屈进的面前,屈进赶紧起身。

  “当个京官给本王看看,要是你能力有限,若是你不想为朝廷效力,那本王也不难为你,让你继续做这扬州刺史。只是你要记住,不论身在何处,一定要心念百姓。”

  屈进抬头看着李隆齐,眼睛里泛起了泪花。

  不多时,屈进突然跪倒在地,声泪俱下:“启禀殿下,先前朝局混乱,下官不得已向朝廷谄媚,为的就是能够坐稳这扬州刺史。下官生在这里长在这里,不忍心看到这里的百姓受到牵连。如今听闻秦王殿下的话,下官惭愧!如若秦王召唤,屈进必将为国尽忠,万死不辞!”

  “行了,起来吧。你这几日就先收拾行囊,跟郑德裕拿着本王的手书去秦王府吧,到了那里自然有人会给你安排好的。”

  屈进感激涕零,就连郑德裕也被秦王的胸怀所感染。不管你是谁,只要认准了你德才兼备,就获得提拔。不论以前还是当下,秦王此举都超出了大家的认知。不拘一格降人才,帝国必将迎来复兴!

  郑德裕和屈进与秦王等人告别,出门之后郑德裕笑道:“屈刺史,你可知为何秦王对你如此的关注?”

  屈进有些愣神,方才不是秦王都说了吗?难道这里面另有隐情?

  “屈刺史,不知道你对秦王身边的那位年轻先生是否有所耳闻?他便是先帝亲赐的夺锦之才李子川。”

  “他是李子川?”屈进很是惊讶,要不是郑德裕提醒,他还真没把那个年轻人当回事。

  “子川先生大才,这两天我一直跟着秦王殿下,多少也听到了一些事情。秦王之所以会关注到你,就是出京之前子川先生向殿下提到了你,说你心系黎民甘愿向那些上级官员献媚,为的就是能够再这动荡时期保护扬州的百姓。”

  此时的屈进才知道,原来自己获得秦王赏识都靠李子川的推荐,此人才华胸襟都是上等,日后要交好。

  “柴公子该怎么办?”李隆齐转头问向了李子川。

  “随意。”

  李隆齐点点头,笑道:“那咱们收拾行囊,到长江逆流而上去襄阳吧。”

  秦王一行人匆匆离开了钟离郡离开了扬州,但柴公子却站在江边心里一阵的咒骂。原本他将李隆齐到达扬州的消息故意放了出去是为了让那些巴结自己的官员想秦王举荐自己,但没想到秦王只是见了一个屈进就离开了。

  更让柴公子难受的是,这个唯一见到秦王的人竟然被提拔了。

  “李子川啊李子川,别以为你在背后捣鬼我就不知道。早晚有一天,咱们真真正正的比试一场!”

  船到江边望赤壁,李隆齐和李子川都是一番的感慨。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站在船头,李隆齐不免吟诵了东汉曹操的《观沧海》。

  “当年曹军理应南下平定江东,没想到天意难违兵败在此。”

  李子川笑道:“时也运也,天命也。若是秦王殿下率兵攻打江东,该如何呢?”

  李隆齐一愣,问道:“怎么想起来这事了?莫非子川猜测日后江南地区会有祸乱?”

  “江南地区自古以来都是国家的粮仓,一旦帝国为难,江南的粮草便成了帝国维持的唯一支柱,要是那时原本就远离长安的荆州再拥兵自重,帝国就危在旦夕了。”李子川感慨道。

  “江南富庶,故而这里必将是朝廷的重中之重。历来帝王都是在这里安排自己的亲信,但又不得不提防这个亲信。”

  “是啊,所以子川觉得,这里的兵马不应该过多。”

  李子川的一句话让李隆齐醍醐灌顶,不管是谁掌控这里,只要兵马不充足就不可能造反。

  “釜底抽薪之计也!”李隆齐仰天大笑。

  四日之后,一艘巨舰停靠在了鹿子港。

  这里已经是襄阳的地界了,而张九龄据说只住在这里二百里外的茅庐。

  李隆齐心中感慨,还记得赏赐见到张九龄的时候,还是十多年前,现在故人相聚,不知道会有什么别样的风情。他会不会拒绝自己的好意?他回提出什么条件呢?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