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4章 长安一个月赋税增长了三成
只是扫了一眼,唐俭的眉头便紧紧锁了起来。
“比去年同期,竟高了三成?”
他声音里听不出一丝喜悦,反而阴云密布,脸色瞬间沉了下去。
他心里明镜似的,户部下达的征税指标,到了地方州府,尤其是那些基层胥吏手中,会变成什么模样。
为了凑足数目,预征来年的税款,寻衅滋事盘剥商户,这些都是他们惯用的伎俩,屡禁不止。
“回大人,正是三成。而且下半月的增势比上半月还要迅猛,只是总账上未能体现。”
徐景见唐俭脸色不善,心中不禁犯起了嘀咕。
这般亮眼的业绩,尚书为何还不满意?
难道还指望税收能凭空翻倍不成?这未免也太异想天开了。
“简直是胡闹!”唐俭猛地将账册拍在案上,发出一声巨响。
“本官的禁令你们都当耳旁风了?严禁骚扰百姓,严禁违规征缴!真以为御史台的言官都是摆设吗?”
门外路过的几名官吏听见这声怒吼,吓得一哆嗦,脚下步子快了几分。
徐景先是一愣,随即恍然大悟,连忙躬身道:“尚书大人息怒,您许是误会了。”
“如今的长安城早已今非昔比,各坊都有警察署的人日夜巡查,我们的胥吏若敢有半点不轨之举,不等苦主告状,那些警察就先找上门了。”
“这警察署可不归我们户部管,连长安县令都未必指使得动,哪个不长眼的敢去自讨苦吃?”
“照你这么说,这多出来的三成税收,都是实打实的?”唐俭的怒气稍敛,眼中透出几分惊疑。
“回大人,账目分毫不差,绝无半点虚报!”徐景挺直了腰板,语气斩钉截铁。
经手钱粮,他有这个自信。
想当初他核算出这个结果时,也反复查验了数遍,确认无误才敢来报喜。
谁曾想,这番功劳险些被当成了罪过来问。
“这账目不对。”唐俭将手中的卷宗放下,眉头紧锁,“本官审阅了大唐过去十年的税赋账目,二月份的岁入,从未有过比去年同期激增三成以上的先例。”
“尤其是在近几年税收持续高涨,去年基数已然不低的情形下,你凭什么说今年的税收还能有如此骇人的增幅?”
唐俭的语气中充满了质疑,他盯着徐景,似乎要从他脸上找出一丝心虚。
这个数字实在太过反常。
倘若只是增长一成多,他或许还能接受,毕竟近几年的国库岁入确实年年攀升。
可一口气暴涨三成有余,创下十数年来的新高,这简直是匪夷所思。
“回禀唐尚书,关键在于商税。”徐景不卑不亢地答道,“商税的涨势,远超你我想象。”
“您应该清楚,朝廷新设教育部,户部依旨拨付的款项一到位,整个长安城,大型书院就冒出了十几家。”
“这还不包括那些规模稍小的蒙学、小学,若是将所有正在兴建或筹建的学堂都算上,数目恐怕要破百。”
徐景心中暗自松了口气,幸亏来之前下足了功夫,否则被顶头上司当场问住,那可就糟了。
在这官场之中,最怕的就是一问三不知,那会让你之前所有的努力都化为乌有,给人留下一个无能的印象。
“兴建学堂和商税猛增,二者有何干系?”唐俭并非经济科班出身,尽管勤勉,却对这其中盘根错节的联系不甚了了。
“大人,此中关联甚大。就拿观狮山书院扩建研究生院一事来说,占地五百亩,要兴造无数楼阁馆舍,还要铺设地下水道、平整土地。”
“如此浩大的工程,不仅要雇佣成千上万的民夫工匠,更要采买堆积如山的水泥、沙石、青砖以及各类营造工具。”
“这一动,整个长安城的百业都被盘活了。物料的需求暴涨,导致运货的四轮马车都供不应求,价格一日一涨。这些买卖往来,哪一笔能离得了商税?”
“甚至有许多商号,货还没出坊,订金一到手,便主动将税款一并缴了上来。我朝商税虽只是十取其一,看似不多,但架不住这般海量的交易。”
“如今,商税总额已然反超农税,成为国库岁入的顶梁柱。下官斗胆预测,待到三月,税赋总额还会再攀新高!”
随着徐景条理分明的剖析,唐俭脸上的疑云渐渐散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混杂着震惊与恍然的神色。
“原来如此……都说燕王殿下有神鬼莫测之能,能点石成金,今日方知此言不虚。”
“当初户部要拨出一成税赋充作教育经费,老夫心里还有些微词。”
“如今看来,这笔钱不过是在市面上转了一圈,最后不仅分文不少地回了国库,还带回了更多的利钱。这手段,老夫是彻底服了。”
唐俭心中五味杂陈,自己这双眼睛,又一次看走了眼。
看来,今晚回去,是该找那个从观狮山书院毕业的儿子唐同人,好好聊一聊了。
……
清明将至,渭南县的林家村一派欣欣向荣。
在林狗蛋的带领下,这里以及周边的村子早已不见了五谷的踪影,漫山遍野尽是青翠的茶树。
乡亲们都从农夫转行为茶农,胆子大的自立门户,谨慎些的则帮着大户打理,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殷实。
村中昔日的茅草泥屋,如今都换成了气派的青砖大瓦房。
今日,一阵震天的锣鼓声划破了山村的晨曦,为这份富足又添了几分喜庆。
“春和景明,万象更新,我谨代表教育部,对林家村小学的成立致以最热烈的祝贺!教育乃国之根本,当今陛下圣明,采纳燕王殿下之策,设立教育部,以兴天下文教……”
台上的许敬宗正慷慨陈词,他的声音在山谷间回荡:“林家红茶之名,响彻大唐,远销塞外,其不仅为数千匠人提供了生计,更带动了整个渭南的茶业兴盛。”
“林掌柜富裕之后,不忘桑梓,慨然捐建十所义学,免除所有学资,此等仁风义举,堪为表率!”
“我此来之前,已将此事禀明燕王殿下,殿下深表赞许,特命观狮山书院的学子,轮流前来各处义学,协助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