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穿越崇祯:从大厦将倾到逆转乾坤

第48章 悦兵(二)

  崇祯元年七月初十,骄阳似火,北京城东郊却是人声鼎沸,一片欢腾。

  今日正是崇祯皇帝为表彰御林铁卫在遵化城英勇抗敌的阅兵大典。

  消息一出,京城百姓蜂拥而至,都想一睹这支传奇部队的风采。

  为确保大典顺利进行,内阁首辅孙承宗调集了过半禁军前来维持秩序,也借此机会为御林铁卫造势。

  只见崇祯龙袍加身,端坐于高台之上,威仪赫赫。

  高台两侧,文武百官分列席位,陪同观礼。

  场地外围,部分禁军组成人墙,将汹涌的人潮隔离开来,其余则列队席地而坐,气势恢宏。

  时辰已到,孙承宗向令旗手一挥手,示意大典开始。

  只见令旗手高举右手中的红色旗帜,冲着御林铁卫方阵猛然一挥。

  顷刻间,一阵铿锵有力的步伐声响彻云霄。

  御林铁卫的骑兵、枪兵、步兵、神机营,组成整齐的方阵,昂首阔步从高台前踏过。

  最前列的骑兵,身披铁甲,手执长枪,英姿勃发。战马嘶鸣,蹄声如雷,仿佛随时都能冲锋陷阵。

  紧随其后的是手持火铳的神机营,他们目光如炬,整齐划一,每一个人都散发着凛然的杀气。

  步兵和枪兵则身着崭新的军服,手中的长矛、大刀在阳光下闪闪发光。

  他们身姿挺拔,斗志昂扬,就连脚步声都透着一股子血性。

  百姓们看到御林铁卫浩浩荡荡走过,都不禁发出阵阵惊叹。

  有人喊道:“好一支英雄之师!”

  “我大明有这样的军队,何愁后金来犯!““御林铁卫万岁!”

  欢呼声,口哨声,此起彼伏,汇成一片,久久不绝于耳。

  御林铁卫的将士们看到百姓们的热情,一个个精神大振,士气高涨。

  那张张坚毅的面孔上,都洋溢着自豪和喜悦。

  只见他们迈着矫健的步伐,来到高台前空地,依次停下列队。

  整个方阵,犹如一座铁的长城,坚不可摧,让人不由自主地生出一股钦佩之情。

  大典现场,旌旗招展,金鼓齐鸣。御林铁卫将士们昂首挺胸,目光坚定。

  在这个炎炎夏日里,他们用自己的意气风发,点燃了每一个人的心。

  高台之上,崇祯龙袍加身,端坐其上,威仪赫赫。

  他环视着台下的将士与百姓,心中暗自思忖:这支御林铁卫,将是他在这个乱世中立足的根本。

  崇祯迈步走向高台前沿,沉声说道:“大家看到了这支和朕一起在遵化城英勇抗击后金军队的威武之师,这只军队的名字叫做御林铁卫。如果没有他们,后金的铁骑将从喜峰口长驱直入,京城将再次重现当年被北方游牧民族蹂躏的惨剧。“

  为确保崇祯的话语传遍现场每个角落,内阁首辅孙承宗早已安排禁军中声音洪亮的士兵,在台下将崇祯的每一句话高声复述。

  那响亮的声音,如同惊雷,在人群中回荡。

  然而,崇祯的下一番话,却让台下的文官们大感意外。

  只见崇祯突然将目光投向他们,大声说道:“虽然这支御林铁卫异常勇敢,但是比这支军队更加勇敢的人,是朕的这些文官们。”

  文官们面面相觑,一时间不知所措。他们原本只是以为这是一次陪同崇祯参加的例行活动,却没想到会受到皇帝如此褒奖。

  他们连忙躬身行礼,口呼:“陛下圣明,微臣皆是与光同行。”

  崇祯的这番话虽然让文官们受宠若惊,却引起了百姓中一阵窃窃私语。

  “御林铁卫直面后金铁骑,奋勇拼杀,浴血奋战,那些文官有什么资格,当得起陛下的夸赞?”一个粗犷的声音从人群中传出。

  “就是,文官们整日醉生梦死,哪里比得上将士们的功勋?”

  “陛下这话未免有失偏颇……”

  质疑和不满的声音此起彼伏,在人群中蔓延开来。

  就连维持秩序的禁军士兵,也不免受到这种情绪的影响。

  “陛下这是什么意思?莫非是觉得我们这些卖命的,还不如那些文官?”一个年轻的士兵悄声嘀咕道。

  “别胡说,这可是皇帝的圣意,哪轮得到你置喙。”一旁的老兵低声呵斥,脸上却也掩不住困惑之色。

  士兵们你一言我一语,议论纷纷,队伍难免有些松散。禁军将领见状,忙用眼神示意他们噤声,可人心中的疑虑,却是一时难以平息……

  崇祯尽管看到了台下的骚动,却并未流露丝毫不悦。

  他目光如炬,缓缓环视着众人,仿佛要将每一个人的反应尽收眼底。

  崇祯的目光落在台下文官中的一个身影上,那是曾经力谏撕毁与后金和约的御史王林。

  崇祯指着他,沉声说道:“王林,御史,即使朕身为天子,与后金签订和约,但是他依然进谏,'北狄生性狡诈',即便达成约定,也难以笃信。他是一个勇敢的人。”

  王林听了崇祯的话语,心中惊诧万分,一时间竟不知该如何回应。

  他躬身行礼,额头几乎要触到地面,以掩饰内心的忐忑。

  崇祯并未理会王林的反应,接着说道:“现在就让这个勇敢的人,给大家做出示范,在生和死之间,朕的文官中的表率,会如何做出自己的抉择。”

  话音刚落,只见高台后方走出两个身影。

  崇祯的贴身太监王承恩领着一个小太监,缓缓走到台前。

  小太监手中端着一个木盘,上面覆盖着鲜红的丝绸,看不清盘中之物。

  二人来到王林面前,停下脚步。

  王承恩小心翼翼地揭开丝绸,露出盘中的物什:一把寒光凛凛的短剑,和一个玉雕的酒杯,杯中盛着散发葡萄香气的美酒。

  “王大人,请吧,这两个选一样吧。”王承恩言简意赅,语气中却暗含深意。

  王林只觉得一股寒意从脚底直窜到头顶,背脊上冷汗涔涔。他心中满是疑虑:陛下这是何意?

  王林凝视着高台之上的崇祯,躬身说道:“陛下圣明,微臣是陛下臣子,臣的生死自当由陛下来决定。“他的语气恭敬而坚定,却难掩内心的忐忑。

  然而,崇祯并未回应王林的话语,只是静静地注视着他,目光深邃莫测。

  站在王林面前的王承恩指着小太监手中的木盘,语气森然:“王大人,快点选择吧。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难道你想抗旨不成?”

  “敬酒不吃,吃罚酒……”王林在心中默念着这句话,似乎意有所指。

  他深吸一口气,伸手从木盘中拿起了玉酒杯,仰头将杯中佳酿一饮而尽。

  崇祯看到王林的选择,嘴角泛起一丝难以捉摸的笑意。

  他轻轻挥手,只见高台后方又走出几个小太监,手中同样端着放有短剑和酒杯的木盘。

  小太监们缓步走向高台下的其他大臣,那些曾经力谏撕毁与后金和约的士大夫们。

  崇祯开口说道:“朕的谏臣们,大明勇敢的士大夫们,向大明的子民们展示一下你们的抉择。”

  他的声音不高,却如惊雷炸响,在众人心中激起阵阵波澜。

  阅兵大典的现场,原本喧嚣鼎沸,此刻却陷入了一片死寂。

  远处观礼的百姓,以及维持秩序的禁军士兵,都察觉到了异样的气氛。人人屏息凝神,等待着这些大臣们的抉择。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