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然,学校在今天下午就组织了植树活动。树苗不知是从哪个苗圃运来的,大部分都是一些杨树,也有一些梧桐和不少的灌木,树苗的根部还带着潮湿的泥土。这些树苗都被成捆地运到了学校的各个角落,散放在地边儿。
我们班负责教学楼西侧楼门前的那一块空地,也就是我们平日里课间练习单双杠的地方。早有人在那块地方画好了栽树的位置。
领了铁锹和水桶,我们就在张老师的带领下忙活开了。大家分工合作,男生负责挖坑儿,女生帮着扶好树苗,负责弄来水往坑儿里浇灌。虽然有些累,但是大家干得都非常开心。
由于我们平时常在这个地方做些活动,地表的土层被踩踏得很实。另外,地里又留下了不少在建楼时用剩下的碎砖和石块儿,所以在挖坑儿的时候,我们都费了不少的力气。不过还好,很快我就刨好了一个半米见方的小圆坑儿。我停下来,把铁锹横在地上,坐在了锹把儿上,准备歇口气儿再干。
“累了?”张老师手中拎着锹走过来,笑着望向我。
“嗯,有点儿,先匀口气儿。”我有些不好意思地说。
张伟老师转身向大家招了招手,喊道:“都歇一会儿啊,歇歇再干。”
利用这段间歇时间,张老师给我们讲了些当年在白清寨建校舍时的趣事。班副吕小清还接过话头儿,饶有兴致地唠起了她们去年暑期的白清寨之行。
那次活动是我们学校团委组织的,由教务处的崔主任带队,领着各班部分学生代表利用暑期骑自行车去白清寨寻访老校址。我和班里的其他同学都没去过,因此听得津津有味。
“我们骑着自行车一大早五点多从学校出发的,浩浩荡荡也有百十人的队伍呢。”
吕小清对大家讲述着当时的情景。因为要在白清寨住两天,他们装备的都很齐全,每人都驮个小行李包。他们这些学生都是一身清爽的打扮,骑着各色的自行车排成长长的车队,远远望去颇为壮观,一路引人驻足。
听吕小清讲,他们大约用了至少四五个小时才到达目的地。路上不是走错道就是有人掉队,一路走走停停,欢声笑语。
“我们的老校址的确是一处山清水秀的好地方。”
小清描述着,那里四周群山环绕,曾经的老校舍依然存在,白色的教学楼中规中矩。据说我们的师哥师姐们当年也参与了校园的建设,在那里留下了他们无数的青春印记。
小清说他们一行人就住在了教室里,把桌椅板凳拼在一起,成了临时床铺。条件上艰苦了些,可是女生很能干,很快就把教室布置成了温馨舒适的小家。
“真佩服高年级的同学,她们把花布窗帘都从家里带来了。我们把窗帘挂上去后,男生都跑过来看,把他们羡慕坏了。”
吕小清说,那天晚上他们还在白清寨校园旧址的操场上开了篝火晚会。
“记得我还跳了独舞,是八四四班江涛给我伴唱的。”
我在脑海中想象着那个美丽的夜晚。一群可爱的青年在夏夜里围坐在熊熊的篝火前,时而唱着,跳着,狂热的抒发情怀,时而又安静下来,聆听老师讲述当年建设校舍时的种种艰辛。在篝火的噼啪声中,在萤火虫的呢喃声中,感动着,沉醉着。
“不过那天我们可没睡好,蚊子太多了。男生好像根本就没有睡觉,我听见他们四处找地儿打扑克,吵吵闹闹了一晚上。”
吕小清还告诉我们,在几天的考察中,他们还去了养鹿场,去了葡萄园。还在一个水泡子似的河沟里游了泳。说那时校址周围有一个很大的工程,正在开采。白花花的山石挖成很深的大坑,又堆成白花花的大山,很是壮观。
小清总算讲完了,自个儿还在那儿陶醉着呢。不过也难怪,我们也都被吸引了,完全忘记了疲劳。
恢复了体力,同学们又继续大干起来。我从地边儿拎起一棵梧桐树苗儿来,送到了坑里。这时依依走了过来。
“我帮你扶着吧。”她甜甜地笑着,伸出手帮我扶正了树苗儿。
我的心呯呯跳起来,冲着她点了点头,说道:“那好啊,我可要填土了。”
我不敢抬头看她的眼睛,心里却充满了幸福的感觉。空气是那么清新,连泥土的味道都是那么好闻。阳光照在背上暖融融的。
我细心地将碎砖石挑到一边,把树苗儿栽进坑儿里,又用锹平了土,在才植好的树苗儿周围,围出了一块小小的凹地。依依早已拎过水桶等在那里了。
我扶着锹把儿立在一旁,一边用手背儿抹着额上冒出的汗珠儿,一边看着依依弯下腰来,小心地把桶倾斜下去。水一下子就流了出来,晶莹剔透,发着亮光儿。只见那细细的水流汩汩地流进了凹地里,很快便渗进了土壤中。
好开心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