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以一灯传诸灯,乃致诸灯皆明。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早在风流尽出,才若星海的大唐,韩愈先生就已经告诉我们,教育当如何。如今,当我们因面对教育过程中的挫折而迷茫之时,蓦然回首,其实答案已然就在韩愈先生这番话中。
如今我们似乎发现,让孩子拥有才学已经很不容易,拥有才学却又出现了“马加爵事件”等令人扼腕叹息的悲剧。也许不得不承认,如今的教育是存在一定问题的。私以为,如今的教育在大部分地区都是以分数为首要目的,在这样的环境下,受教育者往往对教育本身是失望的,而孩子的人生观世界观是在多年受教育中产生的,这样失望的教育会导致孩子对世界失望,对自己失望,那么这样的教育必然是失败的。那么我认为,令人充满希望的教育当有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传道,何为道,传治学之道,更传为人之道。
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考试机器,而是一个个才学兼备之人。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交给孩子人生的道理才更为难得。对于懵懂的孩子来说,求学就如在摸黑登高,而老师自身正如山岗上一轮皎皎明月。对于教育者,一个高度称赞的词便是“言传身教”。若道之不行,则吾辈行之,明学默化,是为人师。若老师在治学时诚恳严谨,那么孩子们也就不会日益浮躁;若老师为人处世温文有礼,那么孩子们也很难跋扈无礼;若老师对事刚正不阿,那么孩子们面对丑恶也会坚定不移!老师在一个孩子的人生中几乎是除了父母在最大的影响者,也许老师一个不经意的善举,将会被孩子一辈子铭记心中。所以无论是在传授知识还是为人处世的过程中,教育者乃至整个教育系统都应该以身作则,时常反省。用心传道,以身证道,方为名师风骨。
授业,如何授,授学术之业,也授终身之业。
传授知识是一名老师最基本的工作。将所学交给孩子,是每一名教育者应尽的义务。但是,授业不应该只是纸上谈兵,一味进行口头的讲授,对于太真烂漫的孩子来说无疑是枯燥无味的,让孩子能够真实的“触摸”到所学的知识才是正确的教育方式。常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显然孩子很难对冰冷的书本产生兴趣,再加上家长老师的逼迫,很有可能对书本产生厌烦感,那么就是覆水难收了。授业应当以实践与传授相结合,从书本中走出去,自然更能走回书本,那么在孩子眼里,书本将不再是冷冰冰的负担,而将是照拂一生的挚友。西汉文人刘安曾在《淮南子·说林训》写到:“临河而羡鱼,不如归家织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教学过程中,我觉得教育者应该给予孩子足够的信任,让孩子有空间思想并实践自己的所学,当所学能被世界一一明证的时候,孩子也就对书本,对教育有了长足的信任,求学将会是他们一生追逐不停的信仰,终身学习的习惯将不再是天方夜谈。
解惑,解何惑,解挫折之惑,同解成功之惑。
我们于人生中各个阶段,都将遇见无数我们无法理解的疑惑。在孩提阶段,我们的承受能力简直是如履薄冰,一件小事的成与败都可能会让骄横与失落在心底肆意疯涨,对身心造成深切的影响。作为教育者,要及时发现孩子面对的疑惑。在孩子获得成就时,为孩子明晰成功的原因,平复孩子的骄傲,在下一次面对机遇时,如果清晰的了解成功的原因,那么便可以坚定平静的抓住机遇。当孩子遇见挫折时,耐心听取孩子的感受,为其分析原因,重塑其自信心,在下一次面对问题时便可以自信从容的面对。当然,每个人都有走出校园,独自面对辽阔天野的一天。人生中有无数的成败,不可能有人时时刻刻为其解惑。那么在教育过程中,重要的是将这种解惑的方式传授交给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拥有为自己解惑的能力,以他人为鉴反思自己,也可以伸出援手,理性的解惑他人。这正所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以人为师,已然为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一途乃是国之大计,道阻且长,任重而道远。教育人,当秉持传道、授业、解惑三个方面,将孩子的学业与人生相结合,为孩子本身,为国家,为世界教育出德材兼备,品学兼优的学子。有言良师宛如益友,先生之风,也许不必山高水长,但言行举止,当令人如沐春风。
教育就犹如于暗室中点燃烛火,千年暗室,一灯即明,以一灯传诸灯,乃致诸灯皆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