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1章
张风礼对陈浩说:“陈总,虽然你们驿站想帮助我们,但是村里意见不同意,你们撤吧。”
陈浩苦笑着说:“我们助村是献‘爱心’,本着‘助人为乐’,既然不受‘欢迎’,那我们走,不给您们添麻烦了。”
助村点爱心驿站被迫撤离,老书记刘德胜捶胸顿足地说:“造孽啊!”
驻村第一书记王军波对张风礼说:“他们必须交了水电费才能够走。”
张风礼不悦地说:“爱心驿站的‘房客车’是停在我家的打麦场上,用的也是我家的水电,收不收水电费是我的事情,别人无权干涉。”
“水电费的事情我管不着,他们停车和排污得交费吧。”王军波说。
“你在我们村上厕所是不是要交如厕费?”张风礼问王军波。
王军波反问张风礼:“在村里上厕所要交如厕费吗?”
村主任刘厚军说:“在村里上厕所是否需要交如厕费取决于具体情况,你得缴费。
由于厕所改造和卫生管理的需要,村里需要支付相关的费用。例如,冲水需要自来水,而化粪池满了需要找人抽粪,每次抽粪的费用通常在几十元不等。除了如厕费,你还要交生活垃圾处理和街道清洁卫生费。”
“你们这是乱收费。”王军波气急败坏地说。
“你也知道乱收费啊!”张风礼耻笑地说。
“村委有权减免某些费用,请第一书记不要越权。”刘厚军没有礼貌的说。
第一书记应具备哪些能力?
国家选派机关优秀干部到村任第一书记,是党中央重视基层党组织建设以及扶贫开发工作的重要体现,也是培养锻炼干部的一条重要渠道。
第一书记制度是创新的产物,是村级党组织建设的组织者,是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领路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书记这个特殊群体在乡村振兴中具有关键作用。
根据中组部的部署,驻村第一书记承担着乡村治理中经济发展、政治维稳、社会建设等繁重的工作任务。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指出:“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地位,创新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持续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建立选派第一书记工作长效机制,全面向贫困村、软弱涣散村和集体经济薄弱村党组织派出第一书记。”
在资源有限、地理不便、交通和其他基础设施普遍落后的乡村地区,要完成如上任务,这也给第一书记的能力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一、应具备与乡村治理体制相适应的创新能力。
在基层,如何应对上级任务分配与监管,干部们积累了较为成熟的经验,有些做法甚至会游走于乡村治理体制的边缘。比如,乡镇政府和村干部具备控制基层信息和资源的能力,如他们选择了对自身有利的行为来执行上级政策,就可能导致“乡—村”关系与体制网络的闭合,继而造成排斥“外来”第一书记的事实。
按照现行体制安排,乡镇政府和村干部在村庄长期规划和扶贫策略上有决定权,一般不会接受第一书记在任期内“动作过大”的任何决策,否则将会采取不同措施进行阻碍甚至是对抗。
一方面,对第一书记带来的项目加以抗阻。比如,关于扶贫项目,鉴于村庄的发展规划和脱贫工作都属于乡镇政府的统筹安排,乡镇机关在项目的批准和推进中会进行较为谨慎的选择,如果没有良好的事前沟通,则容易出现项目不被批准的现象。
另一方面,乡镇政府对所辖的各个贫困村下派联村干部,并通过联村干部和村干部进行政策传递和信息沟通。第一书记一般难以打破这两者之间的连接状态,他们对于基层现状不够了解也缺乏工作经验,政策的执行以及项目的安排严重依赖当地村干部。如何适应这种体制并创新新时代的乡村治理体制,考验着第一书记的治理能力。
第二、应具备被村民认同接纳的亲和力。
我国的村民自治已经实施了三十多年,村民自治体系渐臻成型,村民的权利意识与自主意识也在逐步增强。比如,关于民主选举村干部并展开村庄的自我管理,在村民中已经形成共识。
第三、应具备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的学习能力。
对于大多数第一书记来说,乡村是一个充满未知的领域,工作环境与工作对象不熟悉、评估标准与考核体系是全新的,而且人际网络与工作团队有别于机关或原先单位。因此,履职的第一书记只有工作热情与先进的治理理念是不够的,须在乡村治理实践中不断学习。
一方面,需要自我发展的学习能力。第一书记就要从乡村实践工作中汲取知识、更新观念、锐意创新,重岗位的自我。第一书记是带着组织和上级部门的任务履职的,既是为了实现乡村振兴的时代任务,也是为了自己的成长做准备,学习能够使第一书记在乡村实践中不断成长。
另一方面,跟踪乡村治理前沿的能力。第一书记需要在学习中认知和掌握乡村知识,发现乡村治理规律,为乡村发展做好积累和储备。乡村治理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同相关治理体系保持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第一书记需要在学习中保持同相关方的合作关系,协同实现乡村治理愿景。
再一方面,善于学习的能力。第一书记不仅有向村民学习的机会,而且还有向团队成员学习的条件,即便是那些后进村、组织“瘫痪村”,原管理者的治理教训,总结得当就是学习。善于学习不是第一书记个体的单兵作战,是能够组织团队共同学习,是能够营造村领导集体学习的氛围,养成集体学习的习惯,以便达成治理共识,在学习中真正成为“三农”工作的行家里手。
乡村振兴治理有效是基础,第一书记是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最终目标的“关键”。要解决体制机制、群众认同和主观素质等问题,第一书记首要而长期的任务是在农村治理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建设上有所作为,放弃短期效应转而发展村民自治能力。第一书记要致力于乡村治理的人才队伍建设,当前的有效路径是以外力嵌入。通过大学生村官、农民企业家、专家等“社会精英”,以及社会组织参与到乡村治理与发展中,让这些外在人力资源与村民开展协商合作,丰富村庄治理的制度与手段。要不断发掘资源动员的制度能力,使乡村发展的资源供给制度化,不出现“人走茶凉”现象。
最后,不但要使第一书记的选派和任命过程制度化和规范化,而且还要改变对第一书记的考核和晋升激励机制,并建立行政问责机制。可以借鉴SD省多年的干部驻村实践,以“固定+轮流”的机制使短期目标考核与持续性考核有效结合起来,避免第一书记制度流于“形式主义”。
第一书记的职责包括建强基层组织、推动乡村振兴、为民办事服务等。第一书记作为基层组织的领头羊,需要抓好党建工作,促进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
对不称职第一书记的处理措施主要包括召回制度和相关处理办法。市委对不称职的第一书记实行召回制,明确规定了在哪些情况下第一书记需要被召回,如工作严重滞后、不按规定驻村、违反工作纪律等。此外,对于驻村工作期间表现差、考核不称职的第一书记,派出单位会按相关规定处理,必要时进行召回撤换。
召回后的处理措施包括对被召回的第一书记进行教育和反省,如果能够认识错误并有改正的强烈愿望,那么可以重新任命为第一书记;但如果问题严重,影响较大,而且不能主动承认错误,不思改正的,两年内不得提拔重用。
上岗村村委会大院是李建民和队员的住室,住室前有一处新开垦的“责任田”,工作之余,李建民在这里种菜浇水,自给自足。
驻村第一天起,李建民和队员就给自己订了两条“硬规矩”:不给村委和村民增加负担,不违规不越权办事。水电费自己掏腰包,伙食费每人每月从工资拿出了300元,每次往返郑州坐公交车,到乡里办事近5公里乡村路全靠步行,从没有向村里、镇里提过任何要求。
节省下来每一分钱,争取到的每一笔资金,李建民都花在了刀刃上。
驿站投资93万元,修通了总长4500米村内主干道和生产路;新建了村体育健身活动广场,协调配备了价值11万元的体育器材;多方筹资20万元,新建了上岗村卫生所;筹资15万多元,开展清垃圾、清路障、清柴草堆,改水、改厕、改灶为主要内容的“三清”、“三改”人居环境治理工作。
驻村工作以来,李建民养成早晨五点起床的习惯,走遍村里的每一户家庭,每一道岗岭、每一块田地。哪家有几口人?收入怎样?住房是否漏雨?孩子在哪上学?哪里道路需要整修?哪块地宜种粮种菜?都了如指掌。一年打基础,二年上台阶,三年大变样。面对群众期盼,李建民规划着上岗村的未来。
“帮扶工作只要有爱心,群众就会安心;只要去尽心,群众就和党一心。”李建民说。
村民们动情地说:“这样的好干部,俺们离不开!”
忽然一纸调令将他调往济阳县泰丰镇沙岭村,李建民只能遵从组织安排,与上岗村民们恋恋不舍分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