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90后的乡村记忆

第10章 赶集

90后的乡村记忆 不醉不会 3119 2024-11-12 16:25

  在我上高中以前,我对商业中心最直观的感知就是距离村庄附近四公里左右的集市。所谓的集市由两条街构成,一条称之为老街,一条称之为新街。当地有个不成文的约定,老街逢农历的单号开集,新街逢农历的双号开集。进入老街之前要经过一座漫水桥,天旱的时候水从桥下过,大雨天的时候雨从桥面过,那时很多开手扶拖拉机去赶集的,一不小心发动机可能就要进水熄火,只能找人推出去。

  老街在路西,是传统的商业中心,街道也就两米宽左右,路两边开满了各式各样的小店铺。民以食为天,吃的生意占据相当的分量。先从我们的主食:面,说起。从小麦变成面粉需要有磨面坊,当地俗称之为打面机。为了确保打出面粉的质量,打面用的小麦要先淘洗几遍的。一般要用大大的厚实的塑料盆装半盆多水,再将麦子倒进盆中,将水面浮出的杂物清除掉,反复几次后,将小麦倒在屋顶干净的地方晾晒,晒干后再运去磨面坊。当地的磨面坊是比较稀缺的,磨面经常是要排队的,有时上午去,到了晚上才能磨好。当时的电压比较低,也不稳定,而打面机对电压有较高的要求,有时会出现打一半,跳闸了或是哪个部件烧掉了,又要等半天。磨面坊里面到处落满了白白的面粉,打面师傅头发眉毛上也是白白的。刚打出来的面粉热乎乎的,夏天的时候靠着就很难受,冬天就比较舒服了。

  打完面粉回去,就可以蒸馒头或是压面条,但是比较费时费力,想省事的话还是直接买面条和馒头。老街上卖面条的店铺面积是比较大的,店铺里左右放了几排架子,挂满了正在晾晒的面条,满屋子新鲜面粉的味道。店铺的最里面,几台装着大大轮子的电动压面条机,吱吱呀呀地转个不停。如果要做蒸面条,最好是买湿面条,蒸出来松软又好吃;如果是要便于保存最好是买干面条,干面条又有粗面条和细面条之分,这就看个人口味了。面条店旁边就是卖馒头的,产品主要是白馒头和花卷馒头,花卷馒头又有甜的和咸的两种。馒头店用的蒸笼很大,至少要两个人才能合力将蒸笼抬起,每次馒头刚出锅的时候是最好卖的时候,这时候的馒头松软,带着淀粉自身的甜味,不用配菜,单纯吃馒头也觉得很香。

  说完主食再来说说肉食,其实可选的品种很有限制,主要是猪肉和鸡肉。记得卖猪肉的在老街北头一个小桥边上,一个木制的架子挂着几串肉,下面放一个切肉的案板。母亲带我去外婆家的时候,经常会在这家肉铺买上两斤肉作为礼物带回去。那时对于大多数人家上街买肉的次数是屈指可数的,一般是过年、家里来了客人伙食去亲戚朋友家串亲戚的时候,才会买肉改善下生活,大部分时候都是粗茶淡饭的。相比猪肉,鸡肉的生意没那么好做,因为大部分农村人家里都养的有鸡,自然也就不愿意花钱再去买。青菜的生意也是如此,除非到了冬季地里确实没啥菜了,才偶尔去集市上买一些。海鲜在我们那个内陆的乡村集市上基本可以和鱼画等号了,喜欢吃鱼且会吃鱼,而且买得起鱼的人家少之又有。我们家一件到头基本是没有吃过鱼的,即便是到了过年也几乎没有。

  老街中间的位置有家门面,是卖锅碗瓢碰之类的,老板是我家邻居一个婶婶的哥哥开的。邻家婶婶身材胖胖的,中等身材,笑起来有两个好看的酒窝。她为人和气,喜欢说笑,也比较大方,在庄上赢得了好人缘。无论是和老头老太太,还是中青年男人女人,都能够打的火热。由于我们两家离得近,婶婶与我母亲的关系会更近一些,时不时相约一起去赶集。每次母亲在她哥哥店里买东西时,老板通常会少收个一块两块的。

  平时婶婶家里是一个比较固定的麻将场,牌友以妇女居多,玩的不大,一天下来输赢也就是十块八块的,纯粹是为了打发时间。同时这里也是小孩们喜欢来玩的地方,在这里可以相对放肆的看电视。很多家长是不愿意小孩聚在家里玩,或是嫌吵闹,或是怕影响自家孩子学习,或是怕费电。婶婶为人大方,不介意这些,村里几个伙伴就凑在婶婶家和她小孩看她家的黑白电视,尤其是到了暑假的时候,往往一看就是一个下午,苏有朋版本的《倚天屠龙记》、林志颖版本的《绝代双骄》等武侠片都是在那个时候看的。再后来我去城里读了高中,在我高三临近寒假的时候,有一次母亲和婶婶一起来到我学校给我送衣服,母亲知道我冬天容易冻,特地来城里给我买了一件羽绒服送到学校。记得当时婶婶说:你的鞋子也该让你妈买新的了,我说:不用,还能穿的。再后来我去了南方读大学,一次和家里通电话的时候,得知婶婶很不幸的得了不治之症,当时她的儿子还在读中专,女儿还在读小学。等到假期回家的时候,婶婶已经离开了人世,那时婶婶还不到五十岁。很多人提起这件事,都觉得非常的惋惜,婶婶心眼好,与街坊四邻都相处的很融洽,实在是可惜。

  连接老街与新街的是一条东西方向道路,这段路是传统的家禽交易中心。小到鸡鸭鹅,大到牛羊。小件的买卖双方一般自行交易就能谈拢成交,大件的例如牛的交易,则需要中间人撮合,当地称之为“牛经纪”。要做牛经纪不容易,因为只有买卖双方都信任你,才可能撮合成生意。所以好的牛经纪,一般都是比较有些威望的老人,秉持相对中立的态度,不偏不倚。比较有意思的是,在最终确定价格的时候不是用语言达成的,而是买卖双方分别将各自的手伸进牛经纪的衣服里进行比划,以此确定最后的价格。成交之后,牛经纪可以收取一笔可观的中介费,这是牛经纪的业务之一。他们还可以代理卖主以一定的价格去卖牛,也可以代理买主去以一定的价格去买牛,门道很多。

  老街因为是新建的,道路宽敞了很多,建筑的风格也更加新潮一些。但起步并不顺利,因为很多顾客在老街已经逛了很多年了,很清楚哪些店的商品物美价廉,跟老板可能也都是比较相识的,有一定互信的基础,所以经常出现的景象是老街人山人海,新街门可罗雀。是啊,越是小的地方,越是喜欢熟人的交往模式。这种思维方式深深的烙印在这些老乡的心中,大事小情的,有认识的人事情就好办,否则一件小小的事情,都可能让你寸步难行。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街宽敞明亮的店面慢慢吸引了一部分年轻人的目光,他们倒是乐于尝新,不喜欢老街的嘈杂吵闹。一些情窦初开的少男少女们经常会相约在新街,一个店家一家的逛。那时的情侣们还比较含蓄,几乎没有公开牵手的,顶多走的稍微近一点。姑娘们最喜欢的当属服装店了,看到那些花红柳绿的衣服常常流连忘返。逛累了就找家小饭馆吃碗凉皮或是米线的,再来瓶汽水,吃的可满足了。

  一年当中集市最忙碌的时段,莫过于春节前后了,尤其是腊月二十到年三十之间。对于小孩子来讲,最期待的当然是希望父母买上一两套新衣服新鞋子,漂漂亮亮的过年。而大人们,要买的就多了,春联、鞭炮,猪肉、油盐酱醋十三香等调味品,萝卜白菜等蔬菜,串亲戚用的方便面、白糖、饼干、牛奶等,要买的东西太多,往往几家人合开一辆手扶拖拉机去赶集。回去的路上,大家会相互比较各自购置的年货,比比价格,比比样式。同样的物件,买的便宜的会沾沾自喜,买的贵的少不得几声叹息。记得有一年赶年集回去的路上飘起了雪花,大家坐在手扶拖拉机的车厢里,冻得瑟瑟发抖,个个身上都飘满了雪花,但都是洋溢着满足的笑容。

  从我们庄去老街和新街是要往北走,去城里则是要往南。起初老乡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地里种庄稼,或在家附近谋些生计,去街上赶集是自然而然的选择。后来,越来越多的人去城里谋生计,见识了城里的大超市、大商场,再回头看街上的集市,慢慢觉得黯然失色。以前觉得新颖的衣服鞋子,现在觉得土里土气的,以前觉得挺大的店面,现在觉得狭小局促的。于是老乡们去集市的次数越来越少了,老街原来人潮汹涌的场面再也看不到了,很多店面不得不关门大吉。

  时代的洪流在不知不觉中奔涌而来,创造出新的繁华,留下新的落寞。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