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雪落北山

第46章 盛夏的十字路口

雪落北山 北山上的石头 4579 2025-06-29 20:01

  六月的第一个周末,一封来自省城的挂号信,打破了我们平静的生活。

  那天清晨,我正在院子里给梧桐树浇水,邮递员在门外喊:“程得胜老师!特快专递!“周晓梅擦着手从厨房跑出去,回来时手里拿着一个烫金边的硬皮信封。

  “省影视集团的,“她翻看着信封背面,说道,“看着挺正式的。“

  我拆开信封,里面是一份精致的合作意向书和两张名片。意向书用词华丽,大意是说我的《城乡之间》被选为“新时代农村题材重点影视项目“,邀请我担任文学顾问,版权费开价五万元。

  “多少?“周晓梅凑过来,声音都变了调。

  “五万。“我机械地重复这个数字,手指微微发抖。这相当于我在文化馆二十年的工资。

  信封里还附了一封手写便签,落款是影视集团艺术总监林默:“程老师,久仰大作。我集团拟将《城乡之间》改编为三十集电视连续剧,唯结尾处需稍作调整以符合主流价值观,盼面谈。“

  周晓梅拿起意向书仔细阅读,眉头渐渐皱起,问道:“什么叫'符合主流价值观'?他们想改什么?“

  我摇摇头,想起书中那个开放式结局。主人公最终选择留在农村,内心依然充满矛盾。

  这不是一个非黑即白的抉择,是呈现真实人生的复杂性。

  “得打电话问问。“我掏出手机,拨通名片上的号码。

  电话那头,林总监热情洋溢地解释他们的“调整“方案。主人公应该彻底拥抱新农村建设,最好能成为致富带头人。那个若即若离的城市女友角色,可以改为放弃高薪工作回乡支教,结尾要有一场热闹的婚礼和表彰大会。

  “程老师,现在的观众喜欢光明向上的结局,“林总监的声音透过话筒传来,铿锵有力,不容改变,“您原作太灰色,我们需要加点正能量!“

  我握着电话,无言以对。

  窗外,程桐正在院子里追蝴蝶,银铃般的笑声飘进来。我想起书中那些有血有肉的人物,他们不是宣传标语,是活生生的人,有犹豫有软弱,有未完成的梦想,也有无法解决的困境。

  “我需要考虑一下,“我最终说,“作品就像我的孩子...“

  “当然当然!“林总监爽快地答应,笑道,“不过,我们项目立项在即,希望下周能听到您的回复。对了,版权费还可以谈...“

  挂断电话,我发现周晓梅正盯着我,眼神复杂。

  “你怎么想?“她问。

  “五万块...“我喃喃道,这笔钱足以在县城买套小房子,让父母安享晚年,送程桐去更好的学校。

  周晓梅突然抓住我的手,认真说道:“得胜,你看着我。“她的手掌柔软,温暖,“别让钱糊了心。你当初为什么写这本书?“

  我望向窗外的梧桐树,想起无数个伏案写作的夜晚,那些从心底流淌出来的文字,那些不吐不快的真实感受。

  “我明白了。“

  我点头,握紧她的手。

  当天下午,我把意向书拿给父亲看。他戴上老花镜,逐字逐句地读完后,沉默了很久。

  “五万块,“他终于开口,叹息道,“能买多少亩好地啊?“

  “爸,“我小心地问,“您觉得……我该答应吗?“

  父亲取下眼镜,用衣角慢慢擦拭,缓缓说道:“小时候,你总爱在作业本背面写写画画,老师告状说你不务正业。“他嘴角微微上扬,笑道,“我揍过你多少次,记得吗?“

  我点点头,那些责打和责骂,曾让我满腹委屈。

  “可你还是写,偷偷地写,“父亲的目光穿过我,仿佛看向遥远的过去,说道,“那时候我就知道,你这孩子,心里有股劲儿。“

  他站起身,拍了拍我的肩膀,说道:“如今,你靠写字吃饭了,该怎么写,你自己最清楚。“

  父亲离开后,我坐在原地,眼眶发热。

  这个曾经反对我写作的农民,如今用最朴素的方式,给了我最大的支持。

  周一早晨,我拨通林总监的电话,婉拒了合作。对方显然没料到这个结果,再三强调报酬可以提高到八万,最后甚至暗示如果不合作,他们可能会“另找题材相似的作品“。

  “文学不是买卖,“我说,声音比自己预想的更坚定,“感谢贵公司的赏识,我不能背叛我笔下的人物。“

  挂断电话后,周晓梅从背后抱住我,问道:“后悔吗?“

  我转身将她搂入怀中,笑道:“有一点。“

  我们都笑了,这是实话,心里却无比轻松。

  这件事很快在小圈子里传开,出乎意料的是,拒绝高价版权费的行为,反而让我的文学声誉更高了。省作协的一位老前辈特意打电话来,说我“守住了文学的底线“。

  晚饭后,父亲照例教程桐写字。

  最近,他迷上了这个“任务“,每天雷打不动地教孙女认几个字。程桐也乐此不疲,尤其喜欢用爷爷那支老钢笔写字,虽然常常弄得满手墨水。

  我正在书房整理文稿,突然听见周晓梅提高了嗓门:“爸,您怎么能这么教孩子?“

  我赶紧走出去,看见周晓梅脸色涨红,手里拿着一张纸;父亲坐在椅子上,表情尴尬;程桐怯生生地站在一旁,手指上还沾着蓝墨水。

  “怎么了?“我问。

  周晓梅把那张纸递给我,说道:“你看!“

  只见白纸上,歪歪扭扭地写着几个字:“女子无才,便是德“,显然是程桐的笔迹。

  “桐桐说,这是爷爷教的'古人的话',“周晓梅声音发颤,有些伤心,委屈地说道,“都什么年代了,还教孩子这些!“

  父亲皱着眉头,说道:“就是句老话,我随口一说...“

  “随口一说?“周晓梅眼眶红了,说道,“爸,您知道我小时候多想上学吗?就因为是女孩,初中毕业就去干活!现在桐桐有机会好好读书,您却...“

  她说不下去了,转身冲进卧室。程桐被妈妈的激烈反应吓到,“哇“地哭了起来。父亲手足无措地站在那里,脸色一阵红一阵白。

  我抱起程桐,轻声哄着,心里翻江倒海。我知道周晓梅的过去。她成绩优异却被迫辍学,是她心中永远的痛;也理解父亲,他只是无意间复述了那代人的普遍观念,并非有意贬低女性。

  “爸,“我斟酌着词句,劝说道,“晓梅她……不是有心……您……“

  “不用说了,“父亲摆摆手,声音低沉,说道,“是我老糊涂了。“

  他慢慢走回自己房间,背影佝偻得厉害。

  那晚,我和周晓梅背对背躺着,谁也没说话。半夜,我听见压抑的抽泣声,转身发现她泪流满面。

  “我不是针对爸,“她哽咽着,说道,“我就是...就是害怕桐桐将来……“

  我搂住她颤抖的肩膀,劝慰她:“晓梅,你的心我明白。“

  “得胜,答应我,“她抓紧我的衣襟,说道,“无论多难,都要让桐桐读下去,读到不能再读为止。“

  “我答应你。“我在黑暗中郑重承诺。

  第二天清晨,父亲反常地没有早起。母亲悄悄告诉我们,他半夜起来翻箱倒柜,找出我那本旧《现代汉语词典》,戴着老花镜看到天亮。

  吃早饭时,父亲的眼睛布满血丝,神情平静。他拿出一张新纸,放在程桐面前:“桐桐,今天爷爷教你写新字。“

  程桐好奇地凑过去,父亲握着她的手,一笔一划写下:“巾帼不让须眉“。

  周晓梅正在盛粥的手,顿住了。

  “这是爷爷新学的,“父亲没有抬头,耳根发红,说道,“意思是...女孩子不比男孩子差。“

  一滴泪水,落在周晓梅手中的碗里。她放下碗,走到父亲身边,轻声说:“爸,谢谢您。“

  父亲不自在地“嗯“了一声,继续教程桐写字,嘴角微微上扬。

  程桐的幼儿园举办期末朗诵会,老师选中她表演诗歌朗诵。消息传来,全家都兴奋不已。

  “朗诵什么好呢?“周晓梅翻着儿童诗集。

  “自己写一首呗,“父亲突然说,“得胜不是作家吗?“

  这个提议,让我们都愣住了。最终,在我的指导下,程桐“创作“了她人生第一首“诗“。

  八月十五月儿圆,我和家人庆团圆。拿出月饼尝一尝,幸福甜蜜在里面。

  其实,只是把几个简单的句子拼凑起来。

  另外,程桐还写了一首散文短诗。

  我家门外,有两棵梧桐树

  春天来了,梧桐树长出一片片

  巴掌大的叶子,像小扇子迎接客人

  夏天来了,我在梧桐树下乘凉

  和小朋友们玩游戏

  秋天,梧桐树的叶子又一片片落下

  我伤心地哭了

  我问爸爸,为什么梧桐树会落叶

  爸爸说,因为冬天要来

  梧桐树害怕寒冷

  不过,等到明年春天

  梧桐树的叶子,一定会

  春风吹又生

  就像一个约定

  我心头一震:“春风吹又生“。

  “这是爷爷教我的,“程桐昂起头,骄傲地解释,“说小草被踩了还会长出来,就像...就像...“

  “就像我们家的梧桐树,“周晓梅接话,说道,“砍了枝干,还会发新芽。“

  朗诵会那天,全家人都去。程桐穿着周晓梅连夜赶制的蓝裙子,用爷爷的钢笔把诗句写在卡片上,站在小舞台上声情并茂地朗诵。

  当她说到“春风吹又生“时,坐在我旁边的父亲悄悄抹了抹眼角。

  表演结束后,程桐获得“最佳风采奖“。回家的路上,她一手拉着爷爷,一手拉着奶奶,蹦蹦跳跳地说个不停。父亲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仿佛年轻十岁。

  就在这个喜气洋洋的周末,村长登门拜访,带来一个重大消息:村里要推行土地流转政策,农户可以自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转让给农业公司,获得长期稳定的租金收入。

  “老程啊,你家那五亩好地,“村长拍着父亲的肩膀,说道,“一年少说能拿六千块租金,还不用自己下苦力,多划算!“

  父亲闷头抽烟,一言不发。我知道,对父亲这样的老农民来说,土地不仅是生产资料,更是命根子。他耕耘四十年的土地,每一道田埂都熟悉得像自己的掌纹。

  村长走后,父亲在梧桐树下坐了很久。我去给他添茶时,听见他低声自语:“不种地,还叫农民吗?“

  这个问题,我无法回答。

  时代的大潮,冲刷着每一个人,包括父亲这样最传统的农民。他面临的选择,正是千千万万农村老人的缩影。

  夜深了,月光透过梧桐叶的缝隙洒落一地碎银。我站在窗前,看着父亲依然坐在树下的背影,突然想起《城乡之间》里的一句话:“变革的年代,每个人都站在自己的十字路口,向左是记忆,向右是未来,而中间是撕扯的现在。“

  程桐在睡梦中翻了个身,喃喃叫着“爷爷“。我轻轻抚摸她的头发,心想这个孩子将来会面临怎样的选择?我和周晓梅,又能否像父亲逐渐理解我们那样,去理解她未来的世界?

  这些问题暂时没有答案。我知道,就像那棵被移栽到县城的梧桐树,我们终将在新的土壤里扎根,生长,迎接每一个春夏秋冬。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