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冷嘲热讽
今天陈卓龙一进车间,就收获了所有人的目光。
他感觉自己像是进了狼窝的绵羊。
这眼神看得陈卓龙一阵发毛,尴尬地抬起手给大家打了个招呼。
“早。”
工友们互相看了一眼,只是敷衍地回应了一下陈卓龙。
“怎么搞的?大家今天看我像怪物一样。”
“我脸上有东西。”
陈卓龙还好奇地摸了一下自己的脸,明明是干净的。
就这样,陈卓龙稀里糊涂地干了一上午。
中午去食堂打饭的时候,陈卓龙刚进餐厅。
周围紧盯着食堂窗口的人纷纷回过头,交头接耳地议论着。
陈卓龙走到排队的地方仅仅只有五六米,却压抑得不行。
大家明显是在议论自己,可陈卓龙连发生了什么也不清楚,搞得他抓耳挠腮的。
忽然陈卓龙感觉有人扯了扯自己的衣角,回头一看,是兵子。
兵子将陈卓龙拉到食堂的一角。
“龙哥,你别参加那个文艺表演了。”
“昨天厂里领导开大会,把你要参加表演的事情公布了出来。”
“现在大家都知道了。”
“厂里的人都议论你不自量力。”
“小心引火上身。”
兵子踌躇片刻,怯生生地说。
“龙哥要我说,咱就老老实实当工人,别参加什么表演。”
“我妈也让我这几天少跟你接触。”
“我妈没有坏心思,就是怕……”
兵子把脑袋低了下去,有点不敢看陈卓龙。
“怕我连累你?”
陈卓龙干脆把兵子不敢说的话,搬到了台面上。
兵子像是被人戳中了心事,整个人慌乱得不行,脸又涨成了猴子腚。
“不是的,不是的……”
陈卓龙看着兵子窘迫的样子,莫名地想起了满山猴子,我腚最红这个梗,不由得轻轻笑出了声。
“龙哥,你还笑。”
陈卓龙胸有成竹地拍了拍兵子的肩膀。
“相信你龙哥不。”
“必须滴。”
兵子低下去的脑袋抬了起来,眼神坚定的回答陈卓龙。
“那你就放心,等我亮瞎他们的狗眼。”
中午吃完饭,陈卓龙一进车间,就听见有人说话不阴不阳的。
“哟,这不是咱们的大明星来了嘛。”
“听说要去表演节目。”
“小龙,我记得你上炕都费劲,怎么还上台表演呢。”
“你自己丢人不怕,别连累咱们车间也招人笑话啊。”
“要我说你还不如在车间给咱们唱个小寡妇报丧。”
“别去台上丢人现眼了。”
大家一人一句地嘲讽着,现在陈卓龙成了整个车间最大的笑话,谁都能过来踩他两脚。
昨天还叫着龙哥的几个小徒弟,现在也不敢说话了,只能同情的看着陈卓龙。
陈卓龙听着几个老工人的嘲笑,却并不生气。
他一开始做抖音的时候,亲戚朋友都不看好,对他也是这般冷嘲热讽。
嘲笑他不务正业,整天想着天上掉馅饼。
当陈卓龙拥有几百万粉丝的时候,他们又过来求陈卓龙带带他们。
正所谓事以密成,言以泄败,不与傻瓜争长短,才是陈卓龙的做事风格。
既然决定要做,纵然前方千难万险,吾亦往矣。
所以陈卓龙只是脸上带着微笑,平静地回复几个老工人。
“什么表演节目,不过是逗大家一笑罢了。”
“大家过几天来捧个场啊。”
要是陈卓龙生气,大家只会觉得这件事好玩,嘲讽起来更是变本加厉。
可现在他这副宠辱不惊的态度,倒是让老工人不知该怎么办了,只能悻悻地闭了嘴,忙着手头的活计。
陈卓龙下午正想着从哪里搞布票,突然前方出现两根跳跃的麻花辫。
又黑又亮,亮得晃眼。
陈卓龙一眼就认出来这是赵大宝。
赵大宝揽着她小姐妹吴根花的胳膊,二人边往前走边聊。
“大宝你听说了吗,咱们厂有一个工人要表演节目。”
“真的呀,我听那些样板戏都快听烦了,翻来覆去就那么几句话。”
“要我说这人也是不务正业,咱们工人还是要搞生产,整那些花里胡哨的干啥。”
前方的赵大宝摸了摸自己的两条麻花辫,语带娇俏地说。
“我倒是觉得他挺厉害的,人家都不敢干,他去干。”
“我感觉他挺不一样的。”
“大家都是觉得一样才好,我觉得不一样才有意思。”
“就像咱们车间都是齐耳短发,我就想扎两条大辫子。”
“咱们厂里的工人整天就是叮叮当当的,我也想听点不一样的声音。”
“根花,到时候咱们早点去占位子。”
两个女孩子像是两只叽叽喳喳的小麻雀,蹦蹦跳跳地消失在陈卓龙眼前。
果然每个时代总有一些跳脱的人,他们拥有着和这个时代不一样的想法。
只可惜失败的人只会被当作神经病,成为所有人的谈资。
成功了,人们才会称呼他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人,随后便纷纷效仿。
赵大宝的一番话倒是让他对这个女孩子有了几分兴趣。
可也仅仅是兴趣。
陈卓龙立志要做这个时代的第一位大明星,怎能把心思放在这些儿女情长上。
陈卓龙甩了甩脑袋,将这些不切实际的想法抛之脑后,往家里走。
走到半路,一辆自行车停在了他旁边,王琴从自行车上下来,用手捋了捋鬓边的碎发,露出一截陶瓷般的脖颈,朝着陈卓龙甜甜一笑。
“龙哥,听说过几天你要表演节目?”
“不知道你有什么需要的吗?”
“需不需要我给你当个女主角,”
王琴这话说完,两颊飞出一抹红霞,脑袋也低了下去。
大家都不看好陈卓龙表演节目这件事,都抱着看笑话的心态。
关系差的冷嘲热讽,关系好的好言相劝。
不过没有一个人提出要跟陈卓龙并肩作战。
王琴提出做女主角,不过是在开玩笑。
她是真的支持陈卓龙作出的决定,就算是丢人,也愿意跟陈卓龙一块。
陈卓龙也不愿辜负王琴的好心,便将布票的难题告诉了王琴。
王琴眉头微皱,也是陷入了思考。
毕竟在这个时代,布票太难得了,厂里面即使发了一些,也被各家各户换成了肉票粮票。
比起穿得好,人们更在乎吃得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