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6章 瘦东去!
296瘦东去!
“瘦东去……瘦东去!我去!”叶争先是愣了一下,随即反应过来,捂着肚子哈哈大笑起来,笑声爽朗得震得门口的风铃叮当作响,“原来你就是瘦东去!哈哈哈哈!好!这个名字好!既点明了是你的店,又带着股机灵劲儿!”他拍了拍于东去的肩膀,眼神里满是期许,“小于啊,你以后一定要有大志向,把这个食杂店好好经营,将来开成几万平米的大超市!到时候,把‘瘦东去’的招牌挂遍全国每一个地区,这可是全国人民的期望啊,你可不能让大家失望!”
于东去被他说得有些不好意思,挠了挠头,吐了吐舌头:“几万平米?!争哥,你也太看得起我了吧。”他探头看了看身后不足二十平米的小店,货架上整齐地摆着烟酒糖茶、油盐酱醋,角落里还堆着几箱汽水,“我们店才二十平米,我这辈子要是能开到两百平米,就够我光宗耀祖,给祖宗长脸了!”
叶争拍了拍他的肩膀,笑声更加洪亮了:“哈哈哈!年轻人,要有朝阳一样蓬勃的志气!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他话锋一转,语气变得认真了些,“当然,那都是后话,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书读好,可别把心思都放在这个店上面。要是忙不过来,这个店我可以请个店员来打理,保证不用你操心。”
于东去一听,连忙摆手,急得脸都红了:“别啊,争哥,我能应付得来的!”他指了指店里的陈设,认真地说,“请人多贵啊,现在店里生意刚起步,能省一点是一点。”
叶争看着他一本正经的样子,又好气又好笑,曲起手指关节轻轻敲了敲他的头:“我说过了,这些都不用你操心。”他的眼神变得温和而坚定,“你现在最重要的任务就是把书读好,争取考上好大学,将来才有更大的本事干大事业!”
于东去被敲得缩了缩脖子,捂着脑袋不敢叫疼,却还是忍不住小声嘀咕:“知道了,争哥!”夕阳的余晖透过窗户洒进来,照在他带着些许不服气却又充满干劲的脸上,也照亮了“瘦东去食杂店”这个崭新名字里藏着的无限希望。
叶争虽然最终放弃了在横水地区创办自行车厂的念头,但他那颗折腾不休的心从未真正停歇。时值隆冬,北风如刀割般刮过鹏城的街巷,这座地处南国边境的城市虽无北国冰封千里的严寒,却处处透着工业贫瘠的萧瑟。放眼望去,别说成规模的自行车零配件工厂,就连能生产标准轴承的小作坊都难觅踪迹。叶争望着厂区里堆积的进口零件,国产化替代的念头像埋在冻土下的种子,总在不经意间冒出来挠着他的心尖,可这念头一次次升起,又一次次被现实的壁垒撞得粉碎,始终找不到破局的门路。
如今落脚在北方钢铁大省,情况却截然不同。车窗外掠过的烟囱如林而立,厂区的红砖围墙连绵起伏,空气中弥漫着煤烟与钢铁的混合气息,这里的工业底蕴像厚重的煤层,埋藏在城市的每一寸肌理里。叶争像着了魔一般,只要稍有空闲,便揣着简陋的零件图纸四处奔波。他给自己挂上“横水地区自行车厂筹备组”的名头,西装袖口磨出了毛边也顾不上打理,皮鞋底沾着各地工厂的煤灰与油污,一家家敲开机械厂、五金厂的大门。
那些天里,叶争的足迹遍布城郊的工业区。清晨天还没亮透,他就踩着寒霜出门,赶上工厂的早班时间;正午在厂区食堂啃两个馒头,就着咸菜匆匆填饱肚子;傍晚跟着工人们一起走出车间,手里的笔记本已经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参数与报价。北方的十二月寒风刺骨,他的耳朵冻得通红,手指在记录时微微发颤,可每当对方点头同意试生产某个零件,他眼里便会燃起一簇温暖的光,驱散所有的疲惫与寒意。
经过数日马不停蹄的奔波,自行车从头到脚的零配件竟真的凑齐了。车架、车轮、链条、刹车……三十多个品类的零件整齐地列在清单上,像一队整装待发的士兵。可当叶争坐在临时租住的小屋内,借着昏黄的灯光核算成本时,脸上的笑容却一点点凝固了。他一遍遍按着算盘,笔尖在稿纸上划过刺耳的声响,最终得出的数字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心头——原本从港岛进口零配件,每套成本稳定在九十元;如今全部换成国产零件,加上从北方到鹏城的铁路运费、包装损耗,每套成本竟飙升到一百四十元!
叶争盯着稿纸上那串触目惊心的数字,指尖无意识地敲击着桌面。大陆的人工成本确实低廉,车间里的工人月薪不过三四十元,比港岛工厂低了大半,可原材料采购价更高,生产工艺粗糙导致废品率居高不下,长途运输的物流费用更是像吸血虫般啃噬着利润空间。这样算下来,所谓的成本优势不过是镜花水月。他终于明白,为何国产自行车在国际市场上总是步履维艰,面对技术成熟、成本可控的国际品牌,就像瘦弱的孩童与壮汉角力,根本毫无胜算。
“这组装自行车到底有没有意义?”叶争揉着发涨的太阳穴,一度怀疑自己坚持的方向。稿纸上的盈亏平衡线被他用红笔标出,像一条脆弱的钢丝,而成本数字则像个沉重的砝码,随时可能将这条钢丝压断。一旦哪个零件供应商提价,或是运输途中出点岔子,整个项目就会瞬间坠入亏损的深渊。
可就在他心灰意冷之际,脑海中突然浮现出福田自行车厂的景象。那些穿着蓝色工装的工人,脸上总是带着憨厚的笑容,他们的手指在零件间翻飞,将一个个零散的部件组装成完整的自行车。他记得王大叔说过,靠着这份组装活,家里终于能顿顿吃上白米饭;记得李大姐偷偷塞给他的煮鸡蛋,说是给孩子买了新书包;记得车间角落里,工人们用省下的边角料给孩子做的小自行车模型……他们正是靠着这看似不赚钱的营生,才从温饱线挣扎到安稳度日,脸上的愁容换成了踏实的笑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