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武侠仙侠 眉山月歌

第64章 卖书

眉山月歌 河定桥 2749 2024-11-11 16:29

  书房里的书橱上,摆放了很多旧书,也有一些古籍,窗台上也有很多,有点塞心了,女儿和妻子都觉得这些书太陈旧,便收拾了一下,堆放在门口,有好几百斤,联系收购废品的,卖了。

  然而,就是在这些故纸堆里,却隐遁着我很多年以前在扬州工作时偶得的一部《红楼梦》!

  故事还要从YZ市江都区砖桥的一个小村庄叫靖家营的说起。村中半数以上人家姓靖。这个不起眼的小村庄,与我国文学巨著《红楼梦》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红学”研究上极有价值的“靖本”《红楼梦》曾在这里沉睡了上百年。我在扬州工作的时候,曾经在江都当地同事的导游下去过数次,对此作过比较细致的了解。

  这亇古村靖家营本是旗人后裔,靖家营,原属砖桥樊庄村,是一个几十户人家的小庄子,靖家营占地八十多亩,当年老宅比比皆是,一般前后两三进,村里还有古井等物。靖家的后代曾做过商人、地方官员。后来,由于人口增加,家家开始翻建房屋,原来的古村落就被破坏殆尽。前些年在靖家营不远处还出土过一块清代墓志铭,上有“唐门靖氏”字样。如今,这块石刻还保存在江都的一户人家。

  话说这靖氏呢,原籍辽阳,本是旗人,约在乾嘉时期从BJ移居扬州。靖氏先辈凭着自己的战功,得到朝廷重用,负责押运漕粮。曹雪芹的祖父曹寅任江宁织造兼两淮巡盐监察御史,为皇家征收的课税、贡品也由靖家押运进京。曹、靖两家既有同乡之谊,又带有公务上联系,后来结为了儿女亲家,靖氏族谱上就记载着一位曹氏先妣。此线索也曾引起过红学家周汝昌先生的极大关注和注意。

  靖家曾在曹家江南织造府专门负责漕运,但运河水道常有水患,有一年漕运至张纲,遇风浪翻船,靖家便因此被贬,但是还保留着军籍,带着原来人马在江都(当时的府城)东南隅一带屯兵种地,军籍世代相传,遇有战事时,需要重上战场。他们屯耕的地方有了军队,“营”字地名也就随之而生,长官姓靖,这个地方就叫做“靖家营”。靖氏的后人还在此建起了祠堂,取名为“明远堂”。

  随着人口的不断繁衍,靖氏后人逐渐离开了靖家营外出谋生,靖氏长房搬到了扬州的黄金坝(我在扬州时,离的不远,也去那儿看过)。宣统二年(1910年),他家又举家迁徙到南京浦口,所居里巷,仍以靖家营“明远堂”之名,称为“明远里”。他们与留在靖家营的本家还多有来往,并常回靖家营祭祖。

  靖家与曹家的关系密切,文学巨匠曹雪芹在困境中写下的《红楼梦》,当时在至亲好友中传抄流行,靖家也有一部《红楼梦》手抄本。

  靖本是古典名著《红楼梦》版本的一种,因扬州靖应鵾所藏而得名,为乾隆时期的抄本。

  据说是在1959年的夏天,明远里靖应鹍的一位友人毛国瑶(与毛国政有没有关联,因为毛后来出了点事,我后来又调到南京了,耽误了),在靖家借书看,无意当中在书堆里发现了手抄本《红楼梦》。这部线装书共有19分册,原有八十回。1959年发现时,已分十厚册装订,缺失第二十八回和第二十九回,第三十回尾部残失三页。实存七十七回有余。竹纸抄写,抄手不止一人,字迹尚工整,而不及有正本。抄本第一册封面下粘贴了一首曹寅题《楝亭夜话图》长诗,经专家们考证,是曹寅的一次改稿。诗页上注明是“乾隆四十一年五月录”,这时曹雪芹已去世十三年。靖氏先辈在曹雪芹去世后十三年,还能将他祖父的诗稿工工整整地抄贴在他的著作中,足见靖、曹两家关系非同一般。

  “靖本”《红楼梦》每分册都有暗蓝色封皮,盖有“拙生藏书”和“明远堂”两枚篆文图章。书已破旧,纸张黄脆,骑缝断裂,多有虫蛀小洞,书中有大量的批语和贴条。经考证,这些纸是乾隆年间的竹纸。靖家的这部《红楼梦》与“有正书局”石印大字本《红楼梦》比对,“有正本”中所没有或不同的批语及正文有数百条。

  毛国瑶抄录这些批语的时候,并不完全了解这些批语的价值。数月后,他将书还给了靖家。1964,毛国瑶看见《文学评论》上刊有一篇俞平伯先生的文章,其中某一论点与抄本中的某一批语颇有关合之处,便将“靖本”及批语的情况写信告诉了俞平伯。

  俞平伯先生在获知这亇消息之后,写信给提供线索的毛国瑶说:“这些批语,很有价值”,“大都作于曹雪芹生前,部分作于曹雪芹身后”。俞平伯希望毛国瑶能够提供原书,好做进一步研究。毛国瑶当即赶到靖家,告诉他们这一情况,可是等毛再次向靖家借阅时,这部书已杳如黄鹤。原来,1962年自然灾害期间,靖应鹍的妻子将家中的不少杂物和书籍卖掉了换米,这部书是否也夹入其中,她已经浑无印象

  这亇毛国瑶,当时系大学中文系学生,他初一翻阅,发现书中夹有大量批语,引起了强烈的兴趣,便将此书借回家中。毛国瑶手中原有一部有正书局石印本的《红楼梦》即“戚本”,他将两种书里的批语逐一进行对照,发现靖家抄本的批语远比“戚本”多,便将“戚本”没有的那些批语逐一抄誊,后来又转录到一本练习簿上。这些批语多达一百五十多条,这就是目前国内外红学界广泛流传的“靖本”脂批的依据。

  1965年7月25日,周汝昌先生在香港《大公报》发表了《红楼梦版本的新发现》,正式将靖氏所藏的古抄本《红楼梦》定名为“靖本”。

  一时间在海外引起了巨大反响,都认为这是二百年来《红楼梦》版本史上的重大发现,并热切希望找到它的下落。1974年,毛国瑶撰文将“靖本”脂砚斋批语首次发表于南京师范学院《文教资料简报》。我本人在1986年曾经在南京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阅读过这篇文章,当时我兄长在该学院就读。

  红学界一般认为,“靖本”的价值主要有两点:一是它保存了很多不见于其他诸本的朱墨批语,二是正文中也有其他诸本所不见的独特异文。这样,就可使我们对曹雪芹原书八十回以后的情节能够有一些比较具体的了解。

  如批语提到“秦可卿淫丧天香楼”一回时,曾说删去“遗簪、更衣诸文,是以此回只十页,少去四五页也……”这样,我们就可推知原稿中曾写及贾珍与秦氏的丑事;又如批语提到妙玉后来曾流落到瓜洲渡口,并被迫“屈从”于“枯骨”,其遭遇十分悲惨;批语还提到贾芸“仗义探庵”的事,从中可以推知宝玉后来曾被关押在狱神庙,贾芸通过某种途径去探望过他……这些批语透露出曹雪芹原稿的某些重要艺术构思,无疑是研究红学的宝贵资料。

  “靖本”的真伪存佚,一时难以定案。现在可以肯定的是,扬州靖家营所藏的清代抄本《红楼梦》,是目前已知的各种脂评系统的抄本之一,也是唯一未能公诸于世的抄本。

  然而,我们对于古籍的喜爱,终究是会被时间的和空间的人和事所左右,命运的安排也是一样,随风而去了。寻找,只能看天了。也许是可以再找到,也许是永失我爱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