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晋贼,从兰亭开始君临天下

第8章 都别争了

  谢安虽是白身,远在山野,他对朝廷的局势了解可谓洞若观火。

  这几年中原大乱,桓温一直上书要求出兵北伐,朝廷忌惮桓温,一直不许。

  但是对于东晋来说,北伐就是政治正确,是天下民心所向。朝廷只能赶鸭子上架,任名士殷浩为征讨大都督,总领北伐之事,算是暂时堵住了桓温与天下人的嘴。

  去年关中生乱,殷浩嗅到了战机,派谢尚、姚襄为先锋,进攻许昌,欲收复洛阳。

  但是谢尚轻敌冒进,诫桥之战,前秦苻雄大败谢尚,晋军死伤一万五千人,谢尚部队几乎全军覆没。这殷浩第一次北伐,便这般草草收场。

  这次大败,桓温立刻上书弹劾殷浩,欲夺取北伐大权。还是会稽王司马昱力保殷浩,桓温才未能如愿。

  但是这也使得桓温殷浩的矛盾愈发尖锐。

  王羲之也是察觉到了这点,这才在此次兰亭雅集特意邀请了殷浩佐僚王彬之和桓温之子桓伟,企图通过游说二人,来缓和殷浩和桓温的矛盾。

  但是现在看来,二人的矛盾已经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这还在宴会上了,两波人竟然因为这点小事就吵起来。

  谢安轻抚额头,感觉到一阵头大。

  明明是王家父子做的好事,怎么第一个出头的,是他谢安啊。

  但是没办法,谁让他是谢安呐。

  王羲之是序文的作者,孙绰虽然是文坛领袖,但他是王彬之一方的人。

  在座诸位中,也就只有他谢安名气够响,才学够高,又有足够公正的立场来裁决这件事。

  而且,做两篇序文这个馊主意,也是他出的。

  谢安看着两方人,他从那些人的眼睛里,都看到了热切与期待。

  这群人真是魔怔了,这种小事上的胜负,还能左右北伐大局不成?

  朝堂斗争,简直儿戏!

  他谢安偏不要随了众人的愿。

  争什么争?都别争了!

  “依我之见,两篇都是传世佳作,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众人面面相觑,都猜到了谢安的意思。

  这是要和稀泥啊。

  果不其然,只见谢安继续言道:

  “不如,两篇都选上如何?”

  此言一出,场间一时陷入沉默。

  大家都知道这谢安不着调,但是你就是想和稀泥,就不能委婉一点吗?这也太明显了吧!

  但是一书多序又不是什么稀罕事,序,本来就是不同人对于文集不同视角的解读罢了。比如《诗经》,便不知有多少人为其做过序。

  谢安嘴角一勾,笑问道:

  “诸位怎么不说话?”

  沉默良久,颍川庾氏的两兄弟,庾友庾蕴,最先表态。

  “我们没意见。”

  颍川庾氏并非桓温与殷浩任何一方之人,或者说他们其实是两头下注,所以其实无论桓温殷浩谁胜谁败,颍川庾氏都可以高枕无忧。

  其实琅琊王氏,陈郡谢氏这种顶级士族,也是奉行的这个策略。

  其中属陈郡谢氏玩的最好,谢安堂兄谢尚与殷浩亲近,但是谢安长兄谢奕,与桓温却结为布衣之好。

  谢安又看向镇国大将军卞迪。

  卞迪挠挠后脑,笑骂道:

  “安石看老夫何意,老夫连一首诗都没做出来,这序文选哪篇与老夫何干?安石莫不是在打趣老夫?”

  谢安一笑,拱手一礼。

  “小子哪敢打趣卞将军?不过是您这根国之柱石不发话,小子心里慌的紧。”

  问完卞迪后,谢安脑袋一拍,突然转向王羲之父子众人,佯装歉意道:

  “哈哈哈,你们看我这脑子,这二位正主的意见还没问呐。”

  王凝之一拱手。

  “能与家父文章并立,小子求之不得。”

  那可是大名鼎鼎的《兰亭集序》啊,他王凝之何其有幸,“自己”的作品能与这篇文章并立。

  王羲之笑着一摆手。

  “任凭安石安排。”

  和稀泥,自然也是王羲之想要看到的结果。

  王羲之都发话了,在座诸位当然也就没有异议了,不过后来孙绰手痒,也写了一篇序文,在此不多赘述。

  总之,这兰亭雅集,就算是这般结束了。

  ……

  ……

  兰亭雅集结束,众宾客也相继散去,王凝之今日大出风头,这送宾客的活计,自然是逃不过去的。

  值得一提的是,送庾氏兄弟时,庾友还专门找王凝之说了几句软话,大意是他今日言行举止并非有意,对王凝之很抱歉云云。

  显然,庾友已经知道自己没办法打压王凝之了,那就干脆服个软,反正也不是什么大仇。

  王凝之心中感叹啊,这庾友不愧是能在后来桓温对庾氏大开杀戒之时,唯一活下来的庾氏核心成员。光凭这能屈能伸的性格,想死都难。

  等到王凝之忙完,已经是临近傍晚时分了。

  在山脚送走最后一个宾客,王凝之拖着有些疲累的身躯,重新踏上了兰渚山的登山石阶。

  兰渚山是王家私产,山顶专门建造有供人休息的兰亭别业。

  王凝之拾阶而上,本打算直奔山顶兰亭别业休息,但是走到半山腰时,却看到一幕有趣的景象。

  只见那条山腰曲水之中,有四个小孩正光着小腿,弯腰在水中摸着什么。

  在摸鱼吗?可是这溪水中有鱼吗?我今日怎么没看到?

  好奇之下,王凝之朝着那边那边走了过去。

  走的近了,王凝之也看清了四个小孩的样貌。

  两男两女,样貌都颇为可爱,衣着也甚是华丽,其中两个王凝之还认识。

  正是其弟王献之,小妹王孟姜。

  另外两个小孩王凝之就不认识了,一男一女,女孩看着年纪稍大,应当有十二三岁的样子,男孩看着只有十岁左右,倒是和王献之差不多。

  “献之,孟姜。”

  王献之和王孟姜听见招呼,都回过头来,见是王凝之走了过来,也都叫了一声。

  “二兄。”

  王凝之仔细打量了几眼王孟姜这位今日第一次见的小妹,按照正常的时间线,这可是那位大名鼎鼎的谢灵运的外婆。

  王羲之七子一女,都是郗璿所生,所以眉眼间都有几分相似。

  这相似的眉眼,放在男子脸上略显阴柔,但是在女子脸上,却有一股子英气。

  王孟姜今年十一岁,虽然还是个小姑娘,但是已经到了相貌逐渐长开的年纪,那股英气也是显现了出来。

  若是披挂甲胄,仅看外表,那必然是个响当当的女将军。

  可是王孟姜却一点都没有女将军的飒爽性格,反倒非常大家闺秀,平日里说话语气都是柔柔的,今日不知怎的,竟然和王献之一起下水摸鱼了。

  小姑娘用小手抹了把溅在额头的水渍,对着王凝之甜甜一笑。

  “二兄忙完了?我听献之说了,今天二兄你可风光了。”

  “哈哈。”王凝之在溪水边盘腿坐下,笑着揉了揉小姑娘的脑袋,看着另外两位陌生的小孩,问道:

  “这两位是你和献之的朋友?”

  还不等王孟姜回答,那边王献之便抢着介绍道:

  “这两位是我们今天新认识的朋友,出身陈郡谢氏,谢道韫和谢玄。”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