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章 不死也得脱层皮
“阿公,紫荆山团董彭刚的来信。”
拿到信,黄聿江步履匆匆地来到正堂,把信交给黄体正。
黄体正已经八十二岁高龄,耳朵有些聋,眼睛有些花,此时正佝偻着身子瘫坐一张垫了软垫的太师椅上。
他早已不能正常下地行走,吃喝拉撒睡,全靠身边两个十七八岁的美婢伺候。
尽管已是风烛残年,身子骨衰朽不堪,奈何晚生后辈不争气。
黄家的琐事黄体正不得不放手,可大事他放心不下,仍旧一手操持。
“一个小小的团董,架子倒是不小,碧滩汛到江口圩不过几个时辰的水程,快一个月了才回信。”
颤巍巍地抓住丫鬟递上来的老花镜和放大镜,黄体正有些吃力地看完了彭刚的来信,发出一声有气无力的冷哼。
“确实不像话,不识抬举。”黄聿江附和道。
在浔州府,上赶着巴结他们黄家的人队伍能从江口圩排到紫荆山去,这小子倒好,晾了他们足足二十多天才回信。
黄体正放下信,老脸上的横肉不由得一抖:“姓彭的小烧炭佬说他在平在山剿艇匪走不开,让你找其他团董起团剿会匪,好胆!教起我们做事来了。”
“剿艇匪,我看通艇还差不多。”黄聿江颇为懊恼地说道,“早知今日,昔日杨壎给王家安上通艇作乱的罪名时,帮衬他们一把就好了,也不至于让上帝会的会匪在紫荆山坐大。”
当初杨壎给王家安上通艇作乱罪名的时候,由于王作新是来人,他们黄家选择了作壁上观。
现在每每想到此事,黄聿江都感到懊悔不已。
“区区一个上帝会,我们黄家还没落魄到要依靠来人的地步。”黄体正倒是没为此事懊恼,仍旧认为当初不拉王家一把是对的,他们黄家是浔州府土人的头人,贸然出手帮一个来人,本地的土人又会怎么看他?
再者,谁知道王家这么不顶用,当了这么久的团董,手底下的团丁连一群烧炭佬都挡不住。
“念他是读书人,我还想着拉他一把,既然这小子不识好歹,不愿吃软的,那就来硬的。
等顾府尊剿匪凯旋,我卖个老脸,亲自给顾府尊去信,让顾府尊把彭刚的团董拿了。届时我们也给他安一个通艇匪的罪名,你起团把他给剿了,杀鸡以儆猴,借他的血为你换一身顶戴穿。
多事之秋,你阿爷时日无多,一个县里的练总,保不了我们黄家周全,黄家以后就靠你们这些后辈了。”
紫荆山是上帝会的巢穴,现在已拥众近万,青壮少说也有两三千,没那么容易剿。
不然他们黄家也不会从新圩老家退到江口圩避祸。
至于平在山的彭刚,黄体正听说彭刚被杨壎任命为团董的时候手下团丁不过百人左右,多数团丁还是从去年水灾的灾民里新募的。
想来是上帝会会匪中最弱的一支,正好拿他来磨刀。
“孙儿一定剿了这厮!”黄聿江大喜过望,“阿爷身子骨且硬朗着呢,能长命百岁!”
“这么多后辈,就你最会说话。”黄体正瘫靠在太师椅的软垫上,闭目凝思一阵,慢悠悠地说道。
“在剿他之前得给他放放血,我派人打听过,此人开山烧炭之前不过是贵县乡村一破落户,没什么财力。现在靠着卖炭养活他的团练,这阵子还收留了几百号难民,这些都是要花大钱的。”
黄体正的消息很灵通,彭刚的身世他已打听得一清二楚。
他推测彭刚能有银钱从杨壎手里买来团董,多半是去年在江口圩饱掠一番后溃入平在山的张钊残匪有关。
虽说后续彭刚又从王家那里搞来了些银钱田地山场,但这几个月来彭刚又是四处采买铁料,大牲口,收容难民,想必发的两笔横财已经见底了。
现在应当是靠卖炭维系团练和大几百号难民,只要断了彭刚这条财源,这小子就算不死也得脱层皮。
届时再起团进山围剿彭刚,事半功倍。
“阿爷的意思是和商会炭行那边打个招呼,让他的炭卖不出去?”黄聿江问道。
“孺子可教也。”黄体正微微颔首,补充说道,“我们黄家的家的后生,数你最能入阿爷的眼,不仅要让他的炭卖不出去,还要做到没人敢买他的炭,快去安排吧。
彭刚占的那些山场都是从王家手里夺来的,来路不正,若能剿了他,我和顾府尊说道说道,将这些山场过给你。”
......
1849年三月底,岭南料峭的春风吹拂过平在山。
红莲村靶场,炒豆似的铳声不绝于耳。
彭刚有些紧张忐忑,这是第三次进行红莲村兵工厂仿制的燧发铳测试。
前两次制造出来的燧发铳,铳管虽然不如原厂的褐贝斯,但够用,问题不大。
问题出在打火的燧发机上。
尽管是根据原枪进行逆向工程,照着彭刚绘制的专业图纸仿制相同的燧发机。
可仿制出来的燧发机存在打火不稳定、火星偏斜、夹持松动、击发系统反应慢、扳机迟钝的问题,以致哑火率高达39%,和原厂的燧发机相差甚远。
和上述的那些问题相比部件磨合不良、零件卡滞、组装困难都算是小问题了。
有了前两回的教训,彭刚深刻地领悟到步子迈大了真的容易扯着蛋。
给他搓燧发机的是一群铁匠和木匠,不是钟表匠,指望他们手搓出的燧发机零件精度能够勉强达到通用互换标准确实有些强人所难。
这一次彭刚降低了要求,不追求零件能够互换通用。单铳表现合格,达到能用的标准即可通过验收测试。
从一组挑选出来的五名火铳手先后使用褐贝斯以及红莲坪兵工厂自行仿制的燧发铳瞄准六十步(90米),一百二十步(180米)的圆木标靶进行射击。
树墩子做的圆木标靶直径为四尺(1.33米),经过一上午,三十多轮的测试。
在微风,参加测试的燧发火铳都统一使用洋火药的情况下,褐贝斯六十步的上靶率为48%,一百二十步的上靶率为26%。
仿制的燧发铳六十步的上靶率为37%,一百二十步的上靶率为18%。
靶子上的散布,褐贝斯也明显要比自制的燧发铳密集。
哑火率方面,褐贝斯的哑火率是6%,仿制的燧发铳哑火率是14%。
测试前彭刚严格控制了变量。
两种枪提前更换了同样的燧石进行测试,导致哑火率差别如此之大的原因,彭刚推测是铁匠们打制的弹簧板弹力不足所致。
参与测试的火铳手也反映自制的燧发铳击发时没有洋火铳那么有劲,偶尔会打不着火,可情况已经比前两轮好多了。
红莲坪兵工厂自己搓的螺丝贴合度也不如原厂褐贝斯那么紧密,打过十几二十铳,夹燧石的螺丝会被震松,严重的情况下会导致燧石脱落。
对比之前也有进步,之前是打个五六七八发就出现燧石掉落的情况。
估摸着是前两轮这些匠人加工螺丝螺纹的经验攒够了,有了加工心得。
参与测试的褐贝斯都是铳管寿命过半的老铳。
而自制的燧发铳全是崭新出厂的新铳。
也即是说,实际上两种铳的性能差距比测试结果更大。
对于这样的结果,彭刚早有心理准备。
红莲坪兵工厂条件简陋,能仿制出这种水平的燧发铳已是极限。
晴天14%的哑火率,打过十几二十铳后燧石易脱落,固然是很严重的缺陷。
考虑到对手是清军,这两个缺陷似乎也没那么要命,可以忍受。大不了给燧发铳手配个一字螺丝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