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1848大清烧炭工

第75章 经略平在山

1848大清烧炭工 海鹞 3343 2025-05-10 13:54

  在江口圩拥有了自己的炭行,打通了大湟江巡检的关节,和浔、黔两江的艇军关系融洽。

  生产端、运输端、销售端的问题都解决了。

  彭刚现在能够以比较有竞争力的价格将红莲坪地区的炭卖到江口圩,有了一笔非常稳定的收入。

  银钱方面,灭张钊所获的金银尚未用尽,又从王家那里添了两千两出头的进项,他也不缺。

  随着王家覆灭,紫荆山、平在山两地再无任何势力阻止他,以及上帝会的崛起。

  彭刚的触角也从小小的红莲坪,向南延伸至黔江,向北延伸至大冲一带。

  偌大的西平在山,只剩下上垌塘和碧滩汛两处绿营汛塘彭刚无法直接掌控。

  王家覆亡一个多月的一个多月以来,彭刚的名声逐渐在浔州府内传开。

  不断有西平在山的山民来投奔彭刚这位新的紫荆山团董,想给彭刚当奴仆护院。

  彭刚麾下有一百二十号经过实战淬炼的年轻练丁,奴仆护院,他自然是不需要。

  但彭刚还是收留了他们,让他们在附近原来王作新的山场烧炭、垦荒,三年之内不必交任何租子。

  头三年所产出的各色木炭与粮食,只能卖给他。粮食按照江口圩市价的六折收购,木炭按照两口圩市价的四折收购,有多少收多少。

  到了九月底,前来投奔彭刚的不仅有平在山山民,甚至还有从武宣、东乡等地的破产贫民。

  算上从大冲迁来的两户铁匠,一户木匠,以及冯云山为他找来的五户铁匠和枪匠。

  短短一个月半的时间,前来投奔彭刚的人足足有三百人之多,人口规模都快要赶上碧滩汛了。

  小小的红莲坪无法承载如此多的人口,现阶段彭刚烧炭事业的重心也由生产转移到运输、销售。

  再以红莲坪这座荒山为基,显然已经不合时宜。

  在西平在山巡视考察了一圈,为更好地经略西平在山的根据地,利用水力,彭刚将营地从红莲坪东南六里处的对面河谷地。

  对面河谷地周围的土地较为平整,能容纳更多的人口。

  对面河发源自平在山中部,流经之地切出一条南北走向的细细河谷。

  侯继用的上垌塘就位于对面河西岸的坡上。

  这片小谷地名为山姜坪,不是原来王家的势力范围,归属以北五里处的上垌塘管辖,亦不是无主之地,有三户上垌塘的塘兵家庭在此定居。

  彭刚用莲花坪以北,也就是从王家那里得来的千亩山场同上垌塘的外委侯继用换了河谷附近的山姜坪,计划在此规划新的营地。

  侯继用胸前的海马补子都是沾了彭刚的光才弄到的,彭刚又不白占上垌塘的地,侯继用很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上垌塘的塘兵们也没意见,他们现在都指着收彭刚的低价炭去卖,以补贴家用。

  他们巴不得彭刚住得离上垌塘更近一些,收炭的时候还能少走些山路。

  规划新营地的彭刚站在对面河和岸上,这条河的流量很小,虽然很遗憾无法通航直接沟通黔江,但为水力车床提供动力还是绰绰有余的。

  选好新的营址,做好规划,彭刚招募人手于郁温附近大兴土木,修建营地屋舍。

  上垌塘,甚至是碧滩汛的居民听说彭刚要在山姜坪,垒筑团练营地和屋舍,纷纷闻讯赶来找工做。

  秋收前后,又有一百四十余号伤痕累累,衣蔽裳残的来人拖家带口来投彭刚。

  打听后得知,他们是从贵县龙山来的。

  龙山桐岭附近的来人在秋收时因土人偷割了来人的稻子发生争执,诱发械斗。

  桐岭的土人似蓄谋已久,械斗开始没两天,就有从武宣来的土人加入械斗。

  龙山桐岭附近的来人寡不敌众,不仅粮食被洗劫,屋舍也被烧了四十来间,还被打死了二十多号人。

  去贵县县城找县太爷告状,官府亦是置之不理,明显是偏袒当地的土人。

  这些贵县来人是背着所剩不多的存粮来投彭刚的。

  贵县龙山不仅是来土之争的高发区,也是土匪泛滥的重灾区。

  这批来人械斗经验丰富,其中有还有不少年轻的好苗子。

  彭刚没有理由将他们拒之门外。

  正好他现在希望能够将他的那群后生仔从繁重的生产中解放出来,脱产进行军事训练和学习。

  空缺出来的劳力也需要有人填补,遂接纳了他们,将他们安置在红莲村(原山姜坪)附近烧炭。

  在高强度的训练使用之下,彭刚手头上的鸟铳已经报废了三支。

  要不是从大冲的王大作那里缴获了六把鸟铳作为储备,三个鸟铳组现在连人手一支鸟铳都无法保障。

  仿制鸟铳,甚至尝试仿制燧发枪势在必行。

  光靠存货,以他的训练强度,恐怕还没熬到金田起义,所有的鸟铳寿命都已经全被消耗光。

  安置好这批来人,彭刚对手头上唯一一支褐贝斯进行拆解研究,绘制出图纸,尝试进行技术攻关仿制。

  从1722年至1854年,褐贝斯家族(包括火帽击发型号在内)共计生产了780万支,型号繁多。

  张钊生前对这支褐贝斯疏于保养,枪管和燧发机构早已锈迹斑斑。

  使用细砂岩混着粗麻布反复摩擦枪管表面,处理掉锈层。

  彭刚终于清晰地看见盖板尾部刻着VEIC铭文,其意为United East Indian Company(联合东印度公司)。

  彭刚猜测这支褐贝斯是张钊从香港的英印军队逃兵手里买来的印度版褐贝斯。

  印度版褐贝斯产量也相当恐怖,在280万支左右,主要供应印度殖民地的土兵,以及其他东印度公司的武装使用。

  印度版褐贝斯是不仅是褐贝斯枪族中最短的一款,也是诸多制式滑膛枪中最短的。

  该枪全长55.2英寸(140cm),枪管长39英寸(99.06cm),口径约点75~点78之间(大约19mm),重量:9.5磅(4.31kg)。

  枪刺估计被张钊用坏了或者弄丢了,没有枪刺,只有裸枪。

  彭刚寻来几支状态较好的鸟铳同这支褐贝斯进行对比。

  绿营鸟铳铳管多为生铁(铸铁)打造,生铁含碳量高,质地脆硬。

  加之工艺粗糙,连外表都懒得仔细打磨好,更不用说枪管内壁了。

  枪管内壁到处都是肉眼可见的气孔、砂眼,粗劣不堪。

  让彭刚眼前一亮的是,有一支鸟铳的枪管是熟铁打造的。

  尽管仍旧存在工艺上的问题,可由于熟铁韧性较好的缘故,这支鸟铳的枪管状态是最好的。

  褐贝斯的枪管也是熟铁打造的,同是熟铁,亦有质量和加工方式的差别。

  褐贝斯的枪管熟铁质量更好。

  且是直接用熟铁管钻孔成型的无缝熟铁管,枪管内壁很干净,几乎看不到有气孔、砂眼。

  鸟铳的熟铁枪管杂质较多,枪管材料和褐贝斯质量差距很大。

  工艺方面采用的是将熟铁片加热后卷成管状,手工锻打接缝焊接的工艺。

  鸟铳的枪管内壁要比褐贝斯的枪管内壁粗糙很多,仔细看还能发现接缝处的细微裂缝。

  想造出质量接近褐贝斯的枪管需要批量生产优质熟铁的技术。

  用焦炭或高炉冶炼、生产出低硫、低磷的熟铁,确保枪管的韧性与强度。

  彭刚搞不到焦炭,附近也没有铁矿,高炉炼钢是别想了。

  最切实可行的办法还是采购铁料自己锻打熟铁。

  这个环节他唯一能做的,也只有设计制造出一个水力锻锤,提高锻打熟铁的质量与效率,锻造出质量优于清军的熟铁。

  至于给枪管钻孔,这个环节更为艰难,钻孔设备与工艺他都没有。

  钻头他已经委托罗大纲去广州和香港碰碰运气,看看能不能买到还凑合的高碳渗碳钢。

  要是买不到就只能自己试着手工锻打。

  至于钨合金钢钻头,这玩意儿此时连英国佬自个儿都没有,就别想了。

  简易的钻床、镗床他只能尝试能不能搓的出来,毕竟现在他连一颗螺丝都造不出来。

  而且搓出来,加工精度和成品率也很难保证。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