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夏税(二)
一天很快过去,新的一天又来。
这天又来了十二个缴税的大汉,依旧是昨日上演的流程,递清单、卸货、逃跑。
这次为首的差吏没有笑,他从中嗅到了阴谋的气息。
匆匆和同伴交代了两句,他赶忙往上报。
不是上报主簿,县令,而是上报方员外。
方员外今快七十了,一头白发,牙齿掉得没剩几颗。虽如此老态,但在阳谷县说话却比县令还好使。因为阳谷县大半的差吏,都是他在阳谷县做吏的时候运作上去的。
方员外听到差吏的报告,想了想道:“这两个村子是不是离平阳村很近?”
“是挨着的。”
“这就对了。”
“还请太爷指点。”差吏恭敬道。
方员外呵呵笑道:“平阳村出了个共助会,把百姓聚在一起杀地主分土地,很凶残。
你扣下他们要缴的税,他们只当是缴了。你让差吏去乡下收税,他们只当你们是来闹事来的,说不得会被三两棒打出去。”
差吏忙问:“那我该怎么办?不扣他们带来的税钱?”
方员外摇头,“你该杀鸡儆猴,把他们下到牢里,狠狠的打。”
“这……”
“怎么?做不到。”
“杨县令是个爱民的,怕是不会同意我们这样做。”
“不让他知道就行了。”方员外冷笑,“这需要我教你吗?”
也不知道是方员外老了,还是目光短浅,见识有限,竟没往深度想共助会为何要一个村子一个村子的来缴税。
又是新的一天,又是十二个青壮,又是说着同样的话语。
差吏大手一挥,“全抓了,送牢房去,大刑伺候,我倒要看看他们要搞什么幺蛾子?”
十二个青壮见势不对,拔腿就跑,被早有所防范的差吏拦了下来。
十二青壮或拿起扁担,或握紧拳头和虎视眈眈的差吏对视,“你们想做什么?”
差吏冷笑道:“你问我想做什么,我还想问你们想做什么?”
他的声音突然变大,“你们想造反吗?还不速速放下兵器跪地投降。”
县仓这边的事根本瞒不住人,不到一个时辰的功夫,平阳村的共助会就收到了消息。
“艹。”
阮小二猛锤桌面,“现在该怎么办?”
吴用道:“救人。”
“如何救?”
“杨县令是个爱民的,我将共助会一千兄弟拉去衙门喊冤。”
“……”
“我觉得问题不大,我们商量一下细节。”
百年前,宋辽签订澶渊之盟,为兄弟之国,边境和平百年。
八百共助会兄弟进到阳谷县里,守城官兵硬是没发现半点异常。
嘭嘭嘭~
鸣冤鼓敲响。
衙役到衙门聚集,然后傻眼了,衙门外密密麻麻站满了青壮,一个个都拿着哨棍。
县令到堂前坐下,看到外面那么多人,屁股长针似的,起身就往县衙后面跑。
他对县里的武力担当李刀李都头道:“李都头,你去看看是什么情况。”
李都头大步走了出去,很快带了个人回来,正是共助会的吴用。
吴用恭恭敬敬施礼,仙介绍自己共助会秘书长身份,而后说明来历,“昨天,县里无故拿了我们十二个兄弟,不知他们犯了什么错?”
“县里最近不曾捉拿犯人。”
“看来大人被衙吏架空了。”
县令看向李都头,李都头朝他微微点头,知道确有此事,恼怒问:“为何不告诉我?”
“我是下衙后听说的此事,本想今早上衙告知大人,不想这么快就有人找上来了。”
“为何拿人?”
“滋事闹事。”
吴用道:“我那十二个兄弟都是良民,昨日老老实实缴税,怎么就滋事闹事了?”
李都头道:“他们故意不缴齐税款。”
吴用并不和衙役争辩,他拿出一张清单递给县令,“大人请看,这是我兄弟昨日上缴的税款,可有遗漏。”
杨县令接过清单,看得眉头直皱。
杨县令是一个四十几岁的中年男子,名字叫杨文彬,上任两年了,对税收很熟悉。他一眼就看出清单没问题,各种税款很齐全。
吴用问:“大人,可有问题,可有缴齐?”
杨县令心道:没问题,这就是最大的问题。没有各种苛捐杂税,没有摊派,如此缴税,县里连最基本的税款都收不齐。
吴用见杨县令不答,追问:“大人,可是有看不懂的地方,可要小的说明。”
李都头喝道:“大胆,汝敢对大人无礼。”他将手搭在刀柄上,气势十足。
税收这事,方员外特意派人给他打过招呼,不能让泥腿子蒙混过去,否则阳谷县永远别想再收足税,衙吏就此只能靠月奉艰难度日。
吴用道:“李都头好大的威风,不知你能杀我一人,还是能杀我们所有人?要是没杀干净,有人闹起来,那就是官逼民反了。不知道李都头家有几颗人头可以抵罪。”
听到官逼民反,杨县令浑身就是一个激灵。
忙道:“把人都放了。”
李都头劝道:“大人,不可。有一就有二,到时所有人都这样缴税,税怎么能收齐?到时大人该如何向朝廷交代?”
吴用哈哈大笑,“我就想不明白,你会不知道杨县令按朝廷规章收税,为何会收不齐税?
你若真不知,我可以告诉你。
因为有你这样优秀的衙吏,热情大方的帮地主乡绅隐藏田产土地。
他们缴的税少了,税自然也就收不齐。
我就想不明白,同样是人,你为什么帮生活优渥的地主乡绅,不帮生活困苦的百姓。
难道在你眼里,给大宋朝廷交税的贫苦百姓不是大宋人民。
其实不帮也没什么!
毕竟,大宋百姓纯良,觉得你帮是情分,不帮是本分。
但,你们害人就不对了。没怨没仇,你们为何要将该地主乡绅缴的税转移到贫苦百姓身上。逼他们卖儿鬻女,你们很有成就感吗?”
吴用看向杨县令,道:“大人,小人曾听闻治民先治吏。
大人为政一方,若有心造福于民,还请给那些欺上瞒下的衙吏治罪。
他们一日不除,大人便一日无法清丈土地,便一日收不齐税。”
杨县令有些意动,“治他们罪?”
“对,治他们罪。”
“可,没了他们,本官在哪里去找那么多会识字算术的人来丈田收税?”
吴用热情笑道:“共助会愿给大人解忧,保证不胡乱收百姓一厘钱的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