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出了立政殿,随后来到太极宫两仪殿。
看到房玄龄,长孙无忌俩人案前分别放着十几张草纸,知道记录的录文到了.又看向旁边堆叠的奏折,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
李世民坐下来也观看着今天的对话,内容很多,虽然听了一天,其中很多依然没懂,所以几人都会反复查看,反复思考。
然后把不懂的记录,几人在一起探讨,没讨论出来的下次继续问李宇---不得不承认古人的学习智慧也不一般,主要他们也不愿让人看不起,有很强的自尊心,毕竟都是大唐的顶级人才呢!
比如上次他们讨论的科学家,李世民觉得是很厉害的匠人,房玄龄觉得是很厉害的学者,长孙无忌觉得是大儒一般,因此昨天才找机会问了李宇,才知道那是比皇帝还厉害的人。
戌时--晚上七点。
“陛下,晚膳备好了”殿外传来侍卫的通报。
“送进来。”
几个宫女端着备好的晚膳分别送到几人案前。因房玄龄,长孙无忌俩人帮着他处理奏折,肯定要管饭的。
“两位爱卿先吃饭吧。”
“谢陛下。”俩人同声。
李世民也开始吃饭。期间思考着今天的内容,草草吃了几口就没有胃口了。随后吩咐侍卫撤走碗筷,拿着那张写着<满江红>的词反复观看,心里五味杂陈。
“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
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
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而这一切居然是因朕的大唐造成的,怪不得李小郎如此不喜大唐。”李世民心情低落。
长孙无忌,房玄龄听到李世民语气低沉的话语,也只得放下碗筷劝解。
房玄龄拱手:“陛下无需自责,此非功过也并非陛下之错,想那岳飞一代名将未遇明主也是其一大之憾。“
长孙无忌也拱手劝解:“陛下,当下有李小郎此人,所以陛下当振作起来,无需为此多虑。此后改正尚为时不晚。“
“朕知道,朕只是一时感叹而已,想到大唐后面的磨难一时惶恐,不知该如何改正。”李世民感叹道。
“陛下,李小郎说,此后是因帝位的继承而导致后期大唐内部的争斗不止,所以咱们该从此方面入手,只是老臣暂时也想不到何种见解,还望陛下见谅。”房玄龄也无奈。
“不知,陛下是否要让朝堂诸公知道此事,也好共同商议?”长孙无忌这时问起。
“此事只怕一时不能,如此岂不是会让更多人知道此事,那李小郎的身份就会暴露,如若被敌人知道,只怕刺杀不断,防不胜防。”房玄龄思索。
“可是,只咱们三人暂时也难以想到更好的办法,又如何是好?”长孙无忌补充道。
“不知,陛下以为何?”房玄龄问问李世民的打算他才好谋划。
“朕,暂时也无法想到如何让朝堂诸公知道此事,却又不至泄密。”
“现在知道此事的,只有朕和你们二人,以及皇后,长乐,剩下的都下了严命,自不会乱说。”李世民补充。
“咱们再商讨,商讨,如若不行可否问问李小郎是否有高见,毕竟他从后世而来,想来对此事应该有更好的看法。”长孙无忌觉得李宇肯定有办法。
“暂时只能如此了。”房玄龄皱眉。
“现在咱们对对今日的内容吧,看看各位的见解。”房玄龄不打算多想。
“朕正有此意,来。”李世民恢复信心。
“陛下,请看这是臣提炼的。”长孙无忌拿起草纸,
李世民拿来自己的备注和长孙无忌,房玄龄走到一起,看到长孙无忌所写:
其一,大唐继承人的问题。
其二,外族安置问题.。
其三,内部制度问题。
其四,大唐官吏制度问题。
其五,大唐后宫问题。
长孙无忌解释:
“臣根据李小郎所说,认为继承人问题最为重要,只是暂时未想到见解。
其二外族问题,这个臣觉得应制定完善的律法,控制外族之人的安置,不能在放一个地方定居,应分散安置,明确其地方,出行报备地方官府。
其三和其四是根据李小郎所说的大明想到的,李小郎所说那张居正制定的官吏制度让后世都以学习,只是暂时也无从知晓。
至于其五,这需要陛下自己来决定了。”
“老臣还有事补充。”
“李小郎所说,宋朝因其开放发展商业,国家很富有,这个咱们可以参考,制定律法,也发展其商业。
还有大明的海贸其说利润之高让世家大族都眼红,所以咱们不但要开展海贸还要防范世家大族之祸。”
“嗯,朕认同,朕还有一个想法想向两位说说,两位参考参考。据朕所看,朝代更替频繁对百姓特别是汉人伤害极大,以至于外族崛起入侵中原,如若能避免此等情况的发生也是其重要的,而且根据李小郎所说他们的科学和这里相差甚大。
那李小郎不过少年之龄却犹如老者之深邃,其学识和见地,让朕都自觉不敌,可想科学之强大如何悍然若海。
如若咱们也能建立,那大唐何愁无人才可用。还有其提到的代差一词,朕一直无法想通。”
“是啊,老夫也是自叹不如,想老夫在史上也是名人,却也感无力。”房玄龄也惊觉不已。
“臣也是,只是不知李小郎可否教于我等之。”长孙无忌感叹。
“此事只能下次问之了,朕还不知该如何封赏,两位有何高见。”
“臣觉得当位列三公之一,只是诸公不知该如何交代。”长孙无忌回答。
“老臣倒是觉得此等人才该封一王道之,只是也不知该如何交代诸公。”
“朕也绝当以封王,不如下次问问李小郎的想法,不论如何,朕都愿给之。”
..........
众人商讨着,并加以记录,不知不觉已经二更天了,众人商讨完毕,才稍作休息。
“已经很晚了,两位爱卿也赶紧歇息吧,明日早朝,还有重要事情商议,朕已经两日未上朝了,明日魏徵还望两位帮忙劝解劝解,哎。”
讲到这里李世民也头疼,又得挨骂了,可以说,李世民有点怕魏征,也让李世民无可奈何。
长孙无忌,房玄龄也不想招惹魏征,他们也怕被骂啊,可是现在他们上了陛下的贼船,也无可奈何。
“臣等自当尽力,“房玄龄,长孙无忌无奈道,心里想着:“不知李小郎能不能说过魏徵,那小子口齿伶俐,智慧超绝,想来应该说的过魏徵。”
随后君臣相继散去,各自休息去了。
早上,卯时-----早上五点。
各官员已经等在了丹凤门处,再有一刻钟,宫门就打开了.相互比较熟悉的官员聚在一起探讨着什么.官位小的站在后方,其余大一点的在两侧,前方正中是官职最高的那部分,可谓等级严明。
此时李靖,李勣,程咬金,侯君集等人聚在一起。这几位都是此时最显赫的那批人,因此其余人也不敢靠近。
“这几日,齐公和梁公二人家都未置,也不知和陛下商讨何事,居然瞒着我等。“英国公李勣道
“哦,不知英公如何得知?”代国公李靖问道。
“会不会在商讨吐谷浑之事,俺老程觉得陛下应该会对吐谷浑用兵,也好让俺活动活动。”宿国公程咬金因为和其他几人关系好,所以站在一起,也没人敢说什么。
“我也是听内人说的,内人上次听齐公家眷抱怨,已几日未归家和梁公都住在宫里,至于宿公所言吐谷浑之事,也无从得知,如果真是此事,想来陛下定会让我等知道。”李勣解释。
“想来今天陛下如若再不上朝,魏大人就要强行闯入了,得找机会问问齐公,梁公。”潞国公侯君集此时开口。
这时,宫门缓缓打开,众人停止了交谈,随后进入丹凤门开始朝会。
“陛下驾到。”太监尖锐而细腻的声音响起。
“臣等参见陛下!”
“臣等奉赦早朝,谨请圣安!”
“朕安,众卿平身。”
“谢陛下。”
有事起奏,无事退朝。
“陛下,臣有奏。”代国公李靖出列。
“国公请讲。”
“陛下,臣年事已高且身兼数职,更感心力不足,如今突厥之祸已平定,特请辞去兵部之职由英国公接任,还望陛下恩准。”
“代公的才能,朕是知道的,朕同意所请,望代公好生休养一段时间。”
这都是提前商量好的,所以决断很快。
“陛下,臣有奏。”潞公侯君集道也出列。
“陛下如今突厥已定,然吐谷浑之患还在,臣觉得是否可对吐谷浑用兵。”
“陛下,臣请带兵,为陛下平定吐谷浑。”宿国公程咬金也急切的插嘴,此时就他还未封公。
“陛下,臣也有奏。”这时魏徵也站出来。
看到魏徵李世民也心虚一下,毕竟他两天没上朝,本来就是他的错,说道:
“魏侍郎请讲。”
“陛下,臣以为,虽突厥已平,然余部未灭,此时和吐谷浑开战,有伤国体。望陛下三思。”
“魏侍郎之言,朕深感赞同,如今突厥刚灭,将士们当休养,程将军不急,待将士们休养几年,到时朕自会让程将军带兵为朕继续出征。”
“那,臣可等着陛下的召令”宿国公程咬金高兴的说道
.......
商议完一些事情,李世民正打算退朝
“陛下,臣还有事奏。”
“魏侍郎,请讲。”
“臣,听闻陛下两日不临朝堂,群臣惶惑,百姓疑惧.昔陛下尝言“每日坐朝,欲出一言,必思此言于百姓有利否”,今忽废朝政,岂非违背初心耶?”魏徵忽然发难。
李世民脸色一黑:
“朕这两日身感不适,早上更是无力喘息,此两日让诸公担忧了,以后自不会如此...。”
“陛下当保重圣体,然也应知会群臣,如若不此,群臣更感惶惑,朝廷政务更是繁重,如若就此延误重大议事,当未置百姓也。”
“魏侍郎言重了,老夫和长孙大人这几日一直在帮着陛下处理政务,所以陛下并未耽误朝廷政务。”房玄龄帮忙辩解。
“房相,老夫并未说陛下不是,只是提醒陛下此间之事的因果,陛下圣体有样,房大人做为当朝宰相,为何不通知群臣,也好让群臣安心,然房相却置于群臣而不顾,如此岂不有失相体?”魏徵反驳。
“魏侍郎,此言差矣,陛下也是担心朝堂诸公为此而虑,所以才让我等暂时未知会诸公,以免侵扰诸公做事,可见陛下对诸公之心。”长孙无忌见房玄龄受难也只得出口。
“长孙开府,据老夫所知,长孙开府家眷适才抱怨长孙大人几日未归家,难道处理政务,长孙开府家都不曾愿回?,不知此事也是陛下所虑?还是长孙开府背着家眷在外做了什么,才因此不敢归家?.....”魏徵唇舌尔战。
“魏侍郎,此言可有失察,本相何曾做过对不起家眷之事,请魏侍郎不要听信谗言,不然本开府非参魏侍郎一本....”长孙无忌心虚的反驳。
“魏侍郎啊,此事并非陛下之过,何如此...”诸臣开始相继加入战斗。
李靖,李勣,等人默默看着并不插话,他们都是武将和魏徵这种文臣争辩只会瞬间落败,只得在旁边商量着陛下到底瞒着他们在商议什么事情,房玄龄,长孙无忌更是家都不回。
他们可不信陛下圣体有恙这种说法,打算等会儿相约下朝一起请见陛下问问。
朝堂为了此事争吵起来,李世民坐在上方看着不说话,他知道这时候插嘴就是找骂,为此得等到都累了在及时定性,这也是他想要的。
此时房玄龄和长孙无忌俩人吸引了魏徵的火力,不然李世民也不好反驳,毕竟魏徵引经据典口才适才了得,他也是深受其苦...随即想到了李宇那小子也是口齿伶俐,不知道李宇对上魏徵情况该如何,想到那个画面,嘴角不自觉的露出微笑,心情大好,忘了自己在朝堂,居然适才笑出了声...“哈”
李靖,李勣,等人看到陛下发笑也不由心感大惑...。
朝廷诸臣听到李世民的笑声也不由的停下争辩,瞬间安静下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