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三国:我不是汉灵帝

第97章 代汉者当涂高

  说起来最近发生的大事,无非是太平道渠帅李乐被斩杀,连带着牵连出一大批弘农官员。

  弄得弘农郡风声鹤唳。

  杨彪辞官下野,弘农杨氏在朝堂上的势力消散。

  太平道也开始清理如李乐一般的渠帅,像这种山贼出身,行为不端的,都发教令,予以革除。

  此举,当然引起了太平道众渠帅的不满。

  ……

  这一日,一位道人和引荐之人来到光禄勋曹嵩的门前,引荐之人递上拜贴。

  侍从将拜贴交给曹嵩。

  曹嵩一看,前来拜见之人名叫襄楷,引荐之人为南阳人许攸。

  襄楷是一位有名的道人,相传太平道的指导典籍《太平青领书》为他所创。

  张角以《太平青领书》创建太平道,襄楷肯定不好拜于张角门下,于是就成了不属于太平道,但能影响太平道之人。

  南阳人许攸,是曹嵩长子曹操的同窗,和曹操关系亲密,也和曹嵩时常见面。

  见许攸不是外人,襄楷德高望重,曹嵩赶紧接待。

  侍从引二人进入厅堂。

  曹嵩坐在主位等待。

  襄楷一副道人打扮,鹤发童颜,手里捧着拂尘。

  许攸文士打扮,身材佝偻,贼眉鼠眼,不过看习惯了,也就不感觉十分异样了。

  曹嵩起身相迎,让侍从奉茶。

  “不知襄先生到访,有何指教?”

  襄楷捋了捋胡子,语气深沉道:“今岁五月,荧惑入太微,犯帝座,出端门,不轨常道。太白入房,震动中耀。”

  曹嵩一头雾水:“先生有话直说。”

  襄楷道:“吾闻圣人治国,百姓康乐,天生祥瑞,如今天灾四起,战乱凭仍,百姓困苦,民不聊生。

  “此为上天示警,君王无道,不以善言治国,不守天地之常,这天下,恐怕要易主了。”

  言语见,曹嵩听出襄楷的意思,大概是天灾连连,汉室气数已尽,当有一新国肇建。

  此等谋反之语,听得曹嵩头皮发麻。

  回想襄楷经历。

  桓帝时,襄楷携《太平青领书》面见皇帝,称这是仙人所做,希望皇帝以此书治国。

  桓帝婉拒。

  襄楷则咒骂桓帝不修正道,以至于遭上天惩罚,子嗣多不养。

  御史台闻言,请斩襄楷。

  桓帝没当回事,命廷尉署论罪,将襄楷判刑,等大赦时释放了。

  曹嵩听襄楷的话,看来桓帝的大度并没有换来襄楷的感恩。

  曹嵩面露不悦:“襄先生,你到我这里来,所求何时?要不我送你十金,算是我对道门的支持。”

  听见曹嵩要打发自己,襄楷笑着摇了摇头。

  “十金不少了,但对于我所谋之事来说,简直是沧海一粟。”

  曹嵩没好气道:“你所谋何事?”

  襄楷高声道:“曹公可听说过,六七四十二,代汉者当涂高!”

  曹嵩顿时脸色铁青。

  许攸笑道:“世伯位列九卿,竟然被一谶语吓成这样,看来这谶语世伯听过。”

  曹嵩心忖,我当然听说过,相传这谶语在武帝时就在流传,意思大概是汉传二十九帝后,有人代汉而立。

  只是关于“涂高”的解释,众说纷纭。

  有人说时地名,还有人说是人名,据说武帝派人查访,也没有发现和涂高有关的线索。

  襄楷道:“汉传二十七帝,又闻今上身体不佳,子嗣羸弱,恐怕谶语要应验了。”

  曹嵩沉声道:“左右退下。”

  许攸笑了笑,一起告退。

  厅堂中只剩下曹嵩、襄楷二人。

  “襄先生,这谶语我听说过,只是不知道‘涂高’何意?”

  襄楷笑道:“城中有高阙,朝廷发布政令,以浆糊涂之,然后张贴,‘涂高’便是指高阙。”

  “原来如此。”曹嵩颔首。

  襄楷笑眯眯道:“高阙也是高处的意思,以此可推演出‘嵩’,‘高’。”

  “咳咳咳!”

  曹嵩连连咳嗽,曹嵩,字巨高,曹嵩感觉襄楷就是在点自己。

  襄楷正色道:“曹公若愿意引领太平道,以太平道百万信徒,未必不能让曹公做高皇帝。”

  “行了。”

  曹嵩打断襄楷,表情严肃道:“我曹家身为汉臣,世食汉禄,怎会有背弃汉室之举。”

  见曹嵩表情愤怒,襄楷依旧笑眯眯。

  “曹公不要急,有时候大势来了,挡也挡不住,上天顾命曹家,你还能阻止吗?”

  “这……”

  曹嵩陷入沉默。

  襄楷捋了捋胡须。

  之所以有这般试探,是因为襄楷从自家弟子那里得知一事。

  琅琊卞氏有一女,曾找自家弟子算命。

  自家弟子为了赚钱,说卞氏女有富贵之相,当嫁入帝王之家。

  曹嵩得知,于是打算把这女子献给皇家。

  后面曹嵩还是动了心思,制造机会让曹操把这女子收了。

  因此襄楷断定,曹嵩有帝王之志。

  其实有帝王之志的不在少数。

  汉室宗亲里,襄楷就知道不少人有帝王志向。

  包括何进也曾求神问卜,问他有没有帝王之姿。

  虽然汉家传承四百年,中间不还是出了一个王莽吗。

  王莽下场是惨,但仍然有不少人愿走这独木桥。

  曹嵩想了想,问道:“襄先生,我只是一个光禄勋,无才无德,不敢想那种大事,你还是不要说了。”

  襄楷笑了笑道:“先不说那么远的事情,三公之位,光禄勋岂有意乎?”

  “你能帮我坐上三公之位?”曹嵩凝眉。

  “此事易如反掌。”

  襄楷淡淡道:“只需一千万钱,我帮你办成。”

  “呵呵呵!”

  曹嵩并不十分相信,但一千万钱实际上不值一提,曹嵩没有纠结。

  “襄先生说个地址,一千万钱我稍后送上。”

  襄楷颔首道:“请曹公静候佳音。”

  ……

  豫州,汝南,鲖阳县。

  太尉行辕。

  这一日,自南面葛陂来了大批百姓,手里拿着农具,貌似前来寻衅滋事。

  行辕兵马立即调动,保护行辕。

  太尉黄琬自从修渠以来也算用心,五年工期两年完成一般,新渠修到了鲖阳。

  今年鲖阳的旱情得到缓解,百姓欢欣鼓舞。

  听闻百姓来闹事,黄琬不知何意,命幕僚前去询问。

  幕僚来见百姓,请老者说话。

  “你们为何来太尉行辕聚集?”

  老者道:“你们朝廷修渠,号称要恢复陂水,为何把渠修到了鲖阳?”

  葛陂位于老陂水水道之上。

  朝廷修渠,和当地人商量,当地人认为修渠占用耕地,都不同意,渠道于是改到鲖阳。

  幕僚知道这事,嗤笑道:“是你们不让修渠,还能怪太尉吗?”

  “谁不让你们修渠了?”

  “你们可有凭证。”

  百姓叫嚷起来。

  幕僚大怒:“红口白牙,你们还能不认?”

  老者抬手,百姓这才停止谩骂。

  “这位先生,当时你和谁谈的,我不知道,你也没有文字凭证,对不对?”

  “对?”

  “不如这样,我们也不为难太尉,让太尉把渠修到葛陂,我们什么也不说了。”

  “嘿!”

  幕僚眉毛倒竖:“你这老者说话忒不中听,渠水改道,工程耗费怎么算?工期怎么算?你们葛陂百姓好算计!”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