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李氏别院后。
李祺已经彻底调整好了心态,人不能为做不到的事情,而有心理负担,那只会陷入无端的内耗之中。
他做不到,就培养儿子,儿子改变不了,就培养孙子,李氏子子孙孙无穷匮也,总有一日会出现一个张居正那样的人物,摄政掌权,统御天下!
今日他小试牛刀,短短几句话,就直接拉下来一位尚书。
回顾之日之事,没有那么多的阴谋算计,实际上非常简单,杨靖在循规蹈矩的断案,在循着律法做事。
而李祺做事直达本质,法律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
在君主专制、皇帝独尊的洪武朝,法律就是朱元璋的意志,杨叶王五案不是一件案子,关键不在于谁对谁错,而是一项政治问题,杨靖用查案的思维去做,他就必死无疑。
因为在这件事中,杨家和茹娘有没有婚约重要吗?
不重要!
重要的是天下怎么看待朝廷,看待皇帝。
李祺抓住了这一点,于是杀死了杨靖!
他不再想这些事,先检查了李芳和李茂的课业,虽然他们不在系统的嫡系子弟中,但在现实中,他们就是李祺的嫡长子和嫡次子,所以他对这二人的教育还是非常上心的,至少以后不能拖他亲生儿子的后腿。
李祺是典型的严父形象,他一出现,李芳和李茂顿时噤若寒蝉,自然不敢不认真学习。
检查完李芳和李茂的课业后,李祺回到了书房,盘点接下来的局面。
虽然今天面圣时发生的事情很巧合,但杀杨靖本来就是李祺进宫的目的之一。
现在这个目标完成的比想象中还要顺利,接下来可以去见一面杨靖,查查当初公府覆灭的幕后黑手还有谁。
当然,最重要的事情还是接下来和朱元璋的问答,这才是真正的大事。
无论是出于天下为己任的家国情怀,还是为了拿到更多的成就值,李祺都要不断的做事,做大事,尽可能的影响天下的走势。
他希望能够利用朱元璋晚年时,愈发焦虑大明江山传承的心理,在大明朝掀起一场“有大明特色的新儒学变革”思想文化运动。
这场思想变革的开端就是消除蒙元风俗弊病,而真正的目的则是清除异己!
所以杨靖一定会死在王五杨叶争妻案中。
这是李祺铸造出的针对旧文人的神剑,杨靖只是第一个死在这把剑上的人而已。
李祺提笔在雪白的宣纸上写下几个大字——
“蒙元旧俗”、“士林”。
在士林之后他重新划了一条线,写下“宗族”二字,用如血般的颜料重重打上×。
皇权不下乡,或者说中央权力不下乡,这是封建时代的弊病,宗族则是拦路虎,无论五十年,一百年,总要清算。
李祺盯着这几个词,又写下了八个字——“文官政府”、“家族转型”,而后标识为重点。
“朱元璋才智过人,他肯定能意识到我今天说的蒙元习俗的重要性,处理完杨靖,可能就会召我进宫,既然杨靖将死,那话术就要变上一变,再增添几分成功的把握。”
李祺仔仔细细回忆着今日在奉天殿中之事,确定自己的表现没有丝毫问题,终于舒了一口气。
朱元璋疑心极重又喜怒无常,和他对话一定要谨言慎行、字字斟酌才行。
……
李氏别院这里安静如常,刑部尚书府却糟了大难。
杨靖前脚回到府邸,后脚锦衣卫缇骑就踏破了门槛,伴随着圣旨宣下,满院妇人啼哭,他直接瘫软在了地上。
没做什么挣扎。
没喊什么冤枉。
当今这位陛下,杀人相当果断,一大批开国功臣都说杀就杀,何况自己呢?
他知道一定是李祺在宫中说了什么。
他有些懊悔当初的选择。
但他更恨自己斩草不除根,一时犹豫,以至于有今日大祸。
他闭上了眼睛,任由锦衣卫将枷锁扣在他的身上,府中下人以及家眷如水织流般被带离。
夕阳的余晖照在他的脸上,耳中是女人、稚童哭泣嘈杂的声音。
弥天大祸,一朝至。
杨靖突然想起了当日韩国公府七十余口也是如此。
他又想到,当初那些和自己共谋之人。
黑暗中有野兽显出了锋锐的獠牙,而猎物还懵然不觉。
呵……
嬴者显耀,败者亡!
至于王五、茹娘、杨叶这等小民,在什么都不知道的情况下,他们的人生命运就已经被决定,王五茹娘自然高呼天子圣明,杨叶则依旧在卫所种地,没有妻子儿女,一生就如此罢了。
……
翌日。
李祺与临安公主再次奉旨进宫。
马车路过杨府时掀开车窗帘一看,朱红大门上已经贴上了封条,沉寂暗哑,透出森然的味道。
夫妻二人亦步亦趋跟随宫人入殿,恭恭敬敬的行礼,而后端正坐在奉天殿中。
没多久皇帝太子都走近殿中,李祺能感受到朱元璋和朱标审视的目光落在自己身上。
这父子二人皆是人中龙凤,在昨天李祺离开皇宫后,父子二人聊到了很晚,最终得出了同样的结论——整顿天下文人的时机已到。
而李祺能不能真的接过这份重担,就看今日考验的结果。
“李祺,咱今日召你进宫,有件大事要吩咐你去做,你可能猜到是何事?”
李祺心念电转,脑海中迅速闪过他写下的“待君以诚”四个字,这一定是考验,看看李祺是虚情假意,还是真情实意。
“回父皇,儿臣妄自揣度君上,实在有罪。”
李祺回到京城后,没有恢复从一品的驸马都尉爵位,但身上有从九品的散官,一个芝麻官中的芝麻官,也算是可以自称臣。
朱元璋道:“你尽管说便是,临安在这里看着,咱难道还会治你的罪不成?”
朱元璋话中的意思很明显,之前你李氏涉嫌谋逆,朕都能因为临安公主而放过你,更何况现在?
李祺这才恭敬道:“儿臣猜测是涉及蒙元旧俗之事。”
朱元璋有些兴奋的感慨道:“没错!
大明建极二十四载,咱那么努力的教化百姓,但他们就是冥顽不灵,依旧有凶顽作恶,让良善的百姓不能安心生活。
尤其是那些读书人,咱大力宣扬朱子之学,倡导贤能之士,但他们还是前赴后继的贪污腐败。
咱挥起屠刀,却始终杀不干净,咱不明白,为什么大明的臣子就如此的顽劣不堪,不能造就。
直到你昨日一语点醒梦中人,咱突然恍然大悟,原来都是蒙元对华夏的污染太重了!
李祺,你有大功啊!”
朕这么多年的杀戮没错!
虽然朱元璋没这么说,但李祺知道这就是朱元璋心中最想说出来的话。
由于生在元朝那种对官吏纵容到奇葩的朝代,所以朱元璋对官员抱有本能的恶意。
再加上没有居中调和的宰相制度,大明是历史上唯一一个皇帝下场和臣子肉搏的朝代,是君臣关系最紧张的朝代。
君臣双方之间没有互信,而始终将对方视作敌人。
朱元璋有开国的威望以及站在历史人类顶端的权术手段,自然把士人当成猪狗一样的杀。
但即便是他这么凌厉的手段,也改变不了士子的底色,杀了一批,上来一批依旧如此,甚至让士子愈发抱团对抗大明皇权!
无论朱元璋杀那些士人有多么正当的理由,但政治走到内耗这一步,国家的发展停滞不前,就已经证明朱元璋的方法错了。
但朱元璋是圣明无过的,他自然不会认为自己有错。
这时李祺出现了,还给了他一个绝佳的理由。
不是陛下有错,而是现在的这些文人,都是从蒙元时代走来的旧文人,他们虽然学了朱子之学,但却被蒙元的胡俗所浸染,是“不干净”的人,需要涤荡灵魂才行。
杨靖这个奸人便是如此!
李祺给出的这个答案实在是太符合朱元璋的想法了。
所以他迫不及待的将李祺召进宫中。
这个“天赋卓绝、未来或许有用的女婿”已经变成了“可担当大任、且对皇权毫无威胁的女婿”!
从这一刻起,李祺就不是一颗可以随意丢弃的棋子,而是大明王朝千秋万世的重要拼图之一。
至于大明的现状是不是真的因为蒙元污染所致……
正如王五杨叶争妻案一般,是不重要的真相。
对朱元璋而言,这是统治合法性的构建。
对李祺而言,这是争夺儒教话语权的战争!
学术之争,顺昌逆亡,本就如此!
说是陛前问答,但实际上更像是李祺在奉天殿中为朱元璋和朱标二人作学术报告。
李祺一上来就提出了一个朱元璋和朱标最感兴趣的问题,那就是“为什么大明有圣天子在朝,却不能开创文景之治、贞观之治的治世呢?”
李祺侃侃而谈道:“儿臣在学习圣人经典时,也潜心重温了父皇的教诲,发现大明的问题便在于有明君而没有贤臣。
父皇承天受命以来,希望能够和道德高尚、能力出众的贤才一起将这天下治理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但文官们学习了圣人经典却仍然贪腐不休。
再看大明的将军,一个个嚣张跋扈,无视朝廷的法度,甚至迫害底层的士兵,父皇百般教诲,不忍心抛弃这些人,他们却依旧我行我素,严刑酷法也改变不了他们。
甚至就连有些普通的百姓,也不理解父皇的苦心,而听信那些谣传的言论。”
综上所述,大明的问题就是:一、洪武朝的文人官吏不行;二、洪武朝的军官不行;三、洪武朝的舆论掌握在士人手中,而百姓被蒙骗!
而这三个原因的根本在于,蒙古人统治一百年,污染太严重,现在的人身上有胡人的风气,想要解决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的教养和纠正,才能让圣朝焕然一新,开创盛世。
这些话简直说到了朱元璋的心坎中,李祺在宫中待了整整一日,直到傍晚时才出宫。
踏出巍峨的宫门时,李祺突然想到,穿越这么长时间,其他穿越者可能已经三番四次的震惊朱元璋,挽救朱标了。
而自己才算是刚刚出头。
“不过……”
李祺望向自己手中的圣旨。
“着李祺为风俗察查大使,通查三司卷宗、出入翰林、国子监、通政司,清查朝中诸官吏中蒙元胡俗蔓延附骨之事,所到之处,如朕亲临。”
风俗察查大使,一个临时的官职,大明特色,位卑权重,他能够自由出入三法司,即刑部、大理寺、都察院、翰林院、国子监、通政司,手下还配备有锦衣卫、御史等人手。
“李氏从今日起,算是彻底摆脱沉沦的结局了,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完成我在皇帝面前立下的军令状。”
朱元璋想要的是,皇权进一步稳固。
李祺想要的是,从这场清查运动中,攫取出声望和士林的地位。
李祺在确定自己不能踏足仕途巅峰后,就为自己选择了学术道路,他要成为孔孟程朱那样的人。
这条道路最难的是开头,因为现在的士林已经自成体系,绝不会接纳他。
所以他才主动找上了皇帝,只有借助朱元璋强势至极的皇权力量,他才能把现在的士林拆个七零八落。
而后他才能自成一派,自为一统!
对于大多数穿越者来说,士林都是一个非常反动的词汇,绝大多数人都对之嗤之以鼻,认为不过是些只会夸夸其谈的废物而已。
但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历代皇帝、权臣就不会那么重视士林清议。
这就不得不提一个很违反常识的事情——
在大多数人的思维中,明清时期的官员都是科举出身,举人想要当官都很难。
但实际上呢?
进士出身的官员才是绝对少数。
整个大明276年,三榜进士加起来只有两万四千人,洪武一朝的进士,只有867人,而大明有多少文职官员呢?
一个比较折中的数字是两万四千人,这里面全部都是有品级的官,而不是吏。
这还仅仅是文官,不算数量更庞大的武官。
八百个进士之外的两万三千名官员从何而来?
只有一个答案,都是士林中的读书人!
这不是简简单单数字的悬殊对比,它代表的是力量的强弱!
一个人的骂声不算什么,但一千人、一万人、十万人呢?
这些人全部痛恨你,你会有什么下场呢?
你得势的时候无所谓,你失势了呢?你死了呢?你的家族、你的后裔,又会遭遇什么呢?
一朝天子一朝臣,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每一个家族的领头人死去的那一刻,整个家族的阶级就会不受控制的跌落。
张居正活着的时候的张氏,和张居正死后的张氏,简直一个天一个地。
康熙时期的曹家怎么作死都没事,而雍正一上来就抄家,这种事太多太多。
这就可以解释,在古代时——
为什么国子监的监生会有议政的风气?
为什么所有官员都那么在乎士林的评价?
为什么考上进士号称登龙门?
为什么那些朝廷大员会对新登科的进士那么客气和看重?
为什么很多时候,官员们都不把事情做绝。
因为士林中那些将来可能当官、现在已经当官、曾经做过官的人,是整个大明帝国的骨架。
他们一遇风云就会化龙!
皇权的宠信是一时的,而士林的威望权力却是永恒的!
士林这个由科举制度催生出的庞然大物,让皇帝也为之惊惧。
朱元璋之前选择了镇压,但最终的结果是,不但没有镇压成功,还激起了读书人的逆反心理,到洪武二十四年,大明朝忠君的读书人已经很少了,反而多的是视君如寇仇的人。
朱元璋自然是知道此事的,但他已经没有回头路了,只能让下一代皇帝去“建文”。
而现在横空出世的李祺,让他看到了新的希望,李祺是一个对皇权没有威胁的人,却拥有着能够搅乱整个士林的力量。
那个本来铁板一块的士林,皇权先重重锤下,而后李祺深入内部破坏,最后一个对皇权的威胁将就此消亡!
多么美妙的新世界,大明将千秋万代,万世昌盛。
李祺摩挲着手中的圣旨,朱元璋利用他,他也在利用朱元璋。
毕竟没有皇帝的支撑,他怎么敢对士林中的大佬宣战呢?
没有皇帝的支持,他又没有高位显爵,那些想要改换门庭的士子,又怎么可能投靠他呢?
————
自蒙古南侵中原,落后的游牧习俗汹涌而来,为了捍卫传统价值观,南宋末期极度保守的程朱理学兴起,在明朝初期占据了意识形态的统治地位,导致学术气氛沉闷、思想界如同一潭死水,称得上“万马齐喑”。
直至洪武二十四年,李祺如璀璨骄阳,横空出世。——《思想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