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弃车保帅
“请圣上责罚!”
陈廉清没有辩解,直接跪下来,承认了自己挪用国库存银的罪责,但却矢口否认自己犒赏边军之事。
“是臣挪用了国库三十万两银子,用于挥霍。”
对于这,三贤王等人,自然不会满意。
继续攻讦,想要咬着犒赏边军的事情不放,甚至有人直接参揍太子谋反,想要将他一举扳倒。
可就在这个时候,于诚言突然开口了。
“请圣上依国法,将陈廉清剥皮充草,以儆效尤!”
他建议处死陈廉清。
可却没有追问库银的去向,哪怕陈廉清根本不可能挥霍得了三十万两白银,御史台那边,也从没收到过他大肆挥霍钱财的消息。
更没有追问太子犒赏边关的事情。
因为这不是一个臣子该问的东西:太子犒赏军队,可大可小,往大了说是造反,可往小了说,也就是提前收拢人心罢了。
是否处置,决定权在皇帝那里,跟群臣无关。
于诚言耿直,但不是傻。
懂得分寸。
“不至于,朕登基时曾说过,非祸害百姓之罪,不以死刑加大夫之身。陈廉清虽然肆意妄为,但有和珅巧妙赈灾,并非形成祸乱!”乾元帝盖棺定论道:“拟旨,剥夺户部尚书陈廉清一切职务,家产充公,全家流放岭南!”
这个处罚,不算轻。
岭南属于蛮夷之地,去了之后,几乎没有可能再回来。
但也没有多重。
只因为,他仅仅是贪腐,没有造成严重后果——倘若李安放弃让和珅出头的机会,放任关中百姓饿死,陈廉清绝对难逃一死。
可他终究做不出用无辜百姓的命去争夺皇位的事。
“另外,三皇子李玄英检举有功,加五冠珠,赐黑龙袍!”乾元帝又说。
这番话,让整个朝堂,都为之一静。
实在是蕴含的信息量,太大了:大臻的王爵,是以“冠珠”定高低,王冠类似秦始皇的帝冠,前面以金丝挂玉珠。
一到三排,为异姓王,朝中只有寥寥几位。
四到六排,为宗室亲王,目前并没有。
而皇子,一出生便是“一等亲王”,挂七排玉珠。太子则挂八排玉珠。乾元帝自己是九排,每排五颗,寓意“九五至尊”。
可现在,三贤王竟然“加五冠珠”,直接多了一排。
那岂不是跟太子并列?
还赐黑龙袍。
那玩意儿放眼整个大臻,三十多年来,也只有太上皇、乾元帝、太子李玄承,三人有资格穿。
其中太上皇是白须苍龙,乾元帝是五爪紫金龙。
太子是幼龙。
意思简直不要太明显!
那毫无疑问的表明,三贤王已经成为了准太子,只要能够把太子给扳倒,他就可以上位——不是原先那种理论上的继承权,而是已经确定了的,候选继承人。
极端一点,倘若乾元帝跟太子同时暴毙,他甚至可以在没有遗诏的情况下,直接顺应法理登基!
因为大臻法律,规定了“皇子品级即继承顺位”。
“这……”
惊喜来得太突然,三皇子一时之间,都难以置信。
直到赵高上来给他加冠珠、换袍子,他才真正回过神来,明白自己在不是太子的情况下,拥有了太子的一切待遇!
“多谢父皇!”
……
“很遗憾,你那父皇还是偏爱太子,没能一举将他扳倒不说,反而为了给太子减少压力,他还把三皇子给抬了上去。”醉仙楼里,袁天罡跟李安道:“这样一来,原本十六个皇子对太子一人虎视眈眈的局面,就变成了十五个皇子觊觎太子、三贤王两人,压力直接减少了大半!”
三贤王的上位,在很多人看来,是乾元帝打算易储了。
提前把他拉上来,酝酿造势。
但袁天罡不那样看!
在他看来,乾元帝现如今根本就没有下决心易储,之所以会抬三贤王上来,只不过是给太子拉个挡箭牌而已。
因为他上位后,其他皇子就不会再盯着太子搞。
否则扳倒了太子,就是为三皇子做嫁衣,反而不符合一众皇子的利益——精明又有贤名的老三,可比一向蠢笨昏招频出的老二,要难对付多了!
“当然,也可能是乾元帝已经有了易储的心思,但还没有决定立谁。”袁天罡又道:“现如今正值壮年的他,根本就不着急皇储的问题!”
这里像极了华夏古代,但又不是华夏古代,因为存在超凡体系。
于诚言那么大年纪了,都能背着上百斤的棺材上朝。
乾元帝是马上皇帝,武者出身,只要不出现什么意外,长命百岁根本不是问题,那些不修武道的皇子,能不能熬过他都两说。
皇储,真的没有那么急!
“但不管怎么说,经此一事,太子已经势力大减!”李安道:“掌印太监张震没了,做户部尚书的舅舅也没了,除了老丈人武国公的旧部外,便只剩下一个他以为是自己人的岳鹏举了!”
他能明显感觉到,自己的气运有所增长。
这表明,即使身份地位没什么变化,太子的衰落,也会导致气运下降,以至于其他皇子的气运上升。
“如果再除掉武国公旧部,太子,会成为殿下的傀儡。”袁天罡说。
但李安闻言,却摇了摇头。
“目标太大了,也无法确定,心里向着太子的勋贵到底都有谁,不宜再出手——让老三跟太子斗去,咱们的首要目标,是尽可能的让自己人上位!”
扳倒太子,得一步步的来,不能操之过急。
相比之下,还是让自己人上位,更重要。
“联系赵高,让他行动吧!”
……
晚间,勤于政务的乾元帝,又一次忙碌到深夜。
赵高在旁边伺候,端来一碗麦皮说:“陛下,这是御厨刚做好的茶点,您趁热吃了,补补身子吧!”
闻言,刚好有些饿的乾元帝,端起麦皮就吃了起来。
上等品质,燕麦所制。
味道相当不错。
喝了一碗还不够,乾元帝又传膳,让御厨再做了一碗。并且命人将一罐未冲泡的燕麦摆进御书房,以便自己闲暇之余亲自泡着喝。
也就是这时,他睹物及人,开口问:“和珅,还在牢里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