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章 长安无名子,关东旱灾至
而赵光远见状,知道自己再待在这里就不礼貌了,旋即直接起身道:
“既如此,那赵某就先行告辞。”
说完,赵光远便直接离去。
而李振和张策二人见状,也是连忙跟着赵光远离去。
林青看着离去的三人,眯着眼睛对着门口守着的两个盐贩使了个眼色。
盐贩瞬间会意,然后立马跟了上去。
既然不是同路人...知道了自己盐贩的身份,为了不让自己身份暴露,林青也只能...让他们永远的闭嘴了。
原本林青找赵光远,乃是因为此人确实有大才,甚至此人在林青看来,其才华,比起刘覃来说更佳。
但这李光远官心太重,自己推心置腹,却依旧不能使其动心,那就没必要让他活着了。
毕竟,在历史上,此人乃是李克用的谋士,为李克用平定河东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但既不能为自己所用,那就更不能让他去投奔李克用,否则必是一个劲敌,只能将其扼杀于摇篮之中。
然而就在下午时分,礼部南院却突然发生了一件大事,张贴出来的科举榜单,被一群愤愤不平的寒门学子直接纵火焚毁。
礼部反应过来时,那群放火的学子已经逃之夭夭。
而在当日夜晚。
长安城各处,有一些鬼祟之人,在坊间墙上,礼部院墙,皇城外的坊市,寺庙处,开始张贴一些纸张。
甚至在朱雀大街上都撒了一些纸张在上面。
翌日,当长安城的百姓看到纸张上面的内容后,今年的科举,顿时成为了长安城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
只见那纸张上面赫然写着一首诗。
《嘲主司崔沆诗》。
“主司何事厌吾辈,总是公卿子弟贤。
颜闵文章无价卖,崔卢门第有遗传。
龙墀立仗三缄口,金榜题名一任天。
若使当时身不遇,老来何处说穷通?”
下署名为无名子。
这首诗,不仅抨击了主考官崔沆打压寒门,还揭露了科举被世家垄断,更是暗指皇帝纵容科举舞弊,上榜全看出身,并且还诅咒崔沆晚年必遭报应。
如此直白的抨击主考官和皇帝的诗句,在长安城内,宛如丢下了一颗重磅炸弹,同时将科举舞弊揭露。
一时之间,满城风雨,都在讨论崔沆。
而这一首诗,更是说到了许多落榜寒门学子的心上。
一时之间,长安城内,许多无名子开始涌现。
长安城内抨击此次科举不公的诗句漫天飞。
甚至于就连与李商隐并称温李的温庭筠的儿子温宪,也作了一首《下第书怀》
“未识公卿面,先闻子弟名。
御沟杨柳弱,天厩骕骦轻。
价重一箧赋,名高五字城。
如何裁锦绣,翻得厕瑶琼?
鸾凤能铩翮,鹓雏厌刳烹。
只应焚笔砚,归去哭途穷。”
此诗一出,主考官崔沆包庇世家子弟的名头,得以坐实。
一时之间,满城风雨。
而此时,崔沆听到长安城内对自己的‘非议’,气的暴跳如雷,立马命金吾卫铲除张贴在长安城中的题诗,并且逮捕那些‘无名子’。
一些倒霉的学子被抓了起来,但舆论却不断的发酵,根本就捂不住。
甚至于,不少寒门学子聚集于礼部官衙门口,冲击礼部官衙,想要找崔沆泄愤。
但最终,这些寒门学子还是被金吾卫给镇压了。
而这一切的罪魁祸首林青,却是站在牙娘宅的厢房内,看着这巍峨雄伟的长安城,脸上露出一抹笑容。
自己写的这首诗,在寒门学子之中引发了许多的共鸣,使得许多寒门学子愤怒不已,更是对科举失去了信心。
而趁此机会,林青让刘覃,王璘,郑綮三人在寒门学子之中游说。
甚至不惜以重金引诱,短短两日时间,林青此番已经笼络了二十余名寒门学子,而其中,便包括了那位温宪。
“青哥,事情已经处理的差不多了,咱们什么时候离开长安?”
伍癞子问道。
林青闻言,道:
“让大家准备准备,明日便起身回昭义。”
“好。”
有了这二十多名寒门学子,青石村从财力,到武备,再到人才,都已有了基础储备。
林青也算松了一口气。
一切都在他预定的计划之中进行。
半月之后。
林青带着一众寒门学子们,回到了青石村,并且给这些寒门学子以优待。
光是他们的月俸,林青便开出了每人每月三十贯,并且每月发放一石粮食。
三十贯,这个价格即便是朝廷五品官员也未必有这个待遇,可以说是极为优厚了。
这些寒门学子听到这个俸禄之后,一个个都是双眼放光,甚至一些积极的,已经主动要求林青多加点担子给他,否则这钱拿着不安心。
于是乎,林青逐步开始对青石村进行整改,先是在青石村内建立一座私塾,让这些学子教授村中孩子以及盐帮骨干们识字,这是重中之重。
而后便是帮内账目,移交给了刘覃和温宪二人。
随后便是让他们伪造朝廷公文,例如开伪造的盐引,和周围官府进行交涉,策划走私路线,避开关卡等。
大致便是将这些读书人分成了四份,一份是私塾,教育帮派核心成员,一份是帮派管理,负责账目和帮派内的一些琐事,一份是盐帮走私策划,主要制定安全的走私路线,一份是公文类,伪造公文,联络贿赂官员等。
只不过如今规模还小,林青并未对每个人的职责做出准确划分,反正这些读书人就是哪里需要哪里搬。
......
时间一晃,便来到了乾符元年五月。
而今年的五月,和去年没有任何区别,上天似乎不曾放过这片土地上的人,依旧天降大旱,烈日悬空。
京畿,河北道,河南道东部周围,历经大旱,原本即将收割的粟米,如今再次缺水大旱,导致良田绝收。
而藩镇却未曾对这些百姓有半分怜悯,依旧向百姓征收青苗,昭义除外。
导致许多百姓在吃不饱饭的情况下,掏空了家中钱财,开始流亡。
以至于,京畿地区饿殍塞路。
而这一情况,被心系天下百姓的户部侍郎卢携卢大人得知,卢携不忍见这人间惨剧,便向朝廷上禀奏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