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关于曹操重生成皇叔的那些事

第16章 可是梁国桥公?

  皇甫规靠在卧榻上,锦被掩至下颌,喉间时不时发出破风箱般的声响。

  刘方独自坐在案前,握着茶盏的手紧了紧,目光掠过床榻上气息微弱的老者。

  他盯着炭盆中渐暗的火光,终于开口:

  “若威明公去后,皇甫氏该如何?”

  卧榻上传来一声悠长的叹息,皇甫规的眼皮动了动,浑浊的眼珠转了半圈:

  “某这把老骨头,撑不了几日了,待某去后……”

  刘方忽然放下茶盏,茶液在盏中晃出涟漪:

  “威明公若去,端明公年事已高,皇甫氏树大招风。”

  “义真虽有将才,却太过刚直……朝堂如棋局,不懂变通者,终成弃子。”

  他起身走到床前,凝视着老人浑浊的双眸:

  “某恳请威明公留一道遗命,除非中原生死危亡,否则皇甫氏子弟永不入关。”

  皇甫规瞳孔微缩,喉间突然发出一阵剧烈的咳嗽,指节捏进雕花床沿:

  “公是要……”

  刘方身子前倾,沉声道:

  “唯有远离漩涡中心,死守边关,方能保皇甫氏百年不坠,亦保大汉安危。”

  他抬手指向窗外,夜色中似有隐约的驼铃声般。

  “当年威明公治羌,屯田诱降,靠的是'等'字诀,如今某要皇甫氏等的,是天下大变之时……”

  “到那时,皇甫氏的忠勇,便是天下人的标杆。”

  皇甫规一怔,而后唯有释然的笑声:

  “也罢!当年班定远功成之前誓不入关,今日吾皇甫氏亦能效仿。”

  笑声未落,刘方突然压低声音:

  “然明公,可用否?”

  皇甫规的笑声戛然而止,许久才吐出一个字:

  “可。”

  刘方的声音更轻了,却像一把钝刀,缓缓地在寂静中摩擦。

  “段纪明,可杀否?”

  皇甫规早知他会提段颎,可真的听到这句话时……

  他枯槁的手掌在空中虚握了一下,浑浊的眼珠突然泛起水光。

  风卷着尘粒打在窗纸上,炭盆里的火星被风带起,转瞬又熄灭。

  这位老者的双颊剧烈颤动,似看见多年前三人纵马草原的模样。

  那时段颎还未染血,在篝火旁蹲在地上翻动烤架,羊肉的香气混着炭火味扑面而来。

  待举起一串羊肉先咬下一口,接着就会递到他的面前,抬头笑道:

  “待平定羌乱,吾兄弟三人便回那凉州最热闹之地,开个酒肆……”

  可如今……

  大家都这个年纪了,将死之前哪还有什么恨意呢?

  喉结在松弛的脖颈间滚动两下,苍老的声音里浸着些挣扎:

  “纪明……是为大汉出过力的……”

  刘方忽的欺身上前,紧紧扣住皇甫规的手腕:

  “威明公!功是功……过是过,若段颎不死,他那盲目好战之心,必将大汉拖进万劫深渊!”

  皇甫规枯枝般的手指蜷了蜷,缓缓闭上双眼,眼角滑出一滴浊泪,落在枕上无声无息。

  “……可。”

  话音刚落,木炭“噼啪”炸开,皇甫规忽的咳出一口血,染红了床榻。

  “元义公……纪明死后,夏宁有勇,田晏有谋,选谁?”

  刘方掏出手帕为皇甫规拭去嘴角血渍,指尖在袖中悄然攥紧。

  “应是田晏……”

  那压在舌尖,未曾出口的半句话是“田晏之弟”。

  因为此二人,他一个都不想留。

  “元义公……”

  皇甫规气若游丝,手指颤抖着指向墙角檀木匣:

  “匣中密折,记着世家的腌臜事……还有当年与然明、纪明的书信……”

  “或许能……能助你……”

  皇甫规的声音轻得像将散的烟:

  “还有……义真那孩子……性子太倔……若日后要他做违背本心之事,恐……”

  “威明公放心!”

  刘方霍然起身,抱拳行礼时衣袂挟风阵阵:

  “义真手中长枪,必指塞外胡虏,绝不见血于汉家宫阙!”

  窗外,寒梅正盛,枝头积雪簌簌而落。

  皇甫规枯槁的面容终于舒展,唇角勾起一抹释然的笑纹,仿佛卸下了一生的重担。

  刘方望着老人渐渐睡去,吐息长叹。

  这三道锁,终是成了。

  最后一道便是以皇甫规的遗命,将皇甫氏牢牢锁在关外,静待天下大变。

  ……

  刘方指尖抚过门环,将炭火的余息尽数掩入门后。

  寒风卷着雪粒子扑在脸上,他拢了拢外衣,忽听一阵急促脚步声向他走来。

  “大人,饿了。”

  徐奉哈着白气凑上来,腰间佩剑随着步伐轻晃。

  “……”

  刘方置若罔闻,靴底碾碎薄冰的脆响在空廊回荡。

  转角处现出个身影,银须拂动间传来爽朗笑声:

  “元义公,酒肉早已备下,府中恰有位贵客,不嫌弃便同饮几盏?”

  皇甫节缓步而来,锦袍上独属于皇甫将门的暗纹在日光下格外刺眼。

  刘方眸光微闪,想起入府时瞥见的那辆青帏车,能在这个时候被皇甫氏迎入府中的……

  心中闪过几个名字之后,刘方笑意盈盈的对皇甫节回道:

  “端明公,屡屡叨扰贵府,实在折煞了。”

  话音未落,刘方长揖回首,广袖已携着雪意先行,靴尖点过汉白玉阶。

  “不过,端明公盛情,某岂敢推辞?烦请引路。”

  廊下的皇甫子弟们见状皆忍俊不禁,皇甫节也是抚须颔首,眼中满是笑意。

  刘方这番不卑不亢,洒脱又不失风度的模样,确实合皇甫将门的胃口。

  转头,皇甫节看向立在廊柱旁的皇甫嵩,见儿子仍绷着张脸,腰间佩刀的穗子都垂得笔直。

  这小子若有刘方三分机变……言及此处,皇甫节不由摇了摇头。

  二人并肩而行,亦心知肚明,既然是在此时引荐的贵客,自然是会对大业有所帮助的。

  -----------------

  东汉儒家思想盛行,强调“亲亲”“尊尊”,人际交往中注重情感与礼法的结合。

  通常成年男性间的正式拜访多为单人或携带仆从。

  而携家人,尤其是女性晚辈,往往体现二者关系已超越普通的同僚之交,达到“通家之好”的私交层面。

  东汉官场复杂,高位者病重时,单纯的官员拜访易被视为攀附或探听虚实。

  幼女作为家庭中纯真无涉的象征,携带幼女以“私人探访”而非“公务拜谒”的形式出现……

  可淡化政治色彩,使拜访更显纯粹,凸显故交之情,避免引发关乎朋党或利益的猜忌。

  同时,也可以表明拜访者对老友权威与德行的信赖,对二人之间深厚情谊的重视。

  尤其在老友重病时,此举暗含“晚辈承继旧谊,世交延续”的心意,更是委婉的表明自己会对老友身后事进行庇护与关照。

  -----------------

  凉风裹着碎雪掠过斑驳的朱漆门,檐角铜铃发出微弱的呜咽。

  一位老者身着素色深衣,袖口已洗得发白,手中紧紧攥着一卷布满批注的竹简。

  身旁女子垂鬟分肖,鬓间斜别着半枝残梅,花瓣上凝着的霜珠,衬得她眉眼格外清冷淡然。

  “父亲,皇甫公的病……”

  女子声音轻得如同飘落在地的雪花,带着丝丝担忧。

  老者重重叹了口气,浑浊的眼中泛起追忆的神色:

  “威明兄与父有总角之谊,更为莫逆之交……”

  话音未落,门内突然传来急促的靴声,朱漆门“吱呀”一声缓缓推开。

  “威明兄可是歇息了?”

  老者急切地问道,这问候随着灌入的风,轻轻飘到众人耳边。

  皇甫节快步迎上前去,双手抱拳行了一礼,道:

  “正是……让公祖久等了。”

  刘方依礼踏入,先是颔首致意,可当听到“公祖”这个称呼时,他猛地抬起头,直直地看向那位老者。

  这位……

  “可是梁国桥公?”

  刘方迅速调整仪态,恭恭敬敬地长揖及地,声音清朗如松:

  “晚生刘方,字元义,得蒙威明公不弃,忝列门墙。”

  他的话语中充斥着敬重,也藏着一丝难以察觉的期待。

  这位梁国桥公,名为桥玄,字公祖。

  前世曾是他引路之人,更有知遇之恩。

  遥想当年,刚举孝廉的他,还未赴任雒阳北部尉,手持父亲曹嵩所给拜帖,以晚辈之姿拜访桥玄。

  那时士人皆道他任侠放荡、不修品行,作为宦者之后,若想在宦海立足,急需一位德高望重之人正名。

  他本以为桥玄也会如其他士人般轻视他,却不料桥玄毫无门第之见,热情相待,任他畅所欲言,静静倾听。

  最后,桥玄一句“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将他送入士人视野。

  与许劭的捧杀与污蔑不同,桥玄字字句句,皆是出于真心。

  桥玄与他后来能成为忘年之交,与桥玄的生平不无关系。

  桥玄年方弱冠,就单骑入陈国,擒陈国相羊昌及其食客十余人,昼夜审讯。

  那是桓帝年间,大将军梁冀急派快马送来赦书,桥玄却将文书掷入熊熊火盆,厉声喝道:

  “羊昌罪证确凿,岂容权贵庇护!”

  最终将羊昌锁入囚车押解雒阳,百姓听闻,无不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后来调任洛阳左尉,谒见河南尹梁不疑时,面对对方“汝这等寒门,也配与吾同朝?”的刁难。

  桥玄怒目圆睁,愤然拂袖:“吾宁可归耕陇亩,不事谄媚!”言罢,直接挂冠而去。

  归乡的三年间,他躬身耕作、潜心读书,暗中查访民情。

  当发现豪强侵占良田,便默默搜集证据,待朝廷征辟为齐国国相,一纸弹劾,将豪强田产尽数削夺,分与流民。

  百姓欢呼:“桥公归来,如旱苗得雨!”

  任汉阳太守时,上邽县令皇甫祯仗着是皇甫规从子,贪墨无度。

  桥玄微服查访,只见饿殍遍野,而县仓粮食却已腐臭。

  次日升堂,他怒拍惊堂木:“拖那蠹虫上来!”

  皇甫祯匍匐阶前,桥玄亲自批下“髡笞”之刑。

  皮鞭落下,鲜血四溅,皇甫祯哀嚎求饶,桥玄却目眦欲裂,毫不留情,最终将其杖毙于市曹。

  自此,汉阳郡吏治清明。

  事后,桥玄亲赴皇甫氏叩门请罪,皇甫规不仅毫无责备,反而回以大礼,谢他清理门户。

  从此,二人原本的总角之谊更进一步,成为莫逆之交。

  当北狄犯边,鲜卑铁骑连破三郡。

  桥玄临危受命为度辽将军,持节黄钺,单骑巡营,点齐五万精兵。

  时任雁门太守的皇甫节闻讯,昼夜奔驰,一马当先,鼎力相助,与桥玄并肩而战,生死相依。

  历经数场大战,败鲜卑、破南匈奴、退高句丽,保境安民,胡虏远遁,边境炊烟再起……

  或许在桥玄眼中,看到当年的曹操所经历的一切,何尝不是看到年少的自己?

  棒杀蹇图得罪权贵,任顿丘令让百姓和乐,迁济南相整肃吏治,心怀征西之志,也曾挂印归乡……

  每一步,都似曾相识。

  前世,桥玄与他“士死知己,怀此无忘”,更让他“登堂见母”,在大汉这是一位名士能给到晚辈的最高礼遇。

  临终之际,桥玄更是将身后事托付于他:“吾老矣,愿以妻子为托。”

  桥玄一生清廉,严于律己,未曾扶持任何子弟族人任高官,离世时家无余财,丧事简单朴素,甚至不成殡礼。

  可桥玄离世之时,正值黄巾之乱,他一时疏忽,未能照顾好桥玄的家眷,直至其流亡南方之后,才得知消息。

  那个时候,早已追悔莫及,他更无颜面对桥玄后人……

  建安七年(202年),他途经桥玄坟墓,忆起桥玄昔日玩笑:

  “吾死之后,孟德从墓前经过,如果不拿一斗酒一只鸡来祭奠吾……”

  “车马过去三步以后,孟德若是肚子疼可不要怨吾啊!”

  念及此处,他唯有仰头长啸,热泪夺眶,亲撰祭文,以寄哀思,告慰这位如师如父的友人。

  ……

  刘方望着眼前的桥玄,前世种种如走马灯般在脑海中飞速闪过:

  那句改变命运的举荐之语、平日里不倦的殷切叮嘱、还有临终前……那被他辜负的托孤重任……

  曾经也幻想过若是有缘再见……

  他手指不自觉地微微颤抖,想伸出去握住桥公,又僵在半空。

  此刻真的夙愿得偿,怎的却有些不知所措?

  喉咙艰难地滚动了两下,想要开口,却发现嗓子眼仿佛被什么堵住了,一个字也吐不出来。

  “元义公?”

  皇甫节的声音像是从很远的地方传来,刘方这才如梦初醒,慌忙整理衣袍,再次深深行礼。

  可桥玄似乎有所感应……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