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开局刷到永乐大帝,朱棣慌了!

第23章 当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见面

  “十万!”

  道衍语气决绝,没有一点要让步的意思。

  赵璞毕竟是文臣出身,外表虽不卑不亢,但内里却并不有底。

  似乎察觉他的心态,一旁的李文和半步上前,道:

  “大人此举欲断我国活路乎!”

  “我国地狭人稀,兵士不过十万,而大人要十万之兵。兵士尽离国土,国家谁以守之,莫非妇孺老幼乎!”

  道衍看向李文和,此人他倒也知道,洪武年间在李朝任签书义兴三军府事,颇类武将。

  其主张“借明威以慑女真”,是个敢与虎谋皮,胆大心细的主。

  这种人的话,就跟他道衍的话一样,一个字不能信。

  他说李朝有百万之师或许是在夸大其词。

  李文和说李朝只有十万甲士一定是在虚掩其实。

  “五万。”

  “我们要五万精兵!”

  李文和目光坚定:

  “最多四万!”

  “一言为定!”

  道衍表情一松,双手作揖,

  “但要有一万水军!”

  李文和跟赵璞一时语塞。

  他们还想争辩,却听得朱棣手指不停在桌上轻弹。

  他们也担心朱棣登基后回过头来算账。

  只得低头应是。

  当晚,燕山右护卫五千六百人随二人出城。

  不同于朱棣南下靖难,动辄动兵数十万,李芳远于国内起兵,逼父退位禅让,万人足矣。

  目送军队离去。

  朱棣心中隐隐有些不安。

  道衍道:“殿下可有心事?”

  “不知马和那边情况如何了。”

  马和,七日前已经被派往大宁,快马加鞭之下,马和现在应该已经抵达大宁与宁王朱权,也就是朱棣的十七弟相交涉了。

  宁王朱权身居要塞,旗下甲兵八万,革车六千,同时还有大名鼎鼎的朵颜三卫。

  若得其相助,朱棣南下将再增几分把握。

  而他之所以没有亲身前往,则是因为他也不确定父皇是否尚在人世。

  主要是朱权不相信他的矫诏。

  父皇不在,那是夺嫡争储。

  父皇若在,那就是犯上作乱,起兵造反。

  在没有接到应天府处父皇驾崩的消息前,朱权就算是反手把他朱棣绑了送给父皇,他都相信。

  君子不立危墙之下,所以联络宁王之事只能交由马和去办。

  为促成此事,朱棣特别许诺,他的底线是能与朱权分治天下。

  当然这仅仅只是许诺,而且是马和的许诺。

  到时候应不应许就是另一回事了。

  而不出朱棣所料,马和确实已经到了宁王府,只是除了他外,另一人也到了。

  燕山中护卫左千户平永年。

  现任右副将军中军都督佥事平安长子。

  朱棣能够想到要拉拢宁王,平安自然不会想不到。

  这七天来,他与朱棣多有交锋,几乎将北平周边军镇将士平分。

  不过局势显然更向着他。

  居庸关一带都被他牢牢掌握在手中,只等朝廷北伐军一到。

  届时南北出击,朱棣就将腹背受敌。

  而宁王府内。

  马和几乎是前脚才到,平永年后脚就跟了进来。

  宁王朱权今年不过二十岁,比平永年还要小上几岁。

  朱元璋出生寒微,即便功成身就,依旧很重视对诸子的教育。

  洪武年间诸多藩王中,文武全才者不在少数。

  宁王朱权就是这么一位。

  不过他虽身有才华却并不同于一般藩王,朱权对那高高在上的九五之位不以为意,极其恪守本分。

  平永年出发前,平安就告诉他,宁王可以拉拢则拉拢,不能拉拢则拖住,只要其不倒向朱棣即可。

  目前看来,这活计相当的轻松。

  自从到底宁王府后,平永年、马和便天天陪宁王吟诗作赋,歌舞升平。

  宁王根本不给他们开口提北平一事的机会。

  平永年倒也乐得如此,一来二去的,反而跟宁王这个同龄人有了不少交情。

  相比于两人的闲情逸致,马和便没那么淡定了。

  每每与两人饮酒作乐,他都感觉如坐针毡。

  心中暗自决定,既然宁王不听他劝,那便越过宁王,直接劝宁王的手下。

  他相信,封侯拜相,没几个人可以抵挡的住诱惑。

  如此,一日很快匆匆结束。

  第二天天幕没有再在白天出现。

  夜幕时分。

  或许是这两天天幕内容涉及历史,大多数人都对其感兴趣。

  今天关注天幕的人格外的多。

  北平城内。

  燕王府中。

  朱棣独自一人坐于院中。

  他仰观天穹,心中既有不安,也存侥幸。

  他并不是一个不能认清自己的人,而越是能够认清自己,他便越担心天幕泄露天机。

  以他的性子,若真能登基,那藩王必削。

  只是不会削的像天幕中的小侄子那么蠢。

  但如今着手削藩的是他父亲,收兵留爵,只诛恶首的诏令他早就知道了。

  如果跟从他朱棣起兵,最后得到的结局跟现在一样,那谁又会同他一起起兵。

  敌强我弱的局势下,无论天幕说什么关于他的事,都对他极为不利。

  天幕如约而至。

  星月黯淡,一排标题显现。

  《沙雕小视频:当开国之君和亡国之君见面》

  看到标题,朱棣暗自松了一口气。

  他自信自己即便靖难成功也不会成为亡国之君。

  这次看来,天幕是没准备再提他了。

  而不同于朱棣,历朝历代许多皇帝都面露严肃。

  虽然这次视频的前缀有些不明所以。

  但光是后面那句话就足以让各个君王重视。

  重点是亡国之君,若可以从亡国之君口中得知亡国之因,对症下药,那或许可以避免一时之亡。

  【一·大秦】

  【秦始皇嬴政VS秦二世胡亥】

  大秦。

  秦王政三十一年。

  兰池宫。

  看着底下时实翻译的题目,嬴政目光一眯。

  他没有说话,只是微微颤抖的手指显示着他心底的不平静。

  若说大秦不止一个胡亥,他或许会相信。

  但秦二世胡亥绝对是他想的那个。

  他嬴政的十八子。

  冷汗落地的嗒嗒声响起。

  嬴政身旁,中车府令赵高汗如雨下,好似刚从水中捞出一般。

  众所周知,胡亥是他赵高的学生。

  胡亥承位,二世而亡。

  他赵高根本脱不了干系。

  只听碰的一声,赵高已然跪下:“陛下饶命!”

  嬴政没有看他,只是更加凝神地看向天幕。

  未知缘由,他不会擅自处置臣子。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