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我本愿为一燕王
“至正二十年?元廷!”
至元六年。
大都,延春阁。
红蜡烛光在铜镜反射下照的整间内阁明亮如昼。
元顺帝妥懁贴睦尔穿一袭月白色特尔力克,黄色的火光在他瞳孔中倒映而出。
他是大元天子、可汗。
但自继位以来便是个傀儡皇帝,右丞相伯颜把持朝政,祸乱朝纲。
昨夜,妥懁贴睦尔与伯颜侄子脱脱暗议除贼计策。
睡前他都已经想好了掌权后将年号改成什么——就叫至正。
然后今天天幕就告诉他,那明朝的永乐大帝出生在至正时期。
“呵呵~”
“朕莫非是个亡国之君?该死的伯颜,误我江山!”
妥懁贴睦尔暗骂一声,低头看向案台上一本朱墨相间的经书。
这是今早右丞相伯颜送来的中兴路资福寺新刊的《金刚般若波罗蜜经注解》(后世作《无闻和尚注金刚经》)。
说是用了什么饾版技法,一画之上能见朱墨二色。
“先帝在位时,这里摆的是《贞观政要》,朕一登大宝,便换成《金刚经》。”
伯颜之心,路人皆知!
“朕可以荒淫,但不可以是你让朕荒淫。伯颜你跳不了多久了。”
相比于亡国之名,妥懁贴睦尔更在意自己能不能掌权。
若是个荒淫无道的纣王,那亡国也是个天子的死法。
若成了无权无势的汉献帝,妥懁贴睦尔觉得还是早死了好。
至于那明朝,既已知道明太祖叫朱元璋,趁其弱小时直接抓起来处死就好。
再不济也可以退回上都,他不相信汉人能在草原上胜过自己的铁骑。
不过这一切的前提是,他能够扳倒伯颜,自己掌权。
平定下心中怒气,妥懁贴睦尔重新看向天幕。
如果可以,他也想从天幕上知道自己的大元最终是个什么下场。
【我出生后,战火不断,一直到八岁那年,父亲才给我们七兄弟取了名,我叫朱棣,棣者文雅安闲、兄弟友爱。】
【那个时候的我,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名能有另一种写法,我也可以叫朱‘帝’。】
【第二年,大明建国。父亲称帝,建元洪武。我从一个贼军头头的孩子,摇身一变成了大明朝四皇子。】
【父皇以先哲圣王制度,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决意分封我们兄弟,各自为王,以卫宗社天下,保大明万世基业。】
【洪武三年,我受封燕王。】
“周行之而久远,秦废之而速亡!”
咸阳兰池宫。
死一般的寂静笼罩宫廷,嬴政的脸黑到极致。
他无论如何也不愿意相信,自己的大秦,最终会落得个速亡的下场。
“陛下!”
李斯刚想开口,却见嬴政摆摆手:“无妨,天幕所言未必为真,即便为真,亦未必永真。”
天幕既然已经出现,那便有了变数。
他如今正值壮年,少说还有二三十年好活。
嬴政相信,借助天幕,大秦还有他嬴政,不会再重蹈覆辙。
而改变历史第一步,就从弄清楚秦“速亡”的原因开始。
脑海中想起自己那嫡长子,嬴政毫不犹豫朝一旁的侍御史冯去疾道:
“拟旨,召扶苏回宫觐见。”
天子金口玉言,一言一行皆为圣旨,有的时候甚至有凌驾于国家法律之上的约束力。
冯去疾领命,当即提笔起草,拟录成文。
按秦律,由皇帝口授旨意,侍御史笔录成文,交予御史府核验存档,而后再由行符玺事赵高盖玺印。
如此一副完整的圣旨方才成形。
而这圣旨要送到远在上郡的扶苏手中,最快也要七日。
一来一回,加上其余繁琐的流程,等扶苏回到咸阳,那时间便过了大半月了。
西汉。
刘邦瞅着天幕上的话,越发觉得这大明朝的皇帝合他的胃口。
分封同姓诸王,以取代异姓武将的地位,永保江山。
这位明太祖简直跟他想到一块去了。
说不定就是抄的朕的。
【生在帝王家,若能称帝,怎甘为王。】
【靖难之役后,我一直在想,我是什么时候开始对那个位置动了心思。】
【我越想越是确定,即便兄长仍在,我亦会对那把椅子有所觊觎。】
【但大哥没我那小侄子那么蠢,若留我一条生路,我或许也就不会挥兵南下,隆登大宝。】
【也就老老实实做一辈子燕王,按着父皇的构想,守着大哥的江山。】
【这既是小侄子逼的,也是天命使然。】
老年帝王的声音,带着沧桑以及丝丝孤寂。
天幕之音传遍四海,上下五千年,不少庶出英杰都感到感同身受。
画面一转,战火、硝烟都消失不见。
转而出现的是茫茫大雨。
众人就见天幕之上,一道惊雷划破雨夜。
露出下方两个渺小的身影。
瓢泼大雨之下,两个少年奋力地挖着,挖着。
在旁边,一张草席卷裹着尸体。
“殡无棺椁,被体恶裳。浮掩三尺,奠何肴浆?”
朱元璋见此一幕,不由得悲从心来。
把两年前刻于皇陵碑上的两句背了出来。
那天幕之上的,正是他当年与重六哥一起为父母掩埋尸体的场景。
当初短短二十天,父亲、母亲及大哥接连去世。
老朱家连一块埋葬的地皮都凑不出来,还是刘继祖可怜他们,才给了块地方。
为报此恩,开国后朱元璋直接追封刘继祖为义惠侯。
由此可见,当初的经历对朱元璋影响有多大。
【我知道父皇起于微末、出身寒苦,故最见不得骄奢淫逸。】
【父皇深怕我们忘记了创业的苦难,常命内侍制成“麻屦(音句)行膳幐(音腾)”,让我们穿麻鞋,凡出门远行必须自己带上行囊。】
【若行程稍远,则不能全程骑马,马行其二,步趋其一。】
【父皇坚信“富贵易骄,艰难易忽,久远易忘”,在我们的教育上从不敢疏忽。】
【他命人修建大本堂,请来天下名儒李希颜先生教导我们。】
【先生很是严厉,但我从未受到责罚。】
【我知道父皇喜欢什么,我也一直要求自己像父皇喜欢的那样,那样做一个好藩王。】
【为此我翻遍了史书,也走遍了地头。】
【父皇想让我体察民情,我在中都凤阳时常常走访百姓田中。】
【父皇想让我节俭节用,我在修王宫时一封书信让督建燕王府的曹国公“可存则存”能省则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