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南明:我真不是朱慈烺

第20章 鲁密铳

南明:我真不是朱慈烺 眼0珠 2806 2025-05-05 15:27

  五月十三,崇祯丧礼举行,奉先殿设灵位,以冕服+金丝楠木牌位代遗体,城内禁宴乐、婚嫁百日。

  朱明与满朝文武披麻戴孝,每日需要哭灵三次。

  丧礼事宜加上批阅奏疏,他每天空闲的时间就更少了。

  这天傍晚,朱明从奉献殿回到东宫,随便吃了点东西,没多久就有小太监进来禀报,冯可宗求见。

  “宣!”

  冯可宗不是一个人来的,在他身边还跟着一个皮肤略白、面貌端正的年轻人。

  “臣冯可宗拜见殿下!”

  “生员郑森叩见太子殿下。”

  朱明打量了郑森一眼,这位历史中的国姓爷,看起来挺儒雅的。

  他用温和的语气道:“都起来。”

  “谢殿下!”

  郑森站直身子后,低着脑袋,看着脚尖,神态略有些拘谨。

  朱明看着他,问道:“郑森,你的梦想是什么?”

  “禀告殿下,我的梦想是当一名将军,为殿下征战四方,平定天下。”

  郑森的语气刚开始还有些紧张,说到最后四个字时,却是铿锵有力,带着一丝憧憬。

  “好,有机会的,不过孤现在想让你替孤办一件事。”

  朱明语气一顿,继续道:“出海替孤购买一批优质火器,如果可以,再聘请一些精通火炮的洋人教官和匠人,以郑家在南洋的实力,这事对你不难吧?”

  郑森立刻跪下来,毫不犹豫,“定当竭尽全力,替殿下办好此事。”

  “好。”

  朱明说着,将写好的一份清单拿过来,递给郑森,继续道:“孤给你半年时间,能不能完成任务?”

  “能!”

  郑森看了一眼清单内容,郑重地点了点头。

  “等你办好这件事回来,孤重重有赏!”

  朱明顿时高兴道。

  当天夜里,郑森就带着内廷拨给他的13万两银子和一队锦衣卫,乘船离开应天,返回福建。

  时间如梭。

  五月三十。

  这天一早,在军器局的内廷监工,满脸欢喜地来到朱明面前。

  “殿下,奴婢给您报喜来了,第一批鲁密铳成功造出来了。”

  朱明听到这话,当即放下奏疏,有些高兴道:“造出来多少支?验过枪没有?”

  “一共20支成品,枪也验过了,有效射程60丈,比起之前的火铳多出了43丈!而且还不容易炸膛,这批枪昨夜造出来,就让人一直试枪,到现在都没有出现炸膛的情况。”

  监工太监满脸笑容。

  听到这话,朱明顿时满意地点点头,不枉自己这段时间,一有空就往军器局跑,还为此被言官拿来说事,就差直言他这个太子不务正事了。

  只是这产量还是太低了,远没有达到他的要求。

  目前军器局已经拥有了1300名工匠,其中火器作的熟练工匠就有200人,这才弄了20支鲁密铳出来。

  半个月20支,按照这样的速度,一年的产量也就480支。

  可是火器作可不光制造鲁密铳,还肩负着生产火炮的任务.

  这样一来,一年的产量就更低了。

  要知道当年戚继光义乌兵工厂,一年可是能够生产3000支鸟铳。

  必须想法子增加产量才行。

  朱明心里一动,脑海里顿时有了主意。

  他当即转身走到书案前,拿起笔和纸,开始根据脑海里的记忆,画图纸。

  他画了一些关于水力设备的设计图,例如水力钻床,磨床,锻锤,鼓风机等设备。

  应天府水资源丰富,只要在淮河那边设一个军器局分厂,利用水力代替人力,那么军器局的产量就能大大提升。

  将目前能够利用的图纸,都画出来之后,朱明才带着人赶去了军器局。

  他从一名工匠手里,接过一把还微微发烫的鲁密铳,从外观上来看,做工很不错。

  不管如何新枪总比库房里面那些做工粗糙的旧枪好看。

  随后,朱明在工匠的指导下,开始亲自试枪。

  首先用竹筒倒入定量颗粒火药,随后装入铅制弹丸并使用通条压实,确保弹药紧密,将预燃的火绳固定在枪身金属弯钩上。

  持枪与瞄准,捏动枪床内的扳机装置,金属弯钩将火绳推入火门引燃火药,弹丸随即射出。

  “嘭!”

  顿时一股淡淡的烟雾冒出,却没有阻碍视线。

  单次射击后需清理枪膛残渣,重新装填火药和弹丸,熟练的火枪手可以在三分钟内完成这个步骤。

  朱明放下鲁密铳,走到六十米外的靶子看了看,靶子上套着的布面甲直接被穿透了。

  随后又试了几次,并且换了不同的铁甲,一百米范围内,单层甲都能穿透。

  想要打穿三层甲,得把距离拉近到30米范围内。

  实话说,在朱明心里最佳的火枪是燧发枪,但目前想要研制出能够批量生产的燧发枪,条件还有些不成熟。

  只怕不等他弄出燧发枪,清军已经兵临城下了。

  所以只能用鲁密铳和南洋火绳枪作为过渡,先挡住明年清军南下再说。

  试完枪后,这20支鲁密铳就被朱明分给了东宫侍卫,组成了两支火枪小队。

  随后他就下旨,让工部在淮河边,选址建造军器局分局。

  如今应天府人满为患,想要在淮河附近选出一块地可不容易。

  其中涉及到百姓迁移的问题,而且不能激起民愤。

  朱明派了锦衣卫和工部的官员一起,花了三天时间,才将分局的位置选好,然后开始动工。

  因为这附近有着大量的流民,根本不缺劳动力,只要给饭吃,就有人抢着干,包括这段时间朝廷招人修葺城墙也是,只要给吃就行,连工钱都省了。

  六月初三。

  李自成被多尔衮赶出京城的消息传到了应天府,群臣震动,奔走相告,弹冠相庆。

  他们把开关的吴三桂,比作中兴唐朝名将郭子仪、李光弼,与郭、李“同功”。

  不少臣子纷纷上奏,请求给吴三桂封赏,其中甚至包括了几位内阁大臣。

  作为内阁首辅的史可法,也在奏疏上建议给吴三桂封爵,并且提出了“连虏平寇”的方针。

  朱明直接把这些要求封赏吴三桂,还有关于“连虏平寇”方针的奏疏给留中了。

  虽然他不知道为什么本应五月二十八传到的消息,推迟到了今天。

  但吴三桂这个大汉奸无论如何是不能赏的。

  所有请赏吴三桂的奏疏被留中这个消息,顿时如同一盆冷水,浇在了那些兴高采烈的众臣头上。

  对于太子殿下的这个举动,他们纷纷感到不解,难道逼死先帝的李自成被赶出京城,不是一件好事吗?

  吴三桂私自放清军入关虽然有错,但也的确给先帝报仇了啊。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