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抓人
杭州,吴山南麓抚院。
连续下了好几天的大雪,今天难得消停了半日。
趁着这功夫,抚院的两名门子,正卖力地清除门前的积雪。
“刘叔,这几天粮价又升了,再升下去,我家都快揭不开锅了。”
其中一个年轻的门子抱怨道。
“我家也差不多,隔壁的老王家更惨,小儿子昨天没了,饿的。”
说到这里,突然一股淡淡的肉香,从抚院里面传了出来。
两人不约而同,深深吸着冰冷空气,肚子里咕咕作响。
“刘叔这应该是狗肉吧,可馋死我了。”
年轻的门子不断咽着口水,他都忘记自己上一回吃肉是什么时候了。
“别馋了,赶紧干活,过会儿里面的官爷若是出门办事,看到地上还有积雪,咱们连这份工都要没了。”
这份月钱五钱银子的工作,不知道有多少人在惦记呢,刘树根格外珍惜。
“好咧。”
年轻门子当即卖力干起来。
就在这时候,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突然从远处传来。
两人抬起头看去,一群穿着红色袢袄,头戴毡帽,腰系鸾带,披着红底黑披风的骑士,正朝着这里快速赶了过来。
两个门子虽然不知道这些是什么人,但看这装扮和架势,十有八九是公门中人,于是连忙让开了道路,躲在一旁。
“吁~”
这些人在抚院大门前停了下来,然后翻身下马,露出腰间的绣春刀和系在腰间的锦衣卫腰牌。
“你们是什么人!”
原本躲在大门里面取暖的四名标营士卒,抓着武器堵在了大门前。
“锦衣卫奉旨办事,你们让开!”
为首的汉子拿出腰间的锦衣卫百户腰牌,冷冷道。
听到对方居然是锦衣卫,那四名士卒顿时吓了一跳,本能的把路让开。
这些年锦衣卫的名声虽然没有以前响亮,但瘦死骆驼比马大,锦衣卫这三个字的分量对普通人来讲,还是很有威慑力的。
为首的锦衣卫百户当即带着数十名部下跨过门槛,走进了抚院里面。
后院宅邸。
巡抚张秉贞正斜躺在暖房里面,一边吃着滚烫的狗肉,一边听着戏伶唱曲,好不自在。
戏伶正值桃李年华,身上披着一层薄纱,身段诱人。
她是犯官家属,前些年被打入教坊司,后来被“义薄云天”的张秉贞,想法子将这位昔日同僚之女弄了出来,一直带在身边。
突然,房门被猛然推开,一股寒风顿时从外面涌了进来。
不等张秉贞发怒,进来的人就先一步开口了,“老爷不好了,锦衣卫来了!”
张秉贞眉头一皱,慢条斯理地夹了一块肉放进嘴里,淡淡道:“慌什么?锦衣卫早就不复当年了。”
锦衣卫逮捕三品以上官员需持“驾帖”,且需经刑科给事中审核,并不是想抓人就能抓的。
“老爷,来者不善啊,怕是奉了皇命!”
听到这话,张秉贞才开始重视起来,他拿起一件貂裘披上,“走,出去看看。”
两人刚刚走出房门,就看到锦衣卫穿过垂花门走了进来,“张抚台,奉陛下旨意,带你回京,走吧!”
锦衣卫百户手里拿着一封密旨。
张秉贞脸色微变,给身边的幕僚使了一个眼色,并行礼道:“臣遵旨!”
很快,巡抚被锦衣卫带走的消息,就在杭州城的衙门间传开了。
其实被带走的不光是张秉贞,还有不少负责漕运的官吏,锦衣卫对待他们,就没有对待张秉贞这位封疆大吏那样温和了,直接戴上刑具,押着回京。
一名封疆大吏以及数十名七品到四品不等的官员被锦衣卫带走,这对于江南官场而言,不亚于一场地震。
被带走官员都不是石头里蹦出来的,都有各种各样的关系网。
在这些关系网的运作下,这些人还没有被押到南京,就已经有人开始弹劾冯可宗了。
“啪!”
随着一声枪响,远处的一个陶罐应声而碎。
朱明闻着空气中淡淡的火药味,脸色大喜,因为他手中这一支短枪并不是火绳枪,而是实打实的燧发枪。
尽管这把燧发短枪有不少缺陷,与他记忆里的燧发枪有不小区别,但这已经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了。
“陛下,这把枪您是否满意?”
旁边,一名葡萄牙人工匠用着怪异的南京话问道。
这名葡萄牙工匠,自然就是那些被郑森从南洋高价请回来的工匠之一。
那天,朱明简单的说了一下燧发的原理后,这些工匠就开始与军器局的老匠人一起研发燧发枪。
直到今天,才弄出一个样品,而且因为技术尚未成熟,还不能批量生产。
但对于朱明来讲,也算是一个很大的惊喜了。
如果能够在一两年之内,将燧发枪的生产难题解决,明军的实力将迎来质的提升,再也不用龟缩在城池防守了。
“佩德罗,朕很高兴,如果能够解决批量生产的问题,朕必定重重有赏,听说你想要在明朝当官,朕可以满足你的要求!”
朱明对着那葡萄牙工匠承诺道。
“陛下请放心,燧发装置在西方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我相信很快就能解决生产问题。”
佩德罗信心十足,为了尽快将这个问题解决,他还让人回去一趟欧洲,收集这方面的资料。
“好,这把枪朕就收下了。”
朱明转身对着身边的内侍李芳吩咐道:“给每一个参与研制燧发枪的匠人,发二十两赏银,月俸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一两银子。”
“遵旨!”
李芳连忙应声道。
在靶场又打了半个时辰的靶子之后,朱明意犹未尽地将这支一代燧发手枪收好,回去乾清宫处理奏疏。
十一月十五日。
一支清军骑兵南下,肆意屠杀了数千南下的百姓。
这个消息很快就被锦衣卫传到了南直隶,朝廷顿时就开始警惕了起来,纷纷猜测这支南下骑兵的目的是什么,会不会是南直隶?
大量的探子被派了出去,寻找这支清军骑兵的踪迹。
与此同时,在海上航行了一个多月后,郑森率领的船队终于出现在大沽口附近,并准备登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