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1979文娱:从女儿国国王开始

第108章 学生专场

  第二天早上,陆成渝和父母一说,李绣云听说儿子发表第一篇小说的编辑要到家里吃饭,顿时来劲了。

  一个劲问人家是不是喜欢吃甜,她拿手的是川菜,会不会不合口味。

  陆成渝不以为意,说道:“不拿出家常菜才叫不重视,我到她家吃的就是上海菜。”

  李绣云点点头:“说的对,嗯,我弄不辣一些。”

  陆明远也说:“是该重视,人家还是一个年轻姑娘,让你姐姐过来陪着。”

  父母立马行动起来,李绣云去采买,陆明远去通知女儿。

  陆成渝则在家里看稿,《本次列车终点》标题起的很有意味,列车终点、人生起点。

  这是一部短篇小说,不到2万字,他看的很细。

  开篇是:前方到站,是本次列车终点站——上海……

  陆成渝笑了,好熟悉的感觉,画面展开:是旅客们的热闹,只有陈信沉默,这次到站,他就到家了。

  上海的繁华、家庭的温暖,在文字中慢慢透出,小王编辑的笔调带着上海风情,人物刻画很细腻,尤其是心理描写。

  陆成渝挺有感触的,小说里的陈信是代替哥哥去插队的,去往边疆十年,这和他的经历类似。

  回来后,陈信偶遇一位老同学,也是插队回来的,老同学留下一句话:“有时候,我觉得为了回上海,付出的代价有点不合算了。”

  矛盾开始显现。家里住房紧张,哥哥嫂嫂担心陈信结婚占用房子,想提前分家;还有相亲,陈信没太看上对方姑娘,但人家有房。

  工作的辛苦、居住的狭小、家里的矛盾,让陈信陷入迷茫。

  他一个人在外滩散心,外滩的热闹让他感觉像一个陌生人,这座城市已经不再熟悉,他想起小时候的快乐、插队的种种往事,那边其实有一位很好的姑娘,错过了。

  哥哥嫂嫂找了过来,以为他要想不开。

  陈信看着哥哥嫂嫂惊慌的表情,突然有些想开了,他十年辛苦,家人同样辛苦,是该好好想想将来的路。

  故事到此结束。

  陆成渝又回看了一遍,然后把自己的感触写了下来,标题就是:一个人的故事,一群人的迷茫。

  他要说的是,这篇小说点出了知青返城后的群体性迷茫和不适应,以及给周边家人朋友带来的波及,强调这是新知青文学的萌芽,将会带起一股潮流。

  下午,陆成渝终于出门了,和朱霖一块去看他的电影。这是他的第一部电影,当然要和喜欢的人一块看。

  他对《追逐火车的孩子》是有预期的,是一篇相当好的作品,可惜出生早了,正是伤痕浓郁的年代,这篇故事一点不伤痕,反而很治愈和励志,更适合关注个体的以后年代,和《三个女人的车站》有类似之处。

  好作品要因时因势才会反响最大化,而《今夜有暴风雪》的命运就不同。

  所以他对《追逐火车的孩子》的当前预期是中等略偏上,再晚上10年起码是中上起步。也没什么关系,以后的人们会越来越发现这是一部好作品,意味着小说生命周期很长。

  两人来到电影院却是呆了,好生热闹,全都是小孩,已经不能用几百只鸭子来形容了,而是几百只鸡鸭凑在一起,炸锅了!

  他们到售票处一问,居然是小学生专场!

  售票员说什么也不卖给他们票,还是朱霖想了个办法,拿出北影学院培训班的学生证,才弄到两张角落的票。

  两人就如混在小鸡小鸭中的大鹌鹑,引得无数小学生围观。

  放映厅更是热闹,老师们根本弹压不住,女孩子就在过道跳绳,男孩子在舞台上打架,时不时有人发出尖叫。

  两人缩在后排角落,前排小学生齐齐转过身看他们,如同看动物园里的动物。

  一个男孩伸出手来:“大姐姐,鱼皮花生好吃吗?”

  朱霖如梦初醒,连忙拆开袋子,立马有更多小手伸过来,她一粒一粒分过去,周围的小学生都围了过来,转眼分光,四周响起一片咯蹦声。

  陆成渝问:“这是怎么回事?”

  朱霖白了他一眼:“我还想问你呢。”

  陆成渝猜测应当和电影类型有关,《追逐火车的孩子》讲述的是一群少男少女,阳光向上,这年头青少年题材的电影实在太少,教育部门可能是将之作为指定观看电影了。

  陆成渝没想到自己的第一部电影会以这种形式登场,自己好像和儿童挺有缘的,第一篇小说也是发表于《儿童时代》。

  电影开始:先是铁轨的近景,然后是车轮驰过,镜头慢慢拉远,一列火车驰过铁轨,驰过桥梁。

  镜头接着一转,画面中的火车动力澎湃、威猛无比的正面冲来,仿佛一下子要冲破银幕。

  火车原本就对孩子们相当有吸引力,加上这么一个正面飞驰镜头,放映厅里的小学们哇的一下爆了,没想到这么刺激!

  接着镜头一转,尾随着火车越拉越远,可以看到层层大山,电影片名随之浮出:

  追逐火车的孩子。

  这是一种镜头语言,开头就交待了故事与火车有关,与山野有关。

  接下来的镜头语言更加直白,一群男孩子在山谷放羊,看着火车冒着烟从身边驰了过去,仿佛看到了世上最好的玩具。

  男孩子们等火车驰过,兴奋的冲向铁轨,追着火车奔跑!

  这一组镜头是从车尾向后拍的,就见画面中一群衣着破烂、光着脚丫的孩子在热烈奔跑,孩子们脸上很脏,笑容却是那般纯净,大笑着、推攘着。

  那股子乐观气氛直接溢出银幕,引得放映厅小学生此起彼伏的站起来,挥舞着拳头大叫:“跑,快跑!”“追上火车!”

  对于生性野的男孩子来说,追火车代表着某种梦想,具体说不明白,反正看到火车就兴奋!

  放映厅直接炸锅了,当电影里的男孩子们越慢越慢,渐渐的停了下来,火车消失在视野里。

  厅里响起一片惋惜:“跑太慢了!”“换上我,肯定能追上火车!”

  小学生们的反应是最真实的,喜欢就是喜欢。

  电影进入人物背景交待,这里面出现了陆成渝的镜头,宣传栏里的一张光荣榜,小陆同志戴着大红花,一脸严肃的怼着观众们,镜头在此定格了一秒。

  朱霖笑着拍他一下:“感觉怎么样?”

  陆成渝也被周围的笑声感染,摸着下巴道:“怎么拍的跟成亲似的,边上少一个人啊。”

  “去你的!”

  当电影中的“姐姐”和女伴们在列车下卖山货的时候,小学生们又开始此起彼伏的站起来,指着银幕大叫:“蛋、大鸡蛋!”“核桃,核桃,好吃!”

  当“姐姐”带着“弟弟”小心翼翼踏上火车,开始寻找“天堂”之旅,姐弟俩的紧张、害怕、恐惧,又让小学生们变成了一群麻雀。

  有的打气:“别怕,火车不会吃人”有的说:“我坐火车的时候也害怕,头晕。”有的装小大人:“有什么好怕的,火车就像摇篮。”“我第一次坐火车的时候吃了三块烧饼,然后睡着了。”“你还吃得下,我差点吐了。”

  更多的小学生没有坐过火车,电影里的“姐弟”仿佛代替了他们开启一段旅程,代入感很强。

  朱霖扮演的女大学生出场了,给姐弟一枚橙子,下车的时候还把座位让给他们。

  这一段很温馨,象征性很浓,代表着“姐弟”和陌生人的交融,汲取前进的力量,之后还会遇到形形色色的陌生人,火车把二人带入一个全新而陌生的世界,可谓奇幻。

  观影的小学生们说不出这些道理,只是感觉很舒服,看的认真。

  陆成渝握着朱霖的手说:“你感觉怎么样?”

  朱霖知道他是问第一次银幕触电的感觉,认真点点头:“真奇妙,我就这样出现在大家面前。”

  这种奇妙在于,演员在电影里的表演可以带动观众情绪,甚至影响到无数观众的思想。

  陆成渝说:“以后会越来越多,全国人民都会认识你。”

  随着剧情不断变化,电影进入尾声,“姐弟”来到一片干涸的湖泊,展开一段心灵对话:

  弟弟失望道:“这就是天堂吗,它、它干了!”

  姐姐紧紧搂着弟弟:“不,你忘了在路上的风景吗,大姐姐送的橙子、老爷爷画的速描,还有人给我们吃的、帮我们指点方向,如果没有他们,我们能走到这里吗?”

  她道:“弟弟,我们找到天堂了,它就在我们心中。”

  弟弟仰头望着姐姐:“真的吗?”

  姐姐用力点点头:“嗯,你以后会忘了这趟火车吗?”

  弟弟认真想想:“不会。”

  画外音响起:

  “生活就像追火车,只有努力奔跑,才能超越自己,追逐到更好的未来。”

  “追火车不是为了追上它,而是为了证明自己能和它一样奔跑。”

  “当全世界都在说停下时,我们用脚步说:继续!”

  镜头越拉越远,越过干涸的湖泊,转入姐弟生活的群山,春天,葱郁正在萌发,万物生机,同样注入了姐弟的心里。

  小学生们其实看不太懂里面的意思,只是感觉很温暖,开始胡乱议论起来。

  有的男孩子在叫:“不怕,继续去找。”有的说:“找个屁,干了,已经干了。”“你是傻子,下大雨就又有了,还有很多鱼!”“没错,我家的小沟一下雨就涨水,门槛都淹了!”

  倒是女孩子们认真记着这些话外音,好像挺有道理的。

  陆成渝感觉很有意思,小学生们的这些对话何尝不具有象征意义,代表着朝气、不畏惧,和电影的主题吻合,说明他们虽然不懂,已经受到电影的潜移默化。

  天堂在心中,只要心不干涸,处处就是天堂。

  朱霖点评道:“这其实是一部给大人看的电影,一场心灵之旅。”

  陆成渝点点头:“你是懂我的。”

  放映厅的排灯再次放亮,小学生们回到现实,开始沸腾起来,有的说:“火车真厉害!”有的说:“我要让爸妈带我坐火车!”“我早坐过了,火车可以带我们去很远很远的地方!”

  陆成渝和朱霖相视而笑,这就是火车!

  放映厅的热闹劲被迅速弹压下去。

  只见老师们分站各个区域,说道:“每位同学晚上写一篇读后感,不少于二百字!”

  小学生们一片哀嚎,朱霖捂嘴笑:“陆成渝同志,小学生们恨死你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