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让出一头地
陈雪收到了沈砚寄来的牛皮纸袋,也收到了沈砚的汇款。
陈雪拆开牛皮纸袋的时候,竟然有点脸发红,心里像是有头小鹿在乱撞。
她想,沈砚应该是给她写信了。
虽然是为了公事,但到底是写给自己的信。
拆开来看,果然也是一封短笺,看完短笺,陈雪笑了,心情很好。
对于自己能给沈砚帮了忙,她很开心,虽然不会像是沈砚说的帮了大忙,但总是帮到一点忙的吧。
至于沈砚说的要提稿费的事情,陈雪决定为沈砚据理力争一下。
陈雪刚准备工作、吴强就喊她去办公室一趟,办公室里李晓林也在。
“坐着说。”吴强现在对陈雪越来越和颜悦色。
陈雪坐下,李晓林笑着说:“我父亲说,《活着》这个小说写得有深度也有广泛的影响力,只通过文战是挖不干净这个小说的文学意义和社会意义的,建议组织一个《活着》的作品讨论会,邀请相关作家专家学者一起讨论,这也是对《活着》对文学负责任的态度。”
吴强立刻赞同说:“对于巴老的这个建议我非常激动,我也觉得很有必要搞一个《活着》的讨论会,规模越大越好,讨论得越深越广泛越好。”
“所以想请你邀请一下石见来参加这个讨论会,到时我父亲也会去。”
陈雪沉吟了一下说:“我这边会转达这个消息,但是他能不能来,我说不准。”
“为何?”
吴强帮忙答道:“这个石见住在黔省深山,路上就要花三天,而且他还有两个小娃子要带。”
“交给他妻子带着呢。”
“他的妻子去世了。”陈雪回答。
李晓林一愣,她没想到石见这个作者还有这么悲惨的故事。
一时之间她也不知道该怎么决断。
“我会把石见的情况给我父亲说明的,到时让我父亲拿主意。”
“也只能这样了,这个作者的条件的确有点难,不过也正是这样困难,才能吃透生活,才能写出这样的好作品。”
陈雪感觉帮沈砚提稿费的时机来了。
赶紧把沈砚写的短笺递给了吴强和李晓林。
当然她更想让李晓林带去给巴老过过眼。
《收获》的最终决定权还是巴老掌握的,他才是主编嘛。
两个人看完了短笺。
李晓林笑着说:“这个石见要是不写小说的话,一定是个好编辑,听他的,把读者来信摘取一些精彩内容放在下期的内容上。”
陈雪说:“石见家我去过,用家徒四壁来形容都不为过,他写作都烧煤油灯,十天半月才能吃一顿肉。而他不仅有两个孩子要养,岳父岳母一家也要他养,他大哥大嫂也穷,家庭很困难……”
吴强点头说:“这样的情况还是给巴老说一下吧。”
李晓林点了点头说:“行,我这边回去给他说一下。”
李晓林拿着这封信回去后,又把陈雪说的情况说了一遍。
巴老看了这封短笺说:“本期《收获》靠他挣了不少钱,他却说他只做了微小贡献,是个谦虚的人,他的情况也确实可怜,才华也确实惊人,对这样的作家,我们要扶持要帮助,《活着》单行本的稿费情况,我看你们回去好好商量一下,看有没有一个好的方案,既能回应他的需求,也能符合当下的实际条件。”
李晓林答应了一声。
巴老说:“石见那篇《妻妾成群》你看了吗?”
“看了。”
“觉得怎么样?”
“好!”
巴老点点头说:“这个人这样发展下去前途不可限量啊,我这把老骨头也要避他一头地了。”
李晓林笑道:“何至于此!”
巴老说:“欧阳修说这句话是高兴,我说这句话也是高兴,欧阳修能慧眼认出苏轼,我就不能老眼认出个石见?”
听见自己的父亲这么说,李晓林就知道石见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了,也就知道那个稿费该怎么定了。
“爸爸,那个《活着》研讨会的事情,我去找石见的编辑了解了一下情况,石见的情况很难,他住的地方很偏僻,家庭很贫困,妻子已经死了,一个人又当爹又当妈地带两个孩子,出席讨论会的话估计有点勉强。”
巴老听后,半晌才说:“也是个苦命人啊。”
“爸爸,那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把这事告诉石见,如果他能来,我们就阵仗办大一点,如果不能来,能否允许我们在小范围内对他的作品进行讨论。”
“我知道了。”
第二天,李晓林回到了社里,把巴老的意见传达给了吴强,还把巴老以欧阳修与苏轼作比的那句话说了。
大伙儿有些愕然,没想到巴老这么看重石见。
吴强对社里的几个老人说:“大家说说吧,这个单行本出版的话,该怎么给稿酬呢?巴老的意见大家也知道,既要回应作者的需求,也要符合当下的实际条件。”
陈雪作为沈砚的编辑,自然在列,是参会的唯一一个青年编辑,她的确和同时进入《收获》的陈永昕拉开距离了。
老康说:“现在的稿酬制度,就是基础稿酬加印数稿酬,巴老说要符合当下的实际情况,那这个制度就不能推翻。”
吴强说:“这是正理。”
李晓林说:“现在就是看给他提高基础稿酬呢还是给他提高印数稿酬,自然,也要定下来稿酬提高到什么程度,太低了,这事白干,太高了,对那些老作家不好交代。”
陈雪没说话,她是小辈,没人问她时,她就不应该发表意见。
吴强说:“单行本稿酬是30元到100元每千字,把他的基础稿酬按100元每千字来算如何?”
“这倒是简单,但不相当于没做什么嘛,而且容易落人口舌,还把石见放在火上烤,那些老作家都没能拿到100元每千字。”老康说。
另一个资深编辑孔柔说:“我看还是要在印数稿酬上想办法,现在是按照每印刷1000册,就给基础稿酬的1%,我看不如把这1%提高到2%,这样如何?”
吴强摇头说:“这样算的话,作者得到的稿酬还不如我直接给他顶额的基础稿酬多呢。”
李晓林看向陈雪说:“陈雪,你对石见最了解,你有什么想法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