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云独自在秦王宫内,来回踱步,眉头紧锁。烛火摇曳,映照出他脸上深深的忧虑。他时而停下脚步,望向窗外漆黑的夜空,发出一声沉重的叹息。每想起朝中事务因人才匮乏而停滞不前,心中便如压了块巨石般沉重。他不停地在书案前徘徊,手指不自觉地敲击着桌面,那急促而杂乱的声音,仿佛是他内心焦虑的旋律。想到国家正处于困境,周边虎狼环伺,而自己却无人可用,他更是心急如焚,眼中满是焦急与无奈。
秦王云深知,人才乃国家兴衰之关键。他深知,如今秦国正处于困境,若想恢复国力,改变被动的地位,摆脱人才匮乏的窘境,就必须广纳贤才。
秦王宫内,烛火闪烁,光影在四壁上摇曳生姿。夜已深沉,外面的寒风呼啸着,却吹不进这紧闭的宫门。秦王云端坐于书案前,面色凝重,案上铺着宣纸,墨香弥漫在空气中。他深吸一口气,目光如炬,手执狼毫,在砚台中轻轻蘸墨,那墨色如浓稠的夜色般沉郁。提笔的瞬间,他的手微微颤抖,那是心中激荡的情感所致。随着笔尖在纸上游走,一行行苍劲有力的字逐渐呈现。他的眉头时而紧锁,时而舒展,每一个字都仿佛倾注了他全部的心血,那是对人才的渴望,对秦国未来的期许。周围的一切仿佛都静止了,只有笔尖与纸张摩擦的沙沙声,在寂静的夜里显得格外清晰,每一笔每一划都承载着秦王云振兴秦国的决心与希望。
“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东平晋乱,以河为界。西霸戎翟,广地千里。天子致伯,诸侯毕贺,为后世开业,甚光美。会往者厉、躁、简公、出子之不宁,国家内忧,未遑外事,三晋攻夺我先君河西地,诸侯卑秦,丑莫大焉。献公即位,镇抚边境,徙治咸阳,且欲东伐,复缪公之故地,修缪公之政令。寡人思念先君之意,常痛于心。今国家危难,欲求贤才以佐政,不论出身,无论背景。凡能出奇计强秦者贤,工巧者贤,治水者贤,凡能使秦强,使百姓利者皆贤。吾且尊官,与之分土。”
求贤令的语言质朴而真挚,措辞中满含着秦王云对人才的真诚渴望与重用人才的坚定决心。“凡能使秦强,使百姓利者皆贤”,这句话简洁明了,却将秦王云对贤才的定义和需求表达得淋漓尽致,没有华丽的辞藻堆砌,却让人感受到一种坦荡与诚恳。“吾且尊官,与之分土”,更是以实际行动表明了对人才的重视与厚待,给予人才尊贵的官职和土地,这是对人才价值的高度认可,也是对人才付出的丰厚回报。“不论出身,无论背景,凡能出奇计强秦者贤,工巧者贤,治水者贤。”更是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真切体现,是对传统人才选拔标准的彻底颠覆。这样的语言和措辞,没有丝毫的敷衍与做作,而是直击人心,让天下人才都能感受到秦王云的诚意与决心,相信只要来到秦国,就能获得应有的尊重和重用,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才为秦国的强盛贡献力量。
晨曦初露,霞光透过宫殿的窗棂洒落在金砖之上。秦王宫大殿内,庄严肃穆的氛围如浓稠的雾气般弥漫。群臣们早已按品级站定,文臣身着锦袍,手持笏板,面容沉静;武将则披挂甲胄,腰佩长剑,目光如炬。内侍尖细的嗓音响起:“大王驾到!”群臣纷纷低头行礼,秦王云缓步走上龙椅,目光如电,扫视群臣。群臣行礼毕,大殿内顿时鸦雀无声,只听得见自己的呼吸声和心跳声。秦王云端坐龙椅之上,沉稳的声音在大殿内回荡:“今日早朝,有要事宣布。”此言一出,群臣皆屏息凝神,等待着秦王云的旨意,气氛愈发紧张,仿佛空气都凝固了一般。
“寡人欲向天下发布求贤令,这是寡人亲笔写下的求贤令,请各位爱卿一听。昔我缪公自歧雍之间,修德行武。……”
秦王云宣读完求贤令,大殿之上顿时响起一片窃窃私语声。众多臣子面露震惊之色,一些老臣瞪大了眼睛,似乎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他们习惯了按出身、门第选拔人才,如今这求贤令犹如一道惊雷,打破了他们固有的观念。有的大臣开始质疑:“如此不拘一格,岂不会让一些奸邪之人混入朝堂?”也有人小声回应:“大王自有考量,此举乃为秦国强盛。”支持求贤令的大臣们则兴奋不已,互相交换着赞许的眼神。丞相司马云拱手道:“大王英明,此举必能吸引天下贤才,为我大秦注入新的活力,然而此文开篇痛陈先祖之失,是否需要修改。”
“不用,就这样发出去,先祖有失,更要说,我大秦后代君王更要引以为戒,不能再犯。”
“大王英明。”司马云向着秦王深深一礼,为他的胸襟,为他的气魄拜服。
“丞相,对外发布招贤令之事就交由你来负责了。”
“诺,必不负君上所托。”
早朝后,秦王宫内,秦王云深知,仅凭一纸求贤令还不足以让天下人才安心投奔秦国,需要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负责此事。函谷关之战后,秦国人才匮乏的现状让各项事务推进艰难,而对外形势又十分严峻,周边国家虎视眈眈,秦国急需改变这种被动局面。于是,秦王云决定设立招贤管。这一决定意义重大,它表明了秦国对招贤纳士的重视程度,让天下人才看到秦国的诚意与决心,为秦国广纳贤才提供了组织保障,能使招贤工作更加系统、高效地进行,吸引更多有志之士汇聚秦国,为秦国的振兴贡献力量,助力秦国在对外竞争中脱颖而出,改变被孤立的处境。
秦王云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委任自己的护卫统领秦英为招贤管统领。他将秦英召至御书房,语重心长地说道:“秦英,如今秦国招贤事宜至关重要,寡人决定设立招贤管负责组织相关事宜,思来想去,唯有你最为合适。”秦英单膝跪地,拱手道:“末将领命,定不负大王所托。”秦英在招贤管中的职责重大,他负责统筹招贤管的整体工作,安排人员接待前来应招的人才,对他们进行初步的筛选,了解其才能、背景等信息。还要组织对人才的考核,根据考核结果向秦王云推荐合适的人才,安排他们到相应的岗位上去。同时,他还要协助丞相司马云与各地的人才联络,宣传秦国的求贤政策,吸引更多人才前来。
招贤管在人才的选拔上,首先会通过多种渠道发布求贤信息,如在各地张贴告示、派遣使者到各国游说等,吸引人才前来应招。对于前来的人才,会先进行初步的测试,了解其基本信息和特长。考核环节十分严格,会根据人才的专业领域设置不同的考核内容。军事人才会进行实战演练或军事策略的考察;政治人才则通过分析时事、提出治理方案等方式来考核;经济人才则要看其商业谋划和实际操作能力……。考核合格后,招贤管会根据人才的才能和特长,安排到合适的岗位上。对于特别优秀的人才,还会直接向秦王云推荐,由秦王云亲自接见并委以重任。在任用过程中,招贤管会定期对人才进行考核和评估,根据其表现进行职位的调整和晋升,确保人尽其才。
求贤令如同一道璀璨的光芒,在各国之间迅速传播,吸引了无数怀揣梦想的有志之士。从遥远的燕赵大地,到富饶的齐楚之地,人才如潮水般涌入秦国。他们中有饱读诗书的儒生,满腹经纶,渴望一展治国安邦之才;有英勇善战的武将,身怀绝技,期望在战场上建功立业;还有擅长工巧的能工巧匠,手艺精湛,致力于推动工艺进步。这些人才或独自一人,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而来;或结伴同行,互相扶持,共同寻求施展抱负的机会。他们跨越千山万水,汇聚向秦国这片贫瘠的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