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秋收
李平心里有事睡得并不踏实,迷迷瞪瞪时听见外屋地传来响动,他也穿着衣服起来了。
“咋不多睡会儿,我弄点碴条吃。”王永萍温声说道。
碴条就是面条,只不过不是白面做的,而是玉米面做的,配上韭菜鸡蛋卤子简直绝了,是李平最喜欢吃的食物。
“睡不着了,我去抱柴火。”李平把锅底灰掏出来后,抱着向外走去。
路过西屋时,向志宇正开门出来,“我来吧。”
“不用,你去洗漱吧,一会儿就吃饭了。”
走出屋子,以往漆黑一片的永平屯,今天已是点点灯光亮起,秋收到了。
李洪双正在往牛车上放收地的工具,由于上地时是空车,也没有喂牛,等着去地里喂新鲜的苞米叶。
碴条和鸡蛋卤子不需要费很多事,很快他们就做好吃完。
简单吃过一点,王永萍装好中午的饭,又拿了几个碗当喝水的工具,李平拎着暖壶就出发了。
山区的早上气温挺低,李平穿着棉袄坐在牛车上一路往地里走去。
东北的天气多变,十月中旬下雪也是常见的,为了不让雪把苞米拍在地里,只能从秋收开始时就抢收。
凌晨三点的天还黑的很,地里的雾水也很大,从地里穿过一圈衣服都湿漉漉的。
“小向,你要是干不了就回家哈,没必要在这遭罪,也没多少地,你回家做饭也好。”向志宇这半年多一直住在李平家,帮着干了不少活,王永萍有些不好意思。
“你就瞧好吧大娘,我肯定不带掉链子的。”向志宇拎着镰刀挥了挥说道。
“小向,噶苞米的时候要斜着往上,这样省劲,使劲别使大了再噶到腿,这刀我磨得快。”李洪双为他示范道。
给老黄牛添完苞米叶的李平走过来说道:“妈,你就别噶了,我们三个弄得也快,你在后边掰苞米吧。”
“行,我就在你们后边扒苞米。”
李平家的这块地位于山底,听着山里传来的不知名动物叫声,属实有些瘆得慌,好在人多一起唠嗑,也不觉得害怕。
他带好手套,拎着镰刀就开始了工作,一手拽住苞米杆,一手提着镰刀斜着往上使劲,一颗苞米杆就这么水灵灵的被放倒了。
他们三个一人一根垄,王永萍则在后边把杆上的苞米掰下来放在一堆,等着天亮后装袋。
向志宇虽然第一次干这活,但本身也不是技术含量多高,简单上手试验一番,他便能跟上李平的速度,只是两人被李洪双远远的甩在后面。
几人都穿着长袖,但脸上也被锋利的苞米叶划到,等着出汗时便会火辣辣的疼。
三个人的速度明显快了不少,等到天蒙蒙亮的时候,苞米地已经空了一大片。
起早收地的好处还在于凉快,没有大太阳晒着,少遭不少罪。
一般都是摸黑放倒苞米杆,然后等着太阳出来后一起掰苞米。
九点钟左右太阳已经升的老高,高处的露水已经晒干,只留低处的草叶上还有一些没被晒到的露水。
王永萍拿出包里的月饼,又倒上几碗水后,喊道:“过来歇会了。”
李平眼瞅着离地头不远,将这趟垄的苞米全放倒后才向着她走去。
“老向,咋样?”李平摘下手套,接过王永萍递过来的水喝了一口问道。
“小意思啊,再熟练熟练你就撵不上我了。”向志宇坐在苞米杆上得意的说道。
“你和他比什么玩意,好老娘们都比他强。”李洪双手脚麻利,看不上李平干活。
“你瞅这是当爹的说的,你儿子不必好老娘们,你脸上有光?”王永萍把碗底的水泼向李洪双抗议道。
李平习惯了被他损打,事实虽然没那么夸张,但是照比李洪双确实差了不少,也没争辩。
简单补充了一下,几人就开始捋着掰苞米棒,这活简单,坐在木凳上就可以。
四人一人一条垄,离得也不远,还可以唠嗑消磨时间。
“小向,你对象家是不是也不种地啊?”王永萍问道。
向志宇专心干着活,头都没抬的回道:“嗯,他家也没地。”
“那等你啥时候回去的时候,从家里拿袋子大米送去,都自己种的,省的出去买了,死老贵的。”
向志宇虽然不差一袋米钱,但是他和仲巧巧还没公开,自己买米去送找不到借口。
“好,谢谢大娘。”
“你这孩子,谢什么谢,你这一年帮着家里干多少活了,咋还赚不出一口吃的。”
“老向,啥时候去你老丈人家挑明啊,明年仲巧巧就毕业了,得抓紧啊。”李平扔过去一根烟后说道。
向志宇捡起烟点燃后,苦闷的说道:“唉,想想就愁,万一她爸妈不同意咋整。”
李洪双见他俩把烟点着了,也摘下手套点上一颗后说道:“咋能不同意啊,咱差啥啊,远的不说,就可镇里都找不出几个比你有出息的,他偷着乐去吧。”
王永萍也宽慰道:“没事啊,听你说那小姑娘不是挺得意你嘛,现在又流行自由结婚,她爸妈也是有文化的,肯定不能做棒打鸳鸯的事。”
几人就这么一边扒着苞米,一边闲聊着,也不觉得枯燥。
眼瞅着地里的苞米堆够一车了,李平起身把袋子拿了过来,准备装袋装车。
这一袋子重量可不轻,麻袋本就比尼龙袋大一圈,装满苞米后得两人抬着才行,反正李平自己扛不动。
在向志宇的帮助下,两人把牛车四周摆满了麻袋,中间留出一个大空。
而后他赶着牛车进到地里,李洪双三人则是往牛车中间装散着的苞米。
赶车回家卸苞米是个轻快活,路上可以坐着牛车悠哉一个多小时,但是到家后需要把苞米运到苞米仓子里,因此需要两个人,以往都是李平和王永萍的活,今年多了向志宇,就由着他俩一起来了。
“路上看着点,别再把麻袋颠掉了,碰见坑啥的避着点,容易翻车。”李洪双不放心的在后边叮嘱道。
山里的路确实不好走,即使是拖拉机每年都有翻车的案例,最严重的一次是李鹏差点被翻车的拖拉机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