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第38章 评委会

  不论是袁田还是蒯风,都十分讲诚信,说了不给别人看,就不给别人看。

  但是,事情却又因此变得麻烦了许多。

  吃过午饭,蒯风就带着中文系的另外一个老师陈明找来。

  陈明的说辞跟蒯风如出一辙。

  “杨老师,我保证,我只自己看,不给别人看。”

  杨翊本来对这事也不太在乎,便直接点头允了。

  还是当天下午,陈明又带着一位地理系的老师。

  “杨老师……”

  这次,陈明还没开口,杨翊就抬了抬手,“陈老师,以后谁要想看《教堂司事》,直接给他们看就行了,不必还要再跑这一趟。”

  一天之内,连着被找了三次,大大影响了杨翊的工作进度。

  而且看这情况,后面可能陆续还有不少人会来,所以杨翊干脆就直接给陈明他们授权了。

  “还有袁老师、蒯老师,麻烦你跟他们说一下,谁要想看,直接给就行,不用再来找我。”

  陈明竖了竖大拇指,“杨老师大气,你放心,我肯定会确保大家知道这篇《教堂司事》是你翻译的。”

  杨翊点点头,“行。”

  ……

  本来,《教堂司事》以一种非常慢的速度小范围传播着,因为杨翊这一授权,传播速度突然加快,范围也快速变广。

  起初只有袁田那一份手抄本,后来地理系的一个老师,想要把小说带回地理系,就又重新誊抄了一份。

  地理系的学生们想看,一份稿子分不过来,又抄了好几份。

  短短几天时间,《教堂司事》的翻译稿就已经传遍了各系。

  主要是短篇小说,大家看得快,一份手抄稿一个晚上就能传好几个宿舍。

  学生们平时能够接触到的外国文学作品很少,看到这种国外的小说,就算只是好奇,也要看看。

  毕竟除了看书,也没什么其他消遣——关键是免费的消遣。

  这种几千字的短篇小说最好,也不花多少时间,看书快的,几分钟看完,看书慢的,也就只要十几二十分钟。

  况且杨翊的翻译确实十分流畅,可读性很强,比那些老版的翻译作品读起来有意思多了。

  周六上午,林莹出去一趟回来,笑着说道,“托杨老师的福,这几天毛姆在我们学校十分受欢迎。刚才我去图书馆,还看到几个学生想要借毛姆的小说呢,只可惜,一本也没找到。”

  杨翊好奇道,“图书馆一本毛姆的书都没有?”

  “我记得之前有看过毛姆的《翡冷翠山庄》,但就那一本,或许别人借走了吧。”

  听到《翡冷翠山庄》,杨翊大脑稍稍转个弯才意识到林莹说的应该是《佛罗伦萨的月光下》。

  翡冷翠是弗洛伦萨的另一个翻译,学外语的基本上都知道,而杨翊之所以大脑转了个弯,因为不论是“翡冷翠山庄”还是“弗洛伦萨的月光下”都不是书名直译。

  毛姆的那篇小说,英文名是“Up at the villa”,如果直译的话,就是《在庄园里》。

  《翡冷翠山庄》其实还留了一点标题的元素,至少“山庄”还在,至于《佛罗伦萨的月光下》,完全就是作者自己的发挥了。

  但是这种书名,译者不发挥还不行,直译成《在山庄里》实在是差点意思。

  秦文海笑道,“毛姆这个作家,在国内名气不大,以前我看过赵景深曾在《小说月报》发表的一篇文章《二十年来的英国小说》,里面提到过毛姆,后来我陆续看过一些毛姆的短篇小说。其实去年有一段时间毛姆也被大家讨论过,当时《世界文学》一下子发了毛姆好几篇短篇,其中《风筝》跟《舞男舞女》让我印象挺深的。”

  杨翊忍不住点头,秦文海不愧是个老资料人了,知道的信息就是多。

  如秦文海所言,毛姆如今在国内名气确实不高,跟什么泰戈尔、萧伯纳完全不能比,就连伍尔夫都比不上。

  当然了,毛姆要比福克纳好点。

  至少毛姆的作品还有些零零碎碎地被翻译过,福克纳简直可以说是查无此人。

  “杨老师,你怎么不把《教堂司事》投给《世界文学》?他们应该会继续刊登毛姆的作品吧。”林莹好奇道。

  杨翊笑了笑,“我是准备要投的,不过《世界文学》短期内恐怕不会要。”

  “这是为什么?”

  “因为我之前翻译的《万事通先生》已经确定,在下一期的《世界文学》上刊登。”杨翊解释道。

  这就是让北岛帮忙投稿的好处,至少知道人家杂志社想要什么稿子。

  听到杨翊还有作品要在下一期《世界文学》上刊登,林莹跟秦文海意外的同时,又为杨翊感到惊讶。

  “杨老师你应该把这些翻译过的文章都投过去试试,我觉得他们《世界文学》会用的,虽然国内有些毛姆短篇的翻译,但是你翻译的版本读起来还是要特别一些。”

  秦文海说话比较保守,其实他心里认为,杨翊翻译的版本,明显比其他版本水平更高。

  只不过翻译这种事情,萝卜青菜各有所爱,秦文海也不好以自己的喜好去论翻译的水平高低。

  而秦文海之所以用“特别”二字来形容杨翊的译文,是因为杨翊的翻译风格国内确实少见。

  国内的大部分翻译作品,读起来不像是译作,倒像是“原作”,感觉像是中国人写的一样。

  杨翊笑道,“反正我试着去投,收不收是他们自己的事情。”

  ……

  一月十三日,周日。

  一大早,杨翊宿舍的门就被敲响了。

  他刚穿好衣服,听到敲门声,揉着睡眼惺忪的眼睛去把门打开。

  徐晓拎着饭盒,满脸的笑容站在门口,“杨老师,早啊。”

  “早啊,徐晓。”杨翊打了个呵欠,“来这么早?”

  “今天要去电影学院,杨老师没忘吧?”

  “没忘,但也不用这么早吧。”杨翊扭头看了看桌上的钟,连七点都不到。

  “那边有点远。”

  “好吧,我先去刷牙洗脸,你坐会儿。”

  杨翊进了卫生间,徐晓打量起客厅。

  这是徐晓第三次进到这间房子,每次来,好像都没什么变化。

  杨老师已经住进来半个月了,客厅跟厨房看起来没有一点烟火气。

  客厅唯一的桌子上放了几本书,倒像是个办公桌。

  但是不得不说,作为一个单身男性的住所,这屋子着实整洁。

  几分钟后,杨翊洗漱完出来。

  “你太客气了,又专门送早饭过来。”

  “反正我也要吃饭的,顺手就带来了,省得你再去食堂,浪费时间。”

  杨翊点点头,他嘴上虽然客气,手上却一点没客气,直接就开吃了。

  趁杨翊吃饭的时候,徐晓从挎包里面掏出一份《教堂司事》的手稿来,“杨老师,你翻译的这篇《教堂司事》我能拿给陈凯歌他们看看么?”

  杨翊将嘴中的食物咽下,笑道,“这小说都已经在学校传疯了,还问我干什么?”

  “我以为就在咱们学校里面传。”

  “没事,你想给谁看就给谁看,不论是不是我们学校的。”

  徐晓笑着点头,“嗯,好的。”

  吃过饭,两人也没耽误,直接启程前往电影学院。

  他们既没有坐公交,也没有骑车,而是去小西天搭上了从朱辛庄过来接老师的班车。

  这趟班车每天都有,早上接老师们过去,傍晚的时候再送老师们回来。

  今天是星期天,班车也没歇。

  不过坐班车去学校的老师比较少,杨翊他们上车的时候,只有三个人,等到车子出发的时候,加上他们俩也就九个人。

  车子开动起来之后,坐在杨翊他们前排的两个老师聊起天来。

  “徐老师,这个电影剧本征集活动,真是学生们自己弄的?”靠左边的那个四十岁左右,浓眉大眼的男教师问道。

  坐他旁边的是个五十岁左右的女教师,笑着回道,“确实是他们自己发起的,主要发起人,就是你们摄影系78级的班长张会君。”

  “那这活动组织的不错。”男教师忍不住点头。

  “是啊,征集了超过一百份剧本,我听到的时候也是十分惊讶,咱们学校的学生们创作热情竟然这么高。”徐老师又看向侧后方的一个男老师,“汪老师,你今天也是去给他们当评委吧?”

  那位汪老师笑着点头,“是啊,会君找了我好几次。”

  “可不是嘛,孩子韧性强。”

  “没有这韧性,他们也办不成这个活动。”

  “那倒是。”

  车里的几个老师一路上聊着天就没停过,聊天的内容主要就是围绕着这次的电影剧本征集活动展开的。

  因为这次的电影征集活动主题跟《山民》有关,所以来之前,大家都特意了解了这首诗,在车上的时候,也交换了意见。

  徐晓一边听着几个老师解读《山民》,一边掩着嘴笑,他们肯定不会想到,《山民》的作者就在这辆车里。

  从小西天到朱辛庄路途挺远,但因为是坐班车直达,时间上倒也还好。

  只是车子越走,外面的景色就越荒芜,后来都很难看到有什么建筑,只有一望无际的雪地。

  再后来,雪地上出现了一群黑乎乎的建筑。

  徐晓在旁边戳了戳杨翊,“杨老师,到了。”

  杨翊在路上小憩了一会儿,听到徐晓的声音,他睁开眼睛,看到了那群在雪地里面显得有些灰暗的建筑。

  这群建筑前面有一个大门,周边却没有围墙,只围着一些高高的杨树跟柳树。

  要是春夏,这周边应该是一片绿意盎然,可惜现在是冬天,看起来分外萧瑟。

  本来大门口一个人影都没有,等到车子离得近了,不知道从哪儿冒出几个人来,翘首看着班车的方向。

  最后班车在门口停下,几个学生涌了上来。

  “汪老师。”

  “徐老师。”

  “甘老师。”

  “王导。”

  ……

  总共四个学生,杨翊只认识陈凯歌一个。

  他跟徐晓是最后下车的,陈凯歌带着另外一个瘦高个走上来。

  看到杨翊,陈凯歌倒也不意外,因为徐晓之前就跟他说过这事。

  “徐同学,杨老师。”陈凯歌打了声招呼,又跟旁边瘦高个介绍,“这是《今天》的编辑徐晓,还有这位,是师大的杨老师。”

  “徐编辑,杨老师,你们好,我叫张会君,你们叫我会君就行。”

  “会君你好。”

  随后陈凯歌又领着徐晓跟前面几个人碰面,给他们相互介绍了一下。

  跟车来的,有摄影系的甘泉老师,导演系的徐谷明老师和汪岁寒老师,美术系的吕志昌老师,另外还有燕京电影制片厂的两个副导演,黄建中跟王军正。

  刚才一路上,主要是电影学院的几个老师在说话,黄建中跟王军正说话少,但偶尔也搭上两句,因为徐谷明之前在燕京电影制片厂待了很多年,是认识王军正跟黄建中的。

  只有杨翊跟徐晓,从头到尾都没有参与讨论。

  这会儿陈凯歌介绍了之后,徐谷明笑道,“会君,凯歌,你们这次真是了不得,不仅从燕京厂请了黄导跟王导,还请了师大的老师以及《今天》的编辑,这评委会阵容真齐全。”

  “各位老师、导演能来,也是对学生的爱护。相信在各位的领导下,这次的电影剧本征集活动肯定能够圆满完成。”张会君笑道。

  汪岁寒摆摆手,“行了,这么冷的天,马屁就别拍了,拍得屁股疼。我们这些评委去哪儿干活,赶快落地方吧。”

  陈凯歌他们也不敢耽搁,当即带着评委们到了一间教室。

  是普通教室,不过里面的桌子被请了一部分,中间的空地摆了一条长桌,在长桌后面的墙上,挂了一条横幅,上面写着:热烈祝贺燕京电影学院《山民》电影剧本征集活动圆满举行!

  教室外面围了不少学生,见老师们来了,纷纷打招呼。

  “汪老师好。”

  “徐老师。”

  “甘老师。”

  ……

  至于杨翊他们几个生面孔,学生们都挺好奇,事先张会君也没有公布评委们的信息。

  黄健中跟王军正其实还好,他俩都三四十岁了。

  倒是杨翊跟徐晓,看起来跟学生一样,特别是杨翊,比他们在场的大部分学生看着都年轻。

  “这个小年轻也是评委?”

  “不知道啊,没见过。”

  “是张会君他们请来的么?”

  “肯定是啊。”

  “看着比我都年轻。”

  “废话,你看着至少比他大十岁。”

  “你就瞎说,我才二十三,他能十三么?”

  “你自己照照镜子,哪里像二十三。”

  ……

  学生们的讨论,杨翊听不见,就算是听见也不会当回事。

  进了教室之后,在张会君的安排下,他们依次落座。

  随后张会君跟他们讲解评选的规则。

  这次活动,他们总共收到一百三十一份剧本,这么多剧本,肯定不能全部让评委们现场阅读,评委们可没有这么多时间。

  因此,张会君他们组建了一个前审小组,对这一百三十一份剧本进行了初步地筛选。

  最终,他们前审小组总共选出了十二份剧本来,进入最终的评选。

  而这十二份剧本,当然也不能让评委们每个人都看一遍。

  为了尽量公平,每份剧本随机给四个评委看,由四个评委打分,最后去掉一个最高,一个最低,剩下两个评委的分算出平均分就是这个剧本的最终分数。

  这也就意味着,每个评委今天都要看六份剧本。

  不过这次的剧本,篇幅都不长,六份看起来倒也不是特别难。

  评选工作正式开始之前,徐晓出去找到陈凯歌,将《教堂司事》的稿子递给了他。

  “这是什么?”陈凯歌一脸疑惑。

  “是毛姆的一篇小说,我觉得挺好,拿给你看看。”

  “毛姆?”

  “英国的那个作家。”

  “哦。”

  陈凯歌点点头,有小说看,他也挺高兴的。

  电影学院图书馆里面的读物很少,平时能看到最多的就是期刊室里面的各种摄影专业杂志、电影杂志,小说是很稀有的,更别说是外国小说了。

  徐晓一走,旁边几个男同学就凑了过来。

  “不会是情书吧!”

  男同学们一边开玩笑,一边伸头来看。

  陈凯歌笑呵呵地往旁边跑,“情书可不能给你们看。”

  “奶奶的,真是情书啊!”

  几个男生都一脸不忿,骂骂咧咧地追上去,追上之后才知道原来是一篇小说。

  “这小说谁写的?”

  “毛姆。”

  “姓毛啊,这名字真怪,她家是不是还有个毛公?”

  显然,问这话的同学,压根不知道毛姆是谁。

  “哦,这里写着译者杨翊,原来是个外国作家啊。”

  陈凯歌也看到了杨翊的名字,他不禁挑了挑眉毛,上次徐晓跟他说杨翊英语好,倒是没想到杨翊还能翻译外文小说。

  其他同学压根不知道杨翊是谁,不过也不耽误他们看小说。

  ……

  这边评选教室里面,杨翊第一个抽到的,就是张一谋的作品。

  都说张一谋剧本水平一般,倒是没想到他这次写的剧本能够进前十。

  张一谋的参选剧本名叫《大海》。

  篇幅不长,内容简单。

  在某个大山里面,存在一个王国,这个王国有两万多人。

  这个王国里面,一直流传着一个传说,在大山的外面,有一个叫大海的地方,哪里美丽、富饶,广阔无边。

  国王每隔十年,都要派一名勇士朝着某个方向出发,就是为了找到大海。

  这么多年过去,有一部分人回来了,他们自称找到了大海,但是他们口中的大海却都不一样。

  有人说,大海里长着各种各样的果树,饿了只要一抬手,就能摘到果子充饥。

  有人说,是个像盆一样的大地,旱季,盆地露出来,各种各样的花草树木、粮食作物、野生动物就会出来,到了雨季,就会变成一个大湖,把所有一切都冲走。

  还有人说,大海有一望无际的沙子,走到里面,风一吹就会迷失方向。

  而“我”,是最近一个出发的“勇士”,一路上,我看到了成片的果树,也看到了大盆地,还看到了一望无际的沙子。

  最后我穿过沙子,看到了一望无际平整的大地,没有山,甚至没有树,到处都是青草。

  这时候,“我”以为,终于找到了大海。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

  在杨翊看来,张一谋的这个剧本,想法还行,但是具体到故事情节的安排就要差点意思了。

  特别是结尾,可能张一谋想要营造出一种有点反差的感觉,却根本没有做出来。

  杨翊想了想,给张一谋打了个6.5分。

  不过后来,看到顾常卫的作品,杨翊觉得自己对张一谋可能太苛刻了。

  顾常卫的作品,故事性不多,倒是分镜头写了不少。

  他的剧本,主要故事就是一个乡村老师,一心想要带着孩子们走出大山,但最终却只能看着孩子们走着父辈的老路,继续留在山里面。

  其实这个剧本立意向往教育上面靠,是没有问题的,但同样的,具体的情节安排上没有最好,老师的付出、村民的愚昧,都应该是顾常卫想要体现出来的,但最终都没有体现好。

  按照刚才给张一谋打分的标准,杨翊给顾常卫打了个5.5分。

  看完了张一谋跟顾常卫的剧本,杨翊颇有些失望,不说这两位日后的名气,就说今天这两个剧本能进前十,可见电影学院的这一批学生们在剧本上的能力并不突出。

  不然的话,一百三十多份剧本,这俩的剧本能进前十?

  后来杨翊又连着看了四个剧本,其中三个都一般,只有冯小宁的剧本让杨翊眼前亮了一下。

  冯小宁的故事里面,“山民”是一个部落,这个部落一直在山里面,还保存着上古时的一些祭祀仪式。

  某段时间,因为天天下雨,为了祈求不再下雨,部落进行了各种各样的祭祀。

  大大小小的祭祀都不管用,祭司们决定进行活人祭,并且为了表示诚意,还要献祭地位比较高,或者比较有名的人。

  最后,他们选中了部落首领的女儿——后予。祭司给出的理由是,如果不将后予献祭,他们部落将有大祸降临。

  后予为了活命,在祭祀进行的前一天逃跑了,

  逃跑的路上,后予遇到了一队身着异服的人,手里拿着奇怪的武器。

  这群人救了后予,并发现后予还说着上古的语言,用着上古的文字,就要去这个部落进行研究。

  但是这群人到了之后,遭到了部落的反抗,最终他们将部落的人杀掉一大半,剩下的人全都抓了起来。

  屠杀结束,下了很久的雨,终于停了。

  冯小宁显然对这些祭祀什么的东西有些研究,细节方面做得挺好,他的剧本,也是杨翊看过的六份剧本里面,细节做得最好的一个。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