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女生 都市言情 文豪1979:我在师大当门房

第34章 生产队的驴

  秦文海走后,杨翊打量起这间办公室来。

  虽然是资料室,但是有一半都摆了柜子跟架子。

  剩下的空间,中间放了一个大桌子,就是他面前这个。

  这间办公室的整体空间跟传达室应该是一样的,但是真正可以活动的空间比传达室要小不少。

  也就过了两分钟不到,秦文海去而复返。

  他将一沓资料放在杨翊面前,“杨老师,这是历史系进来的一些资料,你看能不能翻译出来。”

  杨翊看着面前的英文资料,嘴角抽了抽。

  他满以为秦文海叫他过来,就是确定工作调动之前进行一番面谈,或者说是面试也行。

  谁曾想,秦文海跳过所有流程,直接把他拉过来,然后就给他派活了。

  此时此刻,杨翊心里闪过一丝后悔。

  他仿佛看到了自己在资料室的未来,这不是妥妥生产队的驴嘛。

  见杨翊发愣,秦文海推了推眼镜,脸上的老皮子挤出一丝笑容,“杨老师,有难度么?”

  “我看看吧。”

  这一沓资料里面,总共有五篇文章,都是早期外国学者对东方历史的研究资料,研究对象主要是二十世纪前半叶的中国。

  杨翎挑了一篇题为《中国反封建斗争思想研究-以社会性质为核心的考察》的文章出来。

  这篇文章的原文篇幅应该非常长,但是他拿到手里的只有十页,内容从“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形成以及阐述”开始。

  大致把第一页浏览一遍之后,杨翊转头对秦文海说,“秦老师,纸笔。”

  “哦,好。”秦文海连忙找来纸笔。

  接过纸笔,杨翊就开始写。

  【半殖民地半封建概念的形成】

  【1926年蔡和森努力将“半殖民地”、“半封建”联合使用,1929年二月中g首次完整使用半殖民地半封建表达中国社会性质……】

  翻译这种学术文章,对杨翊来说是有些难度的。

  里面的一些专业用词他不太熟悉,而且翻译这个也不像翻译小说那样有“看过译文”的加成。

  所以,他翻译的速度偏慢,跟翻译小说的速度完全不能比。

  好在不是理工科的文章,要不然的话,碰到那些专业词汇,杨翊只能抓瞎。

  但是看在秦文海眼中,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

  见杨翊提笔就开始译,中间没有什么磕绊,速度非常快,他十分意外。

  秦文海之所以觉得杨翊翻译的速度快,是拿英语系的那些老师来比的,放在英语系的老师里面,杨翊的翻译速度也是中等偏上的。

  至于翻译水平如何,秦文海没办法做判断,因为他英语也不行,不然的话,平时碰到需要翻译的资料,也不至于还要求助英文系的老师们。

  站着看了一会儿,秦文海去给杨翊倒了杯水,然后也在旁边坐下了。

  大概过了一个小时,办公室里面又来了个人,是个二十多岁的女同志。

  她是资料室另一位资料员,名叫林莹。

  见到办公室多了个人,林莹有些疑惑,随后又认出来多的这个人是东门传达室的小杨。

  等林莹看到杨翊正在翻译英文文章,她顿时明白了什么。

  她朝秦文海看了看,后者做了个嘘的手势,然后起身把她拉了出去。

  到了门外,林莹问道,“秦老师,是你请他过来帮我们翻译资料的么?”

  “不是帮忙,杨老师以后就是我们同事了。”

  “他从传达室调到我们资料室了?”林莹有些诧异。

  “程序还没走,不过问题不大,我先把他抓过来干活了。”

  林莹朝里面看了一眼,又问,“他翻译水平怎么样?”

  “速度不错。”秦文海笑了笑,又想到件事,“对了,他翻译的小说,上了《世界文学》。”

  “真的么?”

  “真的,一会儿你拿一本最新期的《世界文学》看看就知道了,第一篇巴尔扎克的《乡村医生》就是他翻译的。”

  对于秦文海的话,林莹当然不会怀疑,但是这事听起来有点离奇,一个传达室的门卫,他的翻译作品竟然上了《世界文学》。

  林莹平时也在学英文,想着为资料室分忧,但是学了之后,她发现英语是真的很难。

  学了几个月了,林莹的水平还是一塌糊涂。

  听到杨翊的事迹,她都有些怀疑自己的智力了,人家学英文怎么这么简单,到她这里就这么难?

  不过资料室多了一个能翻译的人才,林莹也是十分高兴的。

  他们资料室恢复正常开放之后,工作一直展开不顺,特别是这些外文资料的收集、整理,不是难不难的问题,是根本无从下手。

  有些文献,他们也看不懂是什么,先要拿过去找英语系的老师帮忙看看,才知道大概内容。

  有时候,拿过去的文献没有任何研究意义,就白忙活了。

  现在杨翊来了,翻译先不说,他至少可以对这些收集来的英文资料进行筛选以及分类了。

  而且,原本资料室人员就紧张,很长时间就只有她跟秦老师两个人,别说是英文资料了,就是中文资料,整理起来也十分费劲。

  现在多了个人,总归是好了一些。

  两人在门外聊了一会儿,就一起回了办公室里面,然后一左一右坐在杨翊旁边。

  他们资料室就这一张桌子,所有人都在这张桌子上办公。

  又过了半个小时,杨翊揉了揉有些发胀的眼睛,抬起头来。

  他一抬头,便看到秦文海跟一个年轻女同志一左一右,笑盈盈地看着他。

  “这位是林莹,你认识么?”

  杨翊看了看林莹,点头,“林老师,认识。”

  林莹去传达室拿过几次信,杨翊有些印象,主要是林莹长得挺漂亮,而且穿着也时髦,很容易让人留下印象。

  “你好,杨老师,以后我们就是同事了。”林莹脸上带着和煦的笑容,她刚才在旁边看了半天,发现杨翊的翻译工作做的是流畅。

  “本来就是一个学校的同事,不过现在是同一个科室了。”秦文海笑了笑,起身道,“下班时间到了,今天是杨老师第一次上班,咱们一起到食堂吃个饭,也算是为杨老师接风洗尘了。”

  “不用的,我还要回去,陈琪在给我顶班呢。”

  秦文海拉着他胳膊,“已经顶了这么长时间,也不在乎这一会儿了。”

  “那我也要回去拿饭盒啊。”

  现在学校食堂可没有公共的盘子,都是自己带饭盒。

  听杨翊这么说,秦文海才放开他,“那我们在食堂等你。”

  见秦文海一副生怕自己跑了的样子,杨翊暗觉好笑,看来对于自己这个生产队的驴,秦文海十分珍惜啊。

  “好,我马上就去。”

  ……

  杨翊回到传达室的时候,陈琪已经不在,不过于升跟何书琴两个在。

  每天上课,这俩人都来得最早。

  “陈琪吃饭去了。”杨翊一回来,于升就跟他汇报情况。

  杨翊点点头,找出自己的饭盒,“我也去吃饭,过一会儿回来。”

  “没问题,杨老师,传达室交给我们吧。”

  “嗯。”

  杨翊转身要走,不过刚走两步又转头过来,“以后晚上的英语课可能会有些变动。”

  “什么变动?”

  “以后可能时间跟地点都要变。”

  两个学生相互看了一眼,随后于升问道,“为什么?发生了什么事情么?”

  杨翊摆摆手,“回头再跟你们说吧。”

  自己被调到资料室的事情,现在还没有落实。

  虽然他已经在资料室开始工作了,但是程序没有走完,一切都不好说,这时候没有必要跟于升他们说具体的。

  见杨翊这么说,两个学生也没再问。

  不过他们心里还是有些担心,怕英语课的事情有什么变故。

  过去这一个学期,两人的英语水平突飞猛进,进步速度快到他们自己都不敢相信。

  而这一切的变化,都是杨翊带来的。

  现如今于升他们这些学生自信心特别膨胀,就连英语中快班都看不上了,毕竟英语中快班都没有全英语教学。

  之前他们一直盼着学校能够尽快给他们聘到正式的英语老师,现在不一样了,他们只盼着,学校不要聘到专门的英语老师,继续让杨翊一直教他们到大学毕业。

  换一个老师,他们不认为能够比杨翊好。

  ……

  杨翊去到食堂,秦文海跟林莹立马拉着他去窗口打饭。

  不用杨翊出钱,秦文海自掏腰包,出钱出票,给杨翊打了一份十分丰盛的饭菜。

  今天食堂有肉烧萝卜,秦文海也给打了一份。

  虽然基本上都是萝卜,肉很少见,但是毕竟能够吃到肉味,这对杨翊来说也是改善了伙食。

  拿到了饭菜,杨翊笑道,“秦老师,回头我把钱跟票给你。”

  秦文海摆手道,“跟我客气什么,刚才不是说了么,你今天第一次来我们资料室,这一顿算是为你接风洗尘了。以后我们几个都在一个屋檐下工作,可要互相帮助……”

  他正说着话,路过一个老师跟他打招呼,“秦老师,吃饭啊。”

  “嗯,李老师。”秦文海回了一句,立马又给那位李老师介绍,“李老师,给你介绍一下,我们资料室新来的杨老师。”

  那李老师看了看杨翊,表情有些懵,这不是东门传达室的小杨么?

  不过他还是顺着秦文海的话跟杨翊打了个招呼,“杨老师。”

  杨翊也笑着回道,“李老师。”

  之后的十几分钟时间里面,只要有人跟秦文海打招呼,无一例外,他都要给人介绍一下杨翊。

  似乎秦文海在用这种方法,把杨翊跟他们资料室绑定,这样的话,杨翊就跑不了了。

  如果旁人知道秦文海的想法,肯定会觉得好笑。

  杨翊本来只是传达室的门卫,现在被调到资料室当资料员,怎么也不可能想着跑,还要用这样的手段把人给绑住?

  但是秦文海知道,杨翊对于调到资料室这事并没有多兴奋,刚才他就看出来。

  杨翊倒是没什么不乐意,就是突然工作任务重这么多,他有点不适应,传达室那边的工作实在是清闲。

  唯一的缺点就是人会被传达室困住,但是因为有学生们经常来顶班,这个缺点也不在了。

  既来之,则安之。

  同事们对自己这么欢迎,杨翊也不能不给人面子,饭吃到最后,他笑着端起茶缸,“秦主任,林老师,今天也算是我们科室第一次聚餐,我以水代酒,敬你们俩一杯。”

  见杨翊要敬自己,秦文海跟林莹挺高兴,也都举起茶杯跟杨翊碰了碰。

  “今天就这样了,下次我们去外面找个饭馆,好好聚一次餐,也把酒给补上。”秦文海心情很好,一口将杯子里面的水干掉,那架势就跟喝酒差不多了。

  吃过晚饭,杨翊回到传达室。

  学生们大部分都到了,正在激烈地讨论着什么。

  一看杨翊回来,他们的讨论戛然而止。

  见到气氛有些不对劲,杨翊能猜到为什么,大概是之前他跟于升他们说的话,让他们多想了。

  不过杨翊也没有解释,只是笑道,“大家准备准备,一会儿上课了。”

  ……

  第二天,学校几个部门组织了一次临时会议。

  主要讨论的有三件事情。

  第一,将原先在传达室工作的杨翊同志,调到校资料室担任资料员,负责外文文献的翻译工作。

  这个没什么好讨论的,有秦文海的担保,很快就过了,剩下就是人事部门走程序就行。

  第二,既然杨翊同志去了资料室,那东门传达室就没人了,需要把这个缺给补上。

  经过一番讨论,领导小组做出决定,先让北门传达室的牛小奇去东门,不过暂时不给编制,算临时工,至于后续如何,要看情况。

  可能就让牛小奇一直干下去,也可能另外找人过来。

  第三,杨翊去了资料室之后,英语慢班的工作怎么办,是否继续进行?如果继续进行,工资该怎么给杨翊算?

  前一个问题,很快就确定下来。

  现如今学校公共英语教师稀缺,如果杨翊不继续代课,英语慢班的学生不好处理,便延续之前的状态。

  至于工资结算,也沿用之前的标准。

  并且,考虑到杨翊去了资料室,教学不太方便,学校还专门给安排了一间专门的教室,给慢班的学生们上课。

  这样安排最好,因为基本上没什么改变。

  变动少,事情做起来就不麻烦。

  开过会之后,当天人事部门就通知杨翊可以去资料室履职了。

  至于传达室这边的工作,完全不用交接,本来工作内容就简单,牛小奇对传达室的这些工作也非常熟悉。

  学生们知道杨翊去了资料室,以后的英语课还能继续上,只不过地点变成了教室。

  大家先是松了口气,然后都为杨翊高兴。

  毕竟不论在谁看,去资料室工作肯定更好一些。

  至于杨翊自己,其实也是高兴的,虽然工作忽然多了很多,但是翻译的工作他还挺喜欢的。

  而且在资料室有个好处,那就是能接触到很多外国的文献,秦文海告诉他,这些文献,除了个别的,其他的文献杨翊翻译出来都能够在刊物上发表。

  也就是说,杨翊在资料室做的这些工作,还有希望投到杂志上赚稿费。

  另外,他的工资也涨了很多。

  原先他在传达室,开始的时候是三十二元每月,后来工资有所增长,变成了三十六加三。

  现在他调到了资料室,工资直接变成了四十加五,而且半年之后,工资还会增长。

  加上给慢班代课,他一个月光是工资都能挣六七十元钱,这工资水平,即便是在学校教师里面也是中上水平。

  如果每月还能拿到一些稿费,他很快就可以把陈琪的自行车给还上了。

  ……

  在资料室正式上了两天班之后,学校后勤通知杨翊,他住处已经安排好,在合作社背后的工六楼顶层,还是个套间。

  杨翊拿到钥匙的时候,人有些懵,他没想到自己的住处这么快就安排好了,而且还给他安排了一个套房。

  之后林莹说了,杨翊才知道,是秦文海知道工六楼上面那套房没人,特意跑去后勤,要求他们特事特办,给杨翊安排住处。

  后勤一开始不同意,秦文海又跑去找了书记聂菊苏,才把这事给办下来。

  杨翊听完林莹的叙述之后,也是忍不住感慨,他来师大,小人没遇到几个,倒是遇见了不少贵人。

  他没有自大到,认为秦文海他们对他好,是因为他有能力,他们需要他。

  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有能力的人很多,有能力被人排挤的人也不少,别人没有义务对你好。

  不论是秦文海还是袁田,他们原本只要干好自己的工作就行,但他们还是热心地帮助了杨翊。

  秦文海待他如此,就算是以后在资料室被当作生产队的驴,他也认了。

  杨翊搬进工六楼新房的时候,正好是元旦。

  1979年已经悄悄过去,1980的新篇章慢慢展开。

  元旦放了一天假,杨翊正好有时间给新房来个大扫除。

  当天早上,林莹本来打算来给杨翊帮忙的,不过她到了之后发现,根本不需要她,慢班的那些学生早早就到,开始帮杨翊忙活了。

  别说她了,甚至就连杨翊自己,也都只能站在旁边,看学生们干活。

  杨翊想上手干,立马就会被学生们阻止。

  “有事弟子服其劳。”

  只这一句话,就把杨翊给架在了旁边。

  林莹在旁边看了,也是暗暗称奇,学生们对杨翊这个代课老师十分尊重,一点都不比正式老师少。

  工六顶楼的这套房,一室一厨一厅一卫,挺长时间没人住,里面灰尘很大,要是杨翊自己一个人干,一天肯定弄不完。

  学生们一起上手,速度很快,不到两个小时房间里面就大变了样。

  他们在干活的时候,杨翊就去弄了点菜,还借了肉票,买了一斤多的肉。

  等到学生们干完活,杨翊直接在新房开火,做了几道菜。

  总共来了二十多个学生,几道菜肯定不够吃,杨翊让于升他们去食堂打了一些饭菜回来。

  新房里面除了床之外,客厅还有一张桌子,是那种一米八乘一米的长桌。

  总共就两张板凳,肯定不够坐,二十多个人就这样站着围在长桌旁边。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