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冰山理论
杨翊抬头看了看太阳,觉得时间不早了,便问陈凯歌,“现在几点?”
陈凯歌掏出他的那块手表看了看,“十点四十了。”
“快到吃饭点了,我请你吃个饭吧。”
既然陈凯歌给了游艺会的票,杨翊便想着请他吃顿饭感谢一下。
说完,他就去把自己的衣服拿起来,又跟胡鹏他们说一声自己不打了。
陈凯歌却笑道,“杨老师,不用客气,我走的时候跟家人说好了,中午要回家吃饭的。”
“那怎么行,你帮了这么大的忙,至少让我请你吃个饭,表达一下谢意。”
陈凯歌连连摆手,“杨老师,真不用客气,年前我们几个去你那儿,不仅看了书,还蹭了饭。要说感谢,应该是我们先感谢你,《烧马棚》跟《献给爱米的玫瑰花》如今在我们学校十分受欢迎,大家都争着看,还有上一期的《世界文学》,里面有一篇《万事通先生》我们之前没看过,这次看到也是特别惊喜。”
杨翊不以为意道,“两篇翻译小说而已,本来也没有藏着掖着,大家都能看的。”
“对杨老师你来说肯定没什么,却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平时的娱乐生活。只可惜量还是少了一些……”说到这里,陈凯歌搓了搓手,一脸希冀地问道,“不知道杨老师最近有没有新的译作?”
其实陈凯歌早就想问这个问题了,只不过刚见面就问,显得太过急切。
而给了票之后再问,他又担心杨翊觉得自己是在市恩。
现在终于聊到这上面,他顺势问了出来。
“还真有,不过篇幅有点长,恐怕不好抄。”
听到杨翊真有新作,篇幅还不短,陈凯歌喜上眉梢,“大概有多长?”
“没有具体数,大概有个四万多字。”
四万多字,抄肯定不容易,不过陈凯歌现在压根没去想抄的事情,他满脑子想的都是有新作看了。
“我现在能看么?”
“看是能看,不过你不要回家吃饭了?”
陈凯歌哈哈一笑,“没事,我们家吃饭迟,四万字一个小时应该能看完了。”
“差不多。”
杨翊点点头,穿好衣服,然后带着陈凯歌回了宿舍。
把《老人与海》的稿子给了陈凯歌之后,杨翊便去厨房忙活了,陈凯歌不在这吃饭,他自己也是要吃的。
平时在食堂吃,周末有时间他还是喜欢在家里做点饭。
吃的好与坏倒在其次,做饭的这点烟火气对杨翊来说很重要,很多时候“住处”跟“家”的区别就在于这点烟火气。
陈凯歌拿了《老人与海》的稿子,一屁股坐下,就开始看了起来。
看到原著作者“欧内斯特·米勒尔·海明威”,陈凯歌挑起了眉毛,他记性不错,看到这个名字就想起上次在他们宿舍的时候,杨翊说了几个名字,其中一个就是“海明威”。
当时他们还纳闷,海明威是谁,没想到这么快就看到海明威的作品了。
正因为上次杨翊提过海明威的名字,陈凯歌对这篇小说更感兴趣了,他要看看这个作家到底有什么特别,能让杨老师特意提及。
其实《老人与海》这本书的中文译版有好几个,只不过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都没有传播开来,国内只有一些知识青年私下流传海关翻译的版本,但也是局部流传。
仅仅看完第一页,陈凯歌就被海明威简洁、明朗、含蓄的叙述风格吸引住了。
因为看过杨翊的其他翻译作品,陈凯歌知道杨翊的文字功底很好,所以一开始看到小说中那些朴实的句子,他并没有怀疑是杨翊翻译的问题。
杨翊明明文字功底很强,能够运用华丽的辞藻,却还是翻译成这么朴实的语言,这就代表作者原本就是这个风格。
刚开始看的时候,陈凯歌还觉得有些普通,但是看过一页之后,他竟然觉得这种行文方式挺好的,读起来很流畅。
而且这篇小说只是遣词造语简单,但是表达的意思却一点都不简单,这个海明威能够用简单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意思。
越看到后面,陈凯歌越觉得,这种客观直接的描写,会让人产生非常强烈的视觉真实性。
看到最后,陈凯歌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海明威就在他的身边,对他叙述着圣地亚哥的故事。
……
杨翊吃过饭,也没管陈凯歌,自己抱着本书去了屋里。
大概又过了一个小时,杨翊抬头看了看床头的钟,发现已经十二点半了。
他将书合上,起身走到客厅。
陈凯歌依旧埋头看着《老人与海》,大概还有几页。
杨翊没有打搅他,只是点了根烟在旁边坐下,静静地等着他看完。
几分钟之后,陈凯歌看完最后一页,随后长长地舒了口气,赞叹道,“真是一部好小说!”
“已经十二点三十多了,你不着急回家吃饭啊。”
杨翊说了一句,然后扔了支烟过去,陈凯歌连忙接住。
说起回家吃饭,陈凯歌一点都不急,他笑盈盈地将烟给点着,“饭什么时候都可以吃,好书却片刻不能等待。怪不得杨老师你上次特意提到海明威,他果然是个很厉害的作家。这篇小说的语言虽然十分简洁,但是表达的东西却一点都不少……而且我感觉,他还留了很大的空间,让我们自己去品味。”
杨翊笑着点头,“这就是海明威的魅力,他的小说简朴而含蓄,对于所要表达的情感,他都是交给读者自己去品读。他曾经提出一个冰山理论,能很好地解释他的这种写作风格。”
“冰山理论?”陈凯歌第一次听到这个理论。
冰山他当然知道,但是冰山理论是什么?
“海明威用冰山来形容写作,说创作要像海上的冰山一样,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其余的部分藏在水下。”杨翊笑着解释道。
陈凯歌连连点头,“真有这种感觉,很奇妙,余味很足。”
“看来你很喜欢这部小说。”
“我不仅喜欢这部小说,杨老师你翻译的这些小说我都喜欢,我发现西方的这些小说家,写得都特别好。”陈凯歌感慨道。
杨翊笑道,“你有这种感觉,是因为只有好的小说才能传过来。不好的作品,我也没有必要去翻译。”
“杨老师这么说也有道理。”
“当然了,国内小说这些年步子是慢了些。”
陈凯歌笑了笑,他觉得杨老师说话真含蓄,国内这些年可不是慢不慢的问题,是压根就没什么发展,甚至有些地方是倒退的。
“杨老师,请你一定要多翻译一些国外的好作品,这样才利于国内文学界的发展。”
“放心,我就干这个活的。”杨翊笑了笑,又问道,“这个点了,你要不要在我这里吃点?中午还剩了点饭菜,我给你热热。”
陈凯歌摇头,“我还是回去吧。”
“那我就不留你了。”
陈凯歌站起身来,将稿子放在桌上,准备告辞,但是看着稿子,他又实在是不舍。
过了好一会儿,他挠了挠脑袋,问杨翊,“杨老师,我能把这个稿子带回去抄一份么?”
杨翊点点头,“抄是可以,不过这两天你要给我。”
陈凯歌立马保证道,“放心,今天晚上不送来,明天早上我也一准送过来。”
“那就没问题。”
陈凯歌喜笑颜开地把稿子重新拿在手上,“多谢杨老师,我先回去了。”
“嗯,不送了。”
……
晚上八点钟,陈凯歌把《老人与海》的稿子给送了回来。
小说四万多字,这么短的时间陈凯歌一个人肯定抄不下来,他应该是跟上次一样,找人一起抄的。
至于他找的谁帮忙,杨翊也没有问,反正他自己的手稿是完完整整回来了。
第二天早上,杨翊特意起了个大早,七点零几分都到了资料室。
秦文海已经到了,他看到杨翊,颇为惊讶,“杨老师你今天怎么来这么早?”
虽然杨翊自从来资料室之后,没有迟到过一次,但是基本上每次都踩着点到,所以这么早看到杨翊,秦文海挺意外的。
杨翊笑了笑,开门见山道,“秦主任,其实我这周想请两天假,所以想着这几天把时间给补上。”
秦文海笑着摆摆手,“不用,就两天假而已,你直接休吧,哪两天?”
“这周五跟周六。”
“行,我知道了。”
杨翊没想到秦文海这么爽快,他倒有点懵了,“不用请假条么?”
“就两天假,要什么请假条?”
“多谢秦主任。”
“不用谢,好好工作吧。”
杨翊点点头,坐到自己工位上,开始工作。
他一边工作一边感慨,秦主任真是打工人梦寐以求的领导啊,批假这么爽快,甚至不问他请假要去干什么。
其实杨翊请假也是做了思想斗争的,陈凯歌给了他三天的票,但是他只有一天休息,另外两天想去的话就要请假。
但是资料室最近工作并不轻松,他这个时候请假,领导未必会开心。
后来斗争良久,他还是决定请两天假专门去参加活动,因为这个机会实在是太难得了。至于工作,加加班,弥补一下好了。
……
虽然秦文海让杨翊不要补工时,不过杨翊还是自觉地在下班之后留了一会儿,并且把一些工作带回了家,尽量不延误这几天的工作。
反正林天斗寄来的那篇《国家何时才会消亡》已经翻译好,他现在没有别的事情,晚上加班翻译一点资料室的文献,也没什么压力。
勤勤恳恳干了四天活,礼拜五一大早,杨翊就坐公交车去了大礼堂门口。
他到地方的时候,才八点钟不到,但是大礼堂门口却已经来了不少人,大家都是为了今天的新年迎春游艺活动来的。
陈凯歌给的票上面,信息很少,既没有观看演出的座位,也没有演出的时间,更不可能有演出节目单。
杨翊在门口站了一会儿,听到别人的聊天才知道活动是九点钟正式开始。
从别人的聊天中,杨翊也听明白了,大多数观众的票,都是单位发的。
这票比较紧俏,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才能拿到,而且他们拿到的竟然都不是三天的,基本上都只有今天一天,等于说,明天的观众又会换一批。
杨翊忍不住感叹,陈凯歌在四九城有点人脉,不仅给他弄到了票,而且还是连着三天的。
大概八点十分的时候,杨翊正蹲在台阶边上抽烟,陈凯歌他们一群电影学院的学生走到他面前。
“杨老师。”
杨翊抬头看了看,大多都是熟面孔,陈凯歌、田壮壮、张会君、张艺谋、冯小宁、周里京。
还有三个女生,除了上次在电影资料馆看电影见到的朱琳跟方舒,另外一个女生长得不如她们俩漂亮,穿得也朴素一些,不如她们讲究。
见到杨翊,几个男生都十分高兴,这段时间杨翊翻译的小说可是在他们的娱乐生活中占据了很大一部分。
开学之后,他们把《烧马棚》跟《献给爱米的玫瑰》带到学校,立马刮起了一阵强风,电影学院的学生们第一次认识了福克纳。
这两篇小说的手稿在学校传播很快,它们被放在图书馆里面,几乎成了电影学院学生们必读的图书。
电影学院的学生们,虽然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每月能够看十几部电影,但是想要看到这些外国小说并不容易。
好不容易能看到新翻译的外文小说,自然不愿错过。
这周一,陈凯歌又把《老人与海》带去了学校,短短几天时间,手稿已经传遍了各个宿舍。
甚至于,这两天电影学院男生宿舍里面产生了这样的讨论:福克纳跟海明威到底谁是更伟大的作家。
虽然学生们对这两个作家都不了解,两个作家的作品加起来,他们看的也才几万字,但是这并不妨碍他们为此争论。
最后还是海明威占据上风,因为《老人与海》的份量显然更重。
小西天校区这边,传播就更快了,因为就只有一个表演系,总共也就三十人出头。
朱琳她们三个女生,也笑着跟杨翊打招呼,“杨老师好。”
来大礼堂的路上,朱琳她们就听周里京说,一会儿要见到翻译《教堂司事》、《老人与海》等小说的杨翊老师。
她们本身也爱看这几篇小说,听说能看到译者,都是又惊又喜。
等到见了杨翊本人,三个女生都有些意外。
特别是方舒,她记得年前看《归心似箭》的时候,杨翊去过资料馆,只不过那时候她还以为杨翊是其他系的学生,也没放在心上。
“杨老师,你年前是不是去资料馆看了《归心似箭》?”方舒笑着问道。
陈凯歌笑道,“是的,当时杨老师跟我一起去的。”
旁边朱琳诧异道,“上次杨老师去了么?”
“去了。”方舒笑着拨了一下头发,“当时我还以为杨老师是其他系的同学呢,真是太年轻了。”
方舒一句“太年轻了”可说到朱琳她们心坎里了,刚才在路上,她们其实已经在脑海中构建了杨翊的形象。
杨翊是师大的老师,又是个很厉害的译者,那应该是个四十多岁,戴着厚厚眼镜的中年人,说不定是个德高望重的老年人。
见到本人之后,她们脑海中构建的那个形象一下子被击碎了。
杨老师看着比她们都要年轻。
“杨老师应该只有二十出头吧。”朱琳好奇道。
“肯定不超过二十五。”方舒说道。
见她们猜测自己的年龄,杨翊开玩笑道,“其实我都已经四十了,就是长得年轻了点。”
他本来是逗女生们的,冯小宁却一脸惊讶道,“杨老师你真四十啦?看着一点都不像啊。”
见冯小宁认真的模样,其他人都笑了起来。
张会君拍了拍冯小宁肩膀,“小宁,你也太容易被骗了吧,跟赵非有一拼。”
冯小宁这才意识到杨翊在逗他们,他挠了挠后脑勺,不好意思地笑道,“我还以为杨老师真四十岁。”
“我是四十岁的一半。”
“才二十啊。”方舒忍不住咋舌,随即她又看向旁边另一个女生,“那跟丹萍一样大。”
旁边这女生叫沈丹萍,也是他们表演系的。
沈丹萍点点头,“嗯。”
发现杨翊跟沈丹萍一样大,大家都觉得挺神奇的,因为沈丹萍已经是他们表演系最小的一批学生,几乎没有比沈丹萍还要小的同学了。
即便把杨翊放在电影学院当学生都算小的,更别说人家现在是师大的老师。
杨翊无意跟他们探讨年龄的问题,他比较关心今天的活动,“上午有什么演出,你们知道么?”
几个学生相互看了看,都摇摇头。
“不知道。”
不知道为什么,杨翊总觉得几个学生的眼神有点奇怪,但是又说不出哪里怪。
陈凯歌笑呵呵地说道,“有什么节目就看什么节目呗?这次活动这么盛大,节目肯定不差的,咦,好像检票了。”
听到陈凯歌的话,众人朝门口看去,确见工作人员已经开始检票。
几个学生纷纷从口袋里掏出票来,加入到排队长龙当中。
杨翊发现,冯小宁他们几个,手里全部拿的是三张票。
这让杨翊感到奇怪,因为刚才听其他人的意思,票很难弄,他们都只有一张,但电影学院的学生却能有这么多张票。
再结合刚才他们怪异的笑容,杨翊担心起来。
难不成,这票有问题?
想到这种可能,杨翊扯了扯嘴角,如果票真有问题,一会儿要是被发现,那乐子可就大了。
这时候,他也不好去问陈凯歌,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不过事实证明,他想多了,检票的时候一点问题都没有,他们都顺利进了大礼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