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浮一大白
“木羽,写了《从前慢》的那位?”万之第一个凑到北岛身边,伸手要从北岛手里拿诗稿,“我来看看。”
“我也来看看。”
很快,所有人都凑了过来。
不过万之却不让其他人跟他一起看,而是干净利落地从北岛手里将稿子拿了过去,然后走到了灯下。
“山民。”
万之的声音干脆而爽利,字正腔圆,他平时就爱演个话剧、舞台剧,此刻拿着诗稿,颇有一种话剧演员站在舞台上的感觉。
“小时候,他问父亲
山那边是什么
父亲说,是山
那边的那边呢
山,还是山”
……
刚读完第一段,万之忍不住拍拍腿:“好诗,好诗啊!”
现场唯一一个女同志毛毛,见万之这样子,噗嗤一声笑了出来,“万之,知道你喜欢木羽,但你这反应也太夸张了。”
在毛毛看来,前头这几句实在普通。
自然说不上差,只不过万之的反应过于夸张了。
而万之的夸张表现,被毛毛归结为他是木羽的拥趸。
“你不懂。”万之笑盈盈地说。
毛毛不服气,“谁不懂?”
她转头看向自己男友,想要寻求帮助,但让她没想到的是,芒克砸吧了一口酒,笑着点头,“这开头确实很好。”
其实,如果不告诉芒克这诗是谁写的,他单看到这一句,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好的。
但是知道作者是木羽,芒克便明白,开头铺上这样几句,就说明诗不会差。
倒也不是芒克双标,只是同样的开头,在高手的手里就是能够表现出不一样的东西来。
不过女朋友被呛了,芒克肯定还是要帮忙的,他笑着说道,“万之,读诗就好好读诗,不要读着读着发表评论,实在影响我们的体验。”
万之看了他一眼,继续往后读。
“他不作声了,看着远处
山第一次使他这样疲倦
他想,这辈子是走不出这里的群山……”
这一次,万之没有再停顿,而是一口气将整首诗念完。
念完最后一句,万之忽然仰头将杯中酒一饮而尽。
酒气在胸腔中熊熊燃烧,形成一条火龙,来回游荡。
这首诗让万之感到压抑。
一开始,诗中展现的山民困境,倒也没有让他有多深的感触。
只是后来,节奏越来越快,主人公冲破牢笼的欲望越来越强烈,竟让他产生了一丝斗志。
特别是那段“儿子的儿子也还会有儿子”,一度让他以为这是一首激励人心的热血之作。
但是最后,木羽只用了两句,就将原本积攒的澎湃勇气荡然无存,留下无尽的遗憾,以及恼火。
这时候,万之才发现,山民的困境不仅仅是周遭的群山,还有他们心中的牢笼。
万之这口气,试图将郁积在心中的浊气遣散,但是目的不仅未达成,反而使心中更郁闷。
芒克也仰头喝了杯酒,但他并没有要遣散郁气的想法,纯粹是为听到好诗而浮一大白。
不得不说,北岛来得真及时,这首《山民》拿来佐酒,可比早已经吃腻的杂酱面好太多了。
其他人也都纷纷拿起酒杯喝了以后,就连酒量不佳的王捷,也一口饮了半杯。
相比于鼓掌、呐喊,他们觉得此刻最能表达心中欣喜的,就是喝上一口酒。
看到大家的反应,北岛忽然有些得意。
他自认颇有眼光,当时就察觉杨翊的不凡。
如今一切,越来越证明他的眼光没错。
“木羽就是木羽啊。”芒克感叹一声,随后又好奇问道,“不过,老北岛,你怎么联系上木羽的?是跟《诗刊》那边要了他的联系方式?”
因为《从前慢》,他们编辑部也没少讨论木羽。
但是之前他们讨论那么多次,可从没有听北岛提起过,还认识木羽。
毛毛笑道,“《诗刊》那边能做这样的好人好事?这么好的诗,能拱手相让?”
这会儿毛毛听完全诗之后,也知道这首诗的非同凡响,原本看着很简单的开头,回头再看,突然觉得妙不可言。
果然是木羽的手笔,语言简洁、朴素,却总能击中读者的要害处。
北岛没有解释,只说,“机缘巧合之下,认识了木羽,就跟他约稿了。”
“你什么时候认识了木羽,都不跟我们说,藏的挺深啊。”万之笑道。
“因为之前没有邀到稿子,怕你们失望,所以没说。”
“木羽在燕京?在什么单位?有没有机会将他约过来参加作品研讨会?”芒克问道。
“他确实在燕京,参加研讨会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芒克倒也没多想,只以为木羽不喜欢热闹。看木羽这两首诗,大概也知道,是个沉静稳重之人。
他现在满心都是木羽给《今天》投稿的喜悦,虽然他的想法不像徐晓那样极端,但也认为十月份那一期《诗刊》,就《从前慢》最出彩。
更让芒克高兴的是,相较于投给《诗刊》的《从前慢》,他更喜欢这首投给他们《今天》的《山民》。
“咱们下一期,总算有一首诗能定下来了。”刘念春笑道。
编辑部这段时间就在为下一期的稿子发愁,现在来了一篇《山民》,大大缓解了他们的压力。
虽然只有一篇稿子肯定不行,但有这样一首诗,其他稿子如何似乎也没有那么重要了。
做杂志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清楚一个道理,不可能每一期都满篇佳作的。
一期杂志里面,有一首能让大家印象深刻的作品就已经足够,要是能有两到三首让人印象深刻的作品,这一期就有可能成为经典。
就像他们的创刊号,因为有好几篇佳作,如《回答》、《致橡树》跟《相信未来》,所以才引起那么热烈的反响。
芒克又给自己倒了一杯,笑呵呵地说,“我就说今天为什么突然想着去买两瓶酒呢,原来是冥冥自有天意,知道今天有大喜事,所以要买酒来庆祝。”
北岛揶揄道,“你刚不是说,是为了招待王捷么?”
“嘁,王捷这家伙天天来,而且酒量差得很,我买酒招待他干什么。”
王捷人称“五钱倒”,刚才那一口闷的半杯酒直接让他超量,这会儿正扶着桌子晕头转向。
听到有人喊自己名字,他迷迷蒙蒙地抬头,“啊,怎么了?”
见他这样子,众人纷纷笑了起来。
……
直到英语课结束,杨翊才把北岛丢下来的信封掏出来。
里面是《世界文学》杂志社的回信。
大致意思是,虽然稿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他们愿意将稿子收下,并支付每千字两元的稿费。
编辑絮絮叨叨地说了一堆,杨翊看着感觉耳边有个在菜市场还价的大妈。
这编辑虽然说了不少稿子的缺点,但也没有提出让杨翊改稿,显然是觉得稿子可以,但又不想给太多稿费,写了那么多,都是压价的话术。
写到后面,编辑还来了一句。
“虽然只有四千四百多字,但为表诚意,我们愿意支付九元钱稿费。”
意思是,让杨翊占他们个便宜,少的那几十个字,他们也买单了。
说实话,杨翊看到这编辑讨价还价,不仅没有厌烦,还觉得挺有趣的。
他是没想到,稿费这种事情,竟然也能够像菜市场买菜一样压价。
关于翻译的稿费,杨翊也打听过,大概是千字一到五元。
能有千字两元钱,并不算特别低,即便还价,恐怕也高不了多少。
而且杨翊也不想因为讨价还价耽误时间,他要的是赶快过稿,赶快拿到稿费,所以他也不准备再还价了,就按照这个稿费标准来。
最好是这篇稿子定下来之后,再有其他的活接上,这样他就能很快把陈琪的自行车给还上了。
当即他写了封回信,放在信封里面,准备等明天看到徐晓,让徐晓给带过去。
他也可以直接把信寄到《世界文学》杂志社,但未必人家能够立马看到,而且他还指望北岛以后继续帮他接活呢。
……
第二天早上,徐晓路过东门的时候,杨翊正端着个搪瓷缸喝稀饭。
“杨老师,早啊。”
徐晓打了声招呼,就往外骑。
杨翊连忙喊住她,“徐同学,等一下。”
听到杨翊喊自己,已经骑出校门的徐晓来了一招神龙摆尾,直接把车头给转了回来。
“怎么了,杨老师?”
“帮我把这个带给北岛。”
杨翊放下搪瓷缸,从抽屉里面取出信封。
看到杨翊拿出信封,徐晓喜上眉梢,“是杨老师你的新作?”
“不是。”杨翊笑了笑,“给《世界文学》的回信。”
听到是给《世界文学》的回信,徐晓有些失望,她接过信,问道,“上次的《乡村医生》过稿了么?”
“嗯,过了。”
徐晓又笑了起来,“恭喜啊,杨老师。”
“还要感谢你们的帮忙。”
“我也没帮什么忙。”徐晓重新蹬上自行车,“那我先走了。”
“嗯,慢走。”
……
徐晓到编辑部的时候,正好碰见往外走的万之。
“万之,你昨晚这在睡的?”
万之揉了揉还有些迷糊的眼睛,才看清是徐晓,“嗯,昨晚吃完饭挺晚了,就没回去。”
“你这回去能赶上上课么?”
万之是燕京师范学院的学生,他们学校就在玉渊潭公园旁边,完全在城西边,从刘念春家骑车过去,没有一两个小时到不了。
“没事,我上午课比较迟。”
万之从徐晓身边过的时候,她明显闻到一股酒味。
不用问,昨晚他们在这儿肯定喝酒了,而且一夜过去,还能闻到酒味,应该还喝了不少。
随后徐晓进了堂屋,看到桌上还有未打扫的战场。
她撸起了褂袖,开始收拾桌子。
过了一会儿,芒克顶着一头乱糟糟的头发从屋里走了出来,看到徐晓在收拾,他笑道,“你来啦。”
徐晓看他睡眼惺忪的样子,撇嘴道,“昨晚有什么要庆祝的,喝了两瓶酒。”
“那肯定是有要庆祝的事情。”说这话的时候,芒克底气足的很。
徐晓倒是没当回事,随口问道,“庆祝什么?”
“咳咳。”芒克清了清嗓子,一字一顿地说,“庆祝木羽为《今天》投作诗一篇。”
“木羽?”徐晓一下子转头过去,满脸震惊地看着芒克。
看到徐晓脸上的震惊,芒克笑道,“哈哈,你也没想到吧。说真的,我们都没想到,老北岛这家伙藏的真深,竟然认识木羽,还一直没跟我们说。昨晚拿了诗过来,才跟我们说。”
徐晓喃喃道,“那刚才……”
“刚才怎么了?”
“没什么。”徐晓摇摇头,问,“木羽的诗呢?”
“在屋里,我来给你找。”
芒克进屋找诗,徐晓跟着就进去了,等他找到,徐晓一把接了过去。
看过全诗,徐晓长长地出了口气,果然还是木羽的风格。
听芒克的意思,昨天晚上北岛送诗过来,就是不知道杨老师什么时候给北岛的。
之前,徐晓见到杨翊就问有没有稿子。
这才几天没问,稿子竟然就有了。
还是说,其实之前就有稿子,只不过杨老师没告诉自己?徐晓开始胡思乱想起来。
虽然自己不是第一时间见到这首诗的,徐晓些微有些失望,但是能看到木羽的新作,还肯定是高兴的。
这首《山民》也证明,木羽绝不是什么昙花一现的诗人,他绝对有持续创造佳作的能力。
“怎么样,诗很好吧?”芒克在一旁问。
徐晓重重点头,“非常好,跟《从前慢》一样好。”
“我倒认为,比《从前慢》要好。”
徐晓没有跟芒克争辩,人的喜好是没有办法因为三言两语改变的。
“下一期的稿子,总算有些眉目了。”
“昨晚大家都说,下一期有这一篇稿子就足矣。”芒克笑道。
徐晓当然知道芒克的意思,但下一期杂志总不能真的只有这一首诗。
她今天正好没什么课,特意过来,把最近收的稿子拾掇拾掇,看看能不能再挤出一篇稿子来。
另外,也给几个经常合作的诗人写写信,问他们约稿子。
这些事情,总不能都依赖白天还要上班的北岛。
至于芒克,有时候靠谱,有时候不靠谱,总结起来就是不太靠谱。
虽然徐晓常常戏称自己是打杂的,但事实上她是杂志社最忙的几个人之一。
都说鄂复明是大管家,徐晓倒像是个小管家。
小管家就是什么事情都要帮忙管,但什么事情上都没办法做主。
义务很多,权利很少。
不过对于自己所处这种情况,徐晓甘之如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