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毛姆的风格为什么有点杂?
杨翊还没说话,徐晓先开口了,“刚才跟王主任说好,吃完饭要去他办公室的,下次有时间再去你们寝室吧。”
听徐晓这么说,杨翊有些意外地看了她一眼。
徐晓不是什么爱管闲事的人,这会儿不知道怎么,竟然开口帮他拒绝陈凯歌。
听起来,徐晓似乎不想让他去陈凯歌他们宿舍。
陈凯歌却挺执着的,继续说道,“刚才同学们看过《教堂司事》,既喜欢,又有很多疑问,所以想请杨老师你去宿舍,我们向你讨教讨教。或者,找个教室也成。”
他话都说到这份上了,杨翊也不好再拒绝,便笑道,“别找教室了,搞那么正规,我下午找个时间去你们寝室坐坐。”
“好嘞,我们寝室是302。那我先去吃饭了,下午见。”
……
吃过午饭,众人又去了汪岁寒的办公室。
虽然汪岁寒办公室也没什么好茶,但是大冬天的,能喝点热茶,还是蛮舒服的。
到了办公室,那篇《教堂司事》也开始在众人手中传阅。
几乎每个人看完,都要夸一句杨翊译的好。
特别是徐谷明,看完之后给杨翊竖起了大拇指,“不得不说,水平很高。”
听徐谷明这个干过翻译工作的人都夸杨翊译的好,其他人都忍不住点头。
“你是跟谁学过翻译么?”甘泉问道。
杨翊摇头,“没有专门学过翻译,就是平时爱琢磨。”
“这就是天赋。”徐谷明笑眯眯地推了推眼镜,“语言的学习,天赋是很重要的,我之前见过一个人,学一门外语,半个月就能进行简单的交流。还见过一个人,从没跟谁学过英语,就是逮着一本词典,几本英语书天天看,几个月就能把英语书看懂了。只是没学过,不知道该怎么读。”
“这都是天才。”
《教堂司事》的稿子最后传回到了汪岁寒的手里,他笑呵呵地说,“杨老师,这篇小说能不能让电影学院的学生们也抄一份留下来?平时学生们想要看到这些外国的文学作品也不容易,特别是翻译水准这么好的。”
汪岁寒都这么捧了,杨翊也没有拒绝的道理。
“没问题,汪主任你找人抄吧。”
徐晓则笑呵呵地说,“汪主任你别麻烦了,这份手稿就留给你们吧。”
“那多不好意思。”
“汪主任别客气,这手稿,我们学校还有很多。”
汪岁寒笑眯眯地举了举茶杯,“那我就恭敬不如从命了。”
……
差不多两点四十的时候,杨翊去了男生宿舍。
“302,应该是三楼的东边吧……”
杨翊上了三楼,准备找302室所在。
“304,305……”
正找着呢,楼梯旁边的306室走出来一个男生。
那男生看到杨翊,面露惊喜之色,“杨老师。”
杨翊也不认识这男生,不过还是笑着回应,“同学,你好。”
“杨老师你来找班长的么?来,就我们宿舍。”
男生十分热情,拉着杨翊就往306宿舍走。
杨翊还没有来得及解释,已经被拉到了宿舍里面。
进到宿舍里面,杨翊忍不住感慨,电影学院这宿舍可真是宽敞啊。
这面积看起来压根不像是宿舍,倒更像是一间教室。
宿舍里面放了十好几张床,但是放了被子的就只有五六张,另外的那些床放了很多书本、工具以及日用品,更像是桌子。
这些床都非常矮,床腿都垫着砖头。
因为砖头垫的数量不一,床的高度也不一样,那些没放被子的床,几乎垫得像桌子一样高,应该就是当桌子来用的。
这会儿宿舍里面有四个人,其中有一个杨翊认识,正是摄影系的班长张会君。
见到杨翊进来,张会君意外地站了起来,“杨老师,您怎么来了?”
其他三个同学也都站了起来,他们三个不知道杨翊姓什么,但也上午他们去凑过热闹,知道杨翊是这次活动的评委。
“我……”
杨翊刚开口,话就被憋了回去。
可能是外面太冷,让他嗅觉短暂失灵,所以刚到屋里什么也没闻到。
但是进来几秒钟之后,温度上升,他的嗅觉恢复,突然闻见了一股强烈的酸臭味。
他迅速扫了一眼,屋里面到处都是脏衣服,还有脏袜子,有些袜子甚至能够以一种奇怪的姿势立起来。
墙角还放了一些饭碗,虽然没有剩饭剩菜,但一看就没刷,杨翊怀疑,这些碗不是今天没刷那么简单,在上面说不定能找到一些几天前,甚至几个礼拜前残留的食物渣滓。
就在那些饭碗旁边,还有一个橘黄色的脸盆,看着破破烂烂的,似乎有些年头了,里面有一盆水,水里飘着一些灰不溜秋的袜子。
至于进入到的鼻子里面的酸臭味,杨翊也分不清楚源头到底是哪里。
如此味道,应该不是某一样东西能够产生的,而是很多东西在一起,经年累月凝练出来的。
现在可是冬天,宿舍里面的温度并不高,味道却已经这么重,这要是夏天,人在里面真的能够生存么?
师大的男生寝室杨翊也去过,地方比这里小多了,虽然也有些味道,但不至于这样。
除了味道,这间宿舍的“景色”也十分特别。
整个宿舍的墙,就没有一块是干净的,到处都被画上了各种“人体”,这些人体无一例外,全部都是“来时的样子”。
区别就是风格不同,有写意、写实、变形……摄影系的学生基本都有绘画基础,画得还挺像模像样。
不得不说,艺术类院校还是要开放一些,要是在师大,哪个宿舍墙上画了这些东西,早就被处理掉了。
怪不得徐晓之前帮他拒绝了陈凯歌的邀约,敢情是电影学院男生宿舍的环境太恶劣,就这环境,徐晓恐怕一分钟都待不下去。
“咳咳,我来找陈凯歌的。”
“哦,凯歌啊,他在302。”张会君紧了紧身上的军大衣,往外走,“我带您过去。”
杨翊实在是受不了屋里面的味道,顺势退出了宿舍,“有劳了。”
“杨老师,别客气。”
张会君领着杨翊去了302,到门口,他也不敲门,抬起一脚就把门给踹开了,外面的冷风呼呼地往宿舍里面灌。
302的布局跟306差不多,都是十几张矮床,其中五六张用来睡觉,其他的用来当桌子。
陈凯歌坐在正中间的床上,正在看书,门被踹开,他先是吓得一激灵,随后冷风灌进来,他又被风吹的一哆嗦,看到张会君进来,他破口骂道,“张会君,我日你……”
后面的话还没说出来,陈凯歌又看到了杨翊,立马换成一副笑脸,“杨老师来啦。”
杨翊没急着回应,而是先吸了一点点气到鼻子里,随后他松了口气。
302也挺臭的,但是比306要好很多,至少302是人能够生存的环境。
还有墙壁上,也没有那么多“人体”了,看来在墙上画“人体”,并不是电影学院的普遍现象。
宿舍里面另一个同学也笑着打招呼,“杨老师。”
杨翊看着这位满脸络腮胡的男生,暗自一笑,这不是田壮壮嘛,二十多岁就这么沧桑了?
虽然陈凯歌又瘦又黑,但看着就是二十多岁年轻人的模样,田壮壮却不同,要说他有四十岁,没人会怀疑。
“来坐。”陈凯歌立马找来一个板凳:“杨老师,坐。”
旁边张会君把杨翊送到,就没走了,自己抢了个板凳,在杨翊旁边坐下。
之所以说“抢”,是因为陈凯歌不想让他坐,要把多余板凳撤走,他硬生生从陈凯歌手里抢下来的。
杨翊坐下之后,四下打量一番,问道,“你们宿舍住多少人?”
“六个人。”陈凯歌笑道,“朱辛庄这边的宿舍,基本上都这样。”
“那你们宿舍挺宽敞的。”
师大男生很多男生宿舍住十二个人,房间还没有他们这一半大,学生们都是上下铺,哪能像电影学院的学生,一个人能用两张床。
这宿舍,即便是摆了十二张床,也依旧有不少空地。
这么大的宿舍,要是放在师大,不说住五十人,三四十人总归是要住的。
“朱辛庄这边虽然偏,但是条件还是蛮不错的,比小西天好多了。”陈凯歌说。
张会君点点头,“嗯,小西天那边房子都有洞,表演系的同学比我们惨多了。”
两人的话让杨翊有些意外,他原以为表演系在城里面上学,其他几个系的学生会羡慕他们,没想到情况完全相反。
听他俩口气,甚至有点可怜表演系的同学。
显然,他们对现在的环境非常满意。
“你们就是上城里不太方便。”
“那没事,反正平时我们也去没有去城里的必要。”陈凯歌笑了笑,又说道,“杨老师,中午的时候,甘老师把《教堂司事》的稿子拿去了,我还没来记得问,能不能把稿子给我们抄一份留下来。”
听陈凯歌关心《教堂司事》手稿的事情,杨翊笑道,“没事,我们回去,也会把《教堂司事》的那份手抄稿留下来,汪主任说,会把稿子放到图书馆,到时候你们想看或者想抄,都可以去图书馆。”
“还得是汪老师。”陈凯歌又转头看向田壮壮,“壮壮,你想看《教堂司事》,回头去图书馆看好了。”
“嗯,好。”田壮壮点头。
田壮壮似乎不太爱说话,杨翊进来他打了声招呼,到现在这句回应之间,他一言未发。
“我也要去看看,今天一直在里面看评委们打分没出去,都不知道小说的事情,还是后来听他们说才知道。”张会君说道。
“你以为你出来,就能看到小说?”陈凯歌撇撇嘴,随即又说道,“你知道么,杨老师还在《世界文学》上发表过作品。”
《世界文学》的名头一出来,就把张会君给震慑住了。
他还以为杨翊就是随便翻译小说玩玩,没想到竟然是专业的,作品连《世界文学》这种杂志都上了。
“啧,师大的学生也太幸福了,公共英语竟然都是翻译家来教,不像我们学校,正儿八经的英语老师都没有,还要靠其他科老师教。”张会君忍不住感慨道。
杨翊摆摆手,“翻译家可担当不起,就是译过几部短篇小说而已。”
“您太谦虚了,能在《世界文学》上发表作品,那还不是翻译家?”
杨翊觉得,张会君他们是把《世界文学》想得太厉害了。
其实杨翊这段时间也研究了《世界文学》最近几期的文章,译者的水平也没有多厉害,有些翻译在杨翊看来甚至有些不通顺。
不过杨翊也没有跟张会君他们解释,因为涉及到专业方面的东西,解释起来挺耗时间,而且再解释人家也未必能够明白。
可能在张会君他们眼中,看得懂英语就已经是一件十分了不起的事情,杨翊再说什么都是谦虚。
杨翊前一世刚上大学的时候,为了锻炼自己的英语能力,每天都要看美剧“生肉”,也就是没有中文字幕的剧。
同宿舍的其他专业同学看到,都惊为天人,觉得杨翊的英语水平超乎寻常的牛逼。
杨翊当年上的还是个不错的学校,能考上他们学校的学生,高考英语很少会低于三位数。
即便如此,其他专业的同学还是有这样的反应,可见英语通了跟没通之间差距是很大的。
陈凯歌笑道,“能做翻译,其实不仅仅是外语好,中文也一定要好才行,不然的话,翻译很难做。《教堂司事》的行文这样流畅,肯定不都是毛姆的功劳。”
“嗯,听说很多翻译家,都是知名文学家。”
“或者反过来说,很多文学家,也是翻译家。对了,杨老师,今天那份稿子上面,后面有一段注解,是你写的么?”
“嗯,是我写的,其他人抄写时,一直留着。”
“注解上说,毛姆写《教堂司事》,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大萧条来临前,阶级分化加剧,经济危机跟政治危机使整个社会千疮百孔。这个时候,毛姆创作出《教堂司事》,是想要表达一种悲观主义么?”
听到陈凯歌的问题,杨翊眨了眨眼睛,他没想到,竟然会在电影学院的学生宿舍里,听陈凯歌跟他请教文学方面的问题。
不过杨翊还是回答了这个问题,“毛姆更多的是想要表达一种宿命论观点。”
“宿命论应该可以说是悲观的吧。”
“从普世价值观来看,它确实是悲观的。”
杨翊用词尽量严谨,宿命论这种东西,在普通人看来,确实是悲观的,但如果放在某些宗教理念中,就是十分正常的。
宿命论很特别,因为它几乎没有办法被反驳。
因为人不管干什么,都能被解释成“缘”,做了是缘,没做是缘,顺其自然是缘,妄图改变命运还是缘。
陈凯歌点点头,他能够理解杨翊这话的意思,“杨老师,我还有一个疑问……”
这时,302的门又被推开了,刚才拉着杨翊进306的那个男生走了进来。
“赵非,你怎么来了?”张会君问。
“嘿嘿,我也来看看。”赵非憨笑道。
78级的学生们,普遍年纪比较大,赵非却不同,他看起来也就十八九岁,比杨翊还要小。
赵非要是跟田壮壮站在一起,完全就是两代人。
杨翊今天看到这么多电影学院的学生,赵非应该是年纪最小的,他给人的感觉,就跟于升差不多。
陈凯歌踢了一个板凳到赵非面前,“你坐吧。”
他对赵非,显然要比对张会君好多了,也可能是赵非年纪比较小,不经逗。
踢完了板凳,陈凯歌又继续刚才的问题,“杨老师,我有个疑问,我在看《教堂司事》的时候,虽然读起来很顺畅,但有种感觉,就是前后一些段落的风格存在变化。”
“你是想问,这是毛姆本身的风格,还是我翻译的问题么?”
陈凯歌挠挠头,“杨老师,我不是质疑你,就是有些疑惑。”
“有质疑也是正常的。”杨翊笑了笑,笑着给陈凯歌解释,“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英国工业科技文明发达,但是社会礼崩乐坏,作家失去了往日神性的光环,他们不像维多利亚时代那样受尊崇,因此作家们在创作的时候,开始在严肃的主题中,间杂轻松欢快的戏谑,荒诞不经的嘲讽,风格上更加肆意,混杂。你如果对那个时代的英国文学感兴趣,可以找以前的《小说月报》来看看。”
那天,秦文海说了赵景深在《小说月报》发的文章,杨翊特意找了当时的《小说月报》看了,才对当时英国的文学发展情况有了更多了解。
要不然,今天面对陈凯歌提问,他也回答不了这么细。
其实回过头来看,毛姆这些英国二三十年代的作家,创作上体类混杂的风格,后来中国很多作家的作品里面也都有。
一些作家的作品,开头像散文,结尾像诗歌,只有中间的部分像小说。
不说受到毛姆的影响,但是肯定跟英国二三十年代这些作家的作品有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