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拯救红楼?我亲手埋葬贾府

第75章 金人犯边,如之奈何?

  “成了。”

  孙绍祖心中激动万分。

  会试之前,他最担心的,正是八股题。

  他只学了几年,加上前世的自学,也不过是个普通水准,若没有记忆中的一些名篇,他连县、府、院三试都不一定能过。

  到了乡试,实在心里没谱,这才寻上贾府,傍上贾雨村,提前拿到题目,这才到了今天。

  虽然本次的科举改革,加入了策论题,皇帝似乎也看中策论,但如果八股太差,只怕他还真没有机会取得好名次,踏上快速进入内阁的快车道。

  但是直到这一刻,看到题目,他心中大定。

  “策论,是我的强项,我有几百年的后世演变进程,更看过后世很多名著论作,难道在策论上,还比不得现在的这些古人?”

  策论,便是论述实事,给出办法。

  考验的是一个人的见识。

  只要给出的办法,超人一等,还愁名次不高?

  这一刻,孙绍祖对于前几名的渴望,化成了实质。

  时间匆匆流逝。

  很快到了第二天。

  “圣人行藏之宜,俟能者而始微示之也。”

  “盖圣人之行藏,正不易规,自颜子几之,而始可与之言矣。”

  翻到前面的破题和承题的两句,他轻轻笑了。

  这是康熙十二年会试第一名韩菼的答卷,在这个世界,自然还没出现过。

  他一个字一个字的,全部抄写下来。

  甚至担心着急写错字,这篇不长的文章,他写的很慢,直到第二天的中午,才算完工。

  “八股大功告成,就看策论题了。”

  向后一翻,出现了本届会试,新加的那道策论题(也叫策问题)。

  “今有金人犯边,如之奈何?”

  简单明了。

  金人,金朝,这是前朝的问题。

  现在这个问题,也到了本朝的面前。

  孙绍祖没有贸然下笔。

  他知道,八股虽然抄写了后世的名篇,但不一定就能得到本朝的认可。

  想要扭转乾坤,就在眼前的这道策论题上了。

  他闭上眼睛,细细思索。

  这一道题目,并不是表面上看的那么简单。

  让举子随着心意,提出解决办法。

  “皇帝锐意改革,自然不会因循守旧,若是不能体会皇帝的这层意思,答一个绥靖的政策,只怕要南辕北辙,甚至会被直接黜落。”

  本朝面对武力强势的金人,也没有什么好办法。

  采取的竟然还是前朝熊廷弼“修边筑堡、以守为战”的拖延之策。

  不过这些年下来,金人朝廷借助投降汉臣的治理,将辽东这一蛮荒之地,打理的井井有条。

  不仅将前朝和本朝几十年掠夺的人口,完全消化,甚至开始耕种,真正成了一个有序的政权。

  而正是因为这样的原因,金人这些年并不急于攻略,这才给了本朝喘息之机。

  但是根据这些年传来的消息,金人休养生息多年,如今又在蠢蠢欲动,似乎想要大举南下了。

  “这也是皇帝急于改革的一条重要原因吧。”

  外敌在侧,谁也不能安心等着。

  作为第一责任人的皇帝,更是日日担忧。

  “既要改革,想必皇帝已经感受到极大的压力。”

  这一点,只要看看这道直白的策论题,就能一清二楚。

  想到这里,孙绍祖睁开眼睛。

  “若是其他人以为现在的形势,同这几十年一般,只怕要吃个大亏。”

  一个审题不清,不能体会上意的人,绝对得不到皇帝的重用。

  “光是审题这第一道难关,对于不知究竟的寒门学子来说,只怕就是一道大大的难关了。”

  他摇了摇头,这不是他要考虑的。

  审题已清晰,孙绍祖的大脑,极速运转。

  “既然求变,或者是被迫要变,那皇帝会中意什么策略呢?”

  这是此次会试成功的要害。

  但他想了想,摇了摇头,轻叹一声:

  “奈何我之前只是一个低微的武将之家出身,对于朝廷,对于皇帝的消息,都是十分闭塞的,现在想要答得符合皇帝心意,实在有些为难。”

  这是他的先天不足。

  若是周庭这样的翰林之子,一定会从他父亲那里,知道一些皇帝的性格,据此便可以推断皇帝的倾向。

  但孙绍祖也不气馁。

  “之前的顺天乡试的钓鱼执法,就可见皇帝的心狠手辣。”

  “这次会试的突然改革,更是将皇帝的心思暴露无遗。”

  “加上周庭说的改革之意,选取观点激进的次辅主考。”

  有此三点。

  孙绍祖心中,一个阴辣锐利的皇帝形象,悄然成型。

  除此之外,他还有更大的法宝。

  “从前世的整本红楼书籍来看,虽然没有正面写过这个皇帝,但是侧面的形象,已经足够丰富了。”

  他眯着眼,细细回忆一番,下了一个定论。

  “这个皇帝,将贾府等四王八公勋贵玩弄于股掌之间,不过几年,抄家的抄家,流放的流放,可见其手段,着实毒辣。”

  弘武帝的形象,彻底成型。

  “一个崇祯加强版,是跑不掉的。”

  崇祯在后世,虽然显得昏庸无能,但历史中,能坚持到崇祯17年,最后以命亡国,也算一个能为之人。

  只是内部环境的恶劣,朝廷的党争,外敌的强大,让这样一个人走向了极端,导致局势的迅速恶化。

  而现在的环境,并没有那么紧迫,最起码金人并没有几次打到京城。

  内部的反贼叛乱,更是寥寥,最少他到红楼这些年,并没有听说什么大的反贼叛乱。

  至于党争,无论什么朝代,都是免不了的,这一条可暂时不计。

  “这样一个人,面对强大的金人,会怎么想呢?”

  反抗,斗争。

  这些词,瞬间在脑海中浮现。

  “毕竟,他应该比崇祯强,哪怕采取更激进的措施,也不为过。”

  至此,他彻底明悟了,该如何解答这道策论题。

  “一个‘争’字,便是核心。”

  至于如何争,他得好好想想。

  但至少孙绍祖审题清楚,又将皇帝的心意揣摩一番,心里彻底镇定了。

  而不像贡院的其他举子。

  要么不假思索,按照当前的政策,畅想补充一番,奋笔疾书。

  要么提出符合自己心意的绥靖之策,以图缓和双方关系,将金人锁在辽东。

  这些对策,要么平庸,要么跟皇帝心意相反,走上邪路。

  “这群人中大多数,不明白皇帝心意,很难通过会试,获得好的名次了。”

  周庭气质沉稳,扫视一眼周围,轻轻摇头。

  “也只有那么几个人,或许能明悟朝廷心意,交出一封让皇帝满意的答卷。”

  他的目光,向几个方向看了看。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