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唐:奴贼成王

第50章 小子弹棉

唐:奴贼成王 贺兰爬山狼 2497 2025-05-24 00:19

  吴守田忙完棉花收割,其他的事则全部交给了张万财,毕竟这制衣就不在吴守田的管理范畴了。

  郭逸要带着张万财打算制棉衣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大家从未见过也想要一睹热闹。

  叶无把大家的想法告诉了他,郭逸想了想,就让张绪派人在白牧军的有的城池发了通告。

  大概意思是招募十位制衣能手,一起来制作抵御寒冬的棉袄。

  各城新贴的告示被风吹得簌簌作响,墨迹未干便引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观。

  戴毡帽的老农伸长脖子,念得磕磕巴巴:“招、招募制衣能手?拿棉花做棉袄?”话音未落,人群里炸开了锅,“棉花还能做衣裳?莫不是拿咱们寻开心!”

  “羊皮袄子穿了几十年,这软乎乎的棉花能挡风?”七嘴八舌间,几个挎着竹篮的妇人挤到前排,指尖戳着告示上“棉花”二字,窃窃私语。

  街角裁缝铺前,两个绣着金线云纹的幌子随风摇晃。

  掌柜赵德茂捧着茶盏冷笑:“我在长安学了十年苏绣,什么绫罗绸缎没见过,这棉花做衣简直天方夜谭。”

  话音未落,对门“锦绣坊”的孙巧娘踩着木屐“哒哒”走来,鬓边银步摇晃得清脆:“赵掌柜莫急,听说郭军师连铁犁都能改良,说不定真有法子?”

  她抬手将碎发别到耳后,露出腕间羊脂玉镯,“若是做成了,咱们锦绣坊可要拔个头筹。”

  正说着,远处传来马蹄声。

  穿灰布短打的汉子翻身下马,腰间铜铃铛撞出声响:“我是城西老猎户的徒弟!往年总给皮子上油,这棉花絮在布里的活计,说不准比你们这些绣花的强!”

  围观百姓哄笑起来,赵德茂涨红着脸正要反驳,忽见孙巧娘已踮脚揭下告示,丝绸裙摆扫过他的衣摆:“这榜首之位,我孙家可要定了!”

  暮色渐浓,城门口的告示栏只剩半张残纸在风中翻卷。

  张万财望着攥着告示离去的几人,额角沁出细汗:“郭军师,这些人连棉花都没见过,真能做成棉衣?”

  郭逸望着天边火烧云,将手中棉花团轻轻抛起:“未见得不是好事,白纸方能绘新图。”

  风掠过他肩头,卷起几缕墨发,未来谁可知呢?

  终于到了现场制衣的日子,这一次来观看的人很多。

  白牧军临时改造的工坊外挤满了看热闹的百姓,木栅栏被挤得吱呀作响。

  工坊内,十位制衣能手围着堆成小山的棉花面面相觑。

  赵德茂的银剪刀还别在腰间,孙巧娘的金线绣绷原封未动,谁也没料到,头一道工序竟是想办法让棉花松散起来。

  “时限三天,大家可各自施展技能了!”张万财的铜锣敲得震天响,“赵掌柜、孙娘子,你二人领先开始吧。”

  孙娘子则穿着木屐上前,将作坊里放着的弹力弓,尝试用它把棉花打松。

  可是因为用力过猛,震得手腕发麻,棉花非但没弹松,反倒结成一团。

  看到孙娘子的样子,赵掌柜也向前去尝试了一下,结果也是一样的。

  同来的其他人也都试了一下,效果都不好。

  于是大家凑在一起研究起如何弹棉花。

  郭逸是知道如何去做的,不教给他们的目的是让围观的群众也学习一二,从而能达到身教的作用。

  毕竟好奇心才是最好的师傅,况且近日秋种了结束了,进入短暂的清闲时期。

  又有棉袄可以替代皮袄的噱头,所以来观看的人更多了。

  临近午时,角落里戴斗笠的少年挤过众人来到作坊前,屈生生的和守门的兵卒说:“我可以试试么,俺不会制衣,但觉得那弓子,好想试试。”

  守坊的兵卒正打算出声赶人,可是早被张万财看在眼里,来到门前问他:“你是什么人,为什么想试?”

  “不瞒大人,我是燕村王木匠的儿子,王小乙,我只是觉得我能弹,就想试试!”王小乙话落,张万财挥挥手让兵卒放行,“好吧,王小乙你试试吧!”

  只看王小乙走上前,围着那弹棉弓转了一圈,手腕轻抖,木槌敲击弓弦发出“嘭嘭”闷响,雪白的棉絮顿时如云雾般散开。

  人群里爆发出惊呼,连郭逸都忍不住凑近细看。“这小子是木匠家的娃。”张绪在旁低声介绍,“平日里就爱琢磨些新东西。”

  只不过一柱香的功夫,郭逸手下的探子就把王小乙的情况摸了个大半。

  打算制衣的众人马上向王小乙请教,很快那十人就学会了如何将棉花弹的松散。

  而围观的众人也看了个真切,郭逸此次开制衣大比,目的已经达到了一半。

  如果有一天棉家变多,弹棉花的手艺也算是个挣钱的营生。

  一个问题解决了,工坊又传来争吵。

  赵德茂和孙巧娘因铺棉厚度起了争执,前者坚持要学皮袄絮毛的法子压实,后者主张松散铺层。

  两人争得面红耳赤时,王小乙已带着学徒们将弹好的棉花均匀铺在麻布上,用细线绗出规整的方格。

  “这样棉絮就不会乱跑了!”少年举起半成品,阳光透过细密的针脚,在棉花上投下金色的网格。

  “这小伙子是木匠之子?”人群中有很多人产生了疑问。

  王小乙开口急急解释道:“这不过是木工手法里的打格子罢了,只是觉得可以这么用,我就用了。”

  他说完后,就表示自己尝试结束了,退出了作坊,把场地还给了制衣者们。

  日头西斜时,第一件棉背心终于诞生。

  郭逸将它披在老军汉肩头,原本瑟缩的老人突然挺直了腰板:“轻巧!比羊皮袄轻多了!”

  说着话,又摸了摸感受了一下:“暖和,真暖和!”

  围观百姓骚动起来,几个妇人挤到工坊门口:“军爷,我们也能穿着试试么!”

  郭逸把棉背心递进人群,大家教试了试,也有人提出如果是冬日会不会冷之类的。

  各种言论都有,一时间关于棉花做衣服的议论遍布大街小巷。

  郭逸明白欲速则不达,便让各制衣坊这几天可以根据自己的设计,做出自己想做的款式。

  第一天的比试就暂时结束,各自散去。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