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自带AI,我教崇祯做昏君

第57章 陈子履王者归来

  宋毅不敢违抗命令,只好草草结束审讯,到班房召集衙役。

  没想,东西还没准备好呢,便刮起了狂风,下起了倾盆大雨。

  雨势之大,就好像天上有个神仙,拿着脸盆往下倒水似的。

  人站在雨中,哪怕穿着蓑衣,戴着斗笠,亦坚持不了半刻钟,就被淋得全身湿透。

  贵县是南方县城,降雨还算多,县衙的排水沟渠既宽又深,是按大暴雨预备的。

  然而没过一会儿,前庭后院便积了水。

  渐渐淹过了门槛,淹进了六房吏舍,灌进了县狱。除了垫土较高的大堂正厅,到处一片狼藉。

  不少人心里,想起了陈子履的预言——洪汛将至。

  “不会,绝不会。再过一会儿,雨就会停的。”

  宋毅不停安慰自己,已经一个多月没下雨了,忽然来一场暴雨,实属稀疏平常。

  现在唯一可虑的事,是黄中色的态度。

  因为,对陈子履的一切怀疑、指责、谩骂和诬陷,都有一个重要前提。

  那便是“妖言惑众”。

  没有洪汛,自然是妖言惑众,自然要放火烧山,以求脱身。

  可若是有呢?

  那一直提醒大家备灾的陈子履,就是本县的大功臣呀。

  既然是功臣,为何要冒着砍头的风险,谋害钦差呢?

  从道理上,就说不通。

  反之,一直和陈子履作对的人,又是什么角色,什么居心?

  别说他宋毅,就是他黄中色自己,也得想理由辩解。

  宋毅站在幕厅门口,看着眼前的雨势,反复祈祷大雨快点停。

  然而雨势却越下越大,下了整整两个时辰,仍没有一丝稍缓的迹象。

  “宋典史。”

  宋毅回头一看,黄中色正在身后,神色十分严肃。

  “见过黄兵巡。”

  “召集三班衙役。”

  “啊~!雨那么大,恐怕没法上山了。请兵巡体恤属下,缓一缓再上山搜寻钦差。”

  “召集三班衙役,”黄中色再次重复,“去重修闸门。”

  宋毅暗呼不妙:“启禀兵巡,本县河杈众多,排水顺畅,淹不上来……”

  “混账!”

  黄中色勃然大怒:“你安知思恩府下没下?南宁府下没下?横州下没下?事关全城生死,岂可侥幸,岂能疏忽?”

  宋毅无言以对,只好继续召集三班衙役,到大堂听命。

  不一会儿,五十多人来到前厅,眼巴巴地看着上官。

  雨实在太大了,哪怕躲在屋檐下,几息间就被淋得湿透。

  这会儿冒雨抢修闸门,非得淋出一身病不可。

  黄中色却不为所动,昂首走到外面,任由倾盆大雨打在身上,一身的五品官服,尽数淋湿。

  然后在闪电雷鸣中,拔出腰间配剑,厉声大喝:

  “鲤鱼江大闸,必须尽快修起来,本官亲自监工。胆敢退缩不前者,立斩……”

  -----------------

  衙役胥吏畏惧黄中色,只好硬着头皮前往城西,抢修鲤鱼江大闸。

  然而天气好的时候,亦需三五天才能修好,如今冒着倾盆大雨,又如何能行。

  黄中色提着宝剑,站在大堤上,顶着大雨监工。

  数十人轮番上阵,忙活了一个多时辰,才重新顶上了一根横梁。

  后来,黄中色晕倒在堤坝上,这活也干不下去了。所有胥吏衙役,纷纷撂下挑子不干了,淌着积水往家里赶。

  这场暴雨整整下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早上,雨势才稍稍缓了一些。

  可还没等大家松一口气,便赫然发现,江水涨得特别厉害。

  南门码头的石刻水尺上,几乎每一刻钟,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

  到了正午,已经没有百姓再骂陈子履,再提什么“妖言惑众”了。

  因为郁江的水位,已经超过了夏汛,而且还在不停往上涨,不知什么时候是尽头。

  污浊不堪的洪水,就像一条咆哮的巨龙,从上游滚滚而来。

  淹没了江边的良田,漫过了低矮的河堤,冲垮了毫无准备的村庄,冲走了数不清的人畜粮食。

  城里的那些粤商们,前几天还在设宴庆贺,可恶的陈子履终于栽了,换来了通情达理的上官。

  如今,却个个愁眉苦脸,一筹莫展。

  因为一天一夜的狂风暴雨,不知道掀翻了多少船只,让多少船工、伙计葬身鱼腹。

  如今洪水已太过湍急,已经没法走船了。

  还没出发的老船工苦苦哀求,一定要把粮食从船上卸下来。

  否则,船只太过满载,很容易被大浪掀翻。就算靠泊在岸边,亦十分危险。

  然而,水位正在逼近江边仓库,里面的大米都快要被淹了。

  粮食从船上卸下来,顶着雨水,又能往哪里存放呢?现在全城大乱,又去哪里找那么多苦力干活呢?

  最可怕的是,鲤鱼江的那道闸门,据说因为反反复复折腾,好像被修坏了。

  洪水倒灌,不断冲击脆弱的大闸。

  青壮自发前往帮忙,大户亦送去坚实的木材,只求尽快加固闸门,不要被洪水淹进县城来。

  只可惜,如今全城都乱套了。

  巡道黄中色一病不起,知县陈子履杳无音讯,只剩下一个神憎鬼厌的宋毅,根本没能力主持大局。

  慌乱中,不少百姓前往城隍庙,乞求菩萨显灵,让江水不要再涨了。

  大灾!

  数十年未曾一见的大灾呀!

  再涨下去,恐怕整个县城都要没顶,这可如何是好,如何是好呀!

  随着江水不断上涨,大堤外一片汪洋,大家终于意识到,再留在城里,恐怕要葬生鱼腹。

  于是,老百姓纷纷携老扶幼,冒雨从北门出城,前往地势更高的坡地避难。

  一时间,北城门挤得水泄不通,叫骂声,诅咒声,小孩的哭声,老人的哀嚎……

  就在大家感到绝望的时候,城外的大路上,忽然传来令人振奋的声音。

  “陈知县!”

  “那是县老爷!!”

  驻守城头的几个乡兵,向着城内拥挤的人群,大声发出呼喊:“是县尊他们回来了!大家快闪开,让开城门,让县尊进城!”

  陈子履穿着老乡那里借来的蓑衣、斗笠,在细雨中坚定前行。

  道路两旁,满满都是叩首迎接自己的百姓。

  来到城门口时,那拥挤的人潮,自行散开了一条道路。

  陈子履看到,每个人都用无比殷切的目光,正看着自己。

  “诸位乡亲,本县在此,莫要惊慌!妇孺老幼,继续出城,前往北坡避水。青壮们,随本县上大堤……”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