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男生 历史军事 红楼从锦衣卫开始

第73章 太上皇,枉为人

红楼从锦衣卫开始 飞花逐叶 2659 2025-06-11 00:09

  “明人地大物博,虽也有些高手,但这般凶猛者难得一见。”

  “我若将其击杀,足可证明我扶桑之武艺传承,远胜明人之雕虫小技。”

  “哼哼,郑阳……我必杀你。”

  与其说平藏武是为报仇,眼下他的这般心态,说是为了斗武其实更准确,他也属于是武痴一类的人。

  日落月升,黑夜降临。

  郑阳的船已停在江边,找了个大石头把船拴住,如此方可保证不会被冲走。

  黛玉待在船舱里,透过小窗看着天空。

  在她面前摆着纸笔,上面已经写了内容,此刻她是在回想账目内容。

  而在船舱外,郑阳坐在船头,吹着风和大牛说话。

  曾大牛年不过十四,饭量却是惊人的大,郑阳的吃食被这厮干了大半,而且看起来他还没吃饱。

  难怪这小子力气这么大,难怪身材如此高大魁梧,难怪他家里一贫如洗……

  “郑大哥,你吃饱了没?”

  郑阳手里还有一个饼,听到大牛问自己吃饱了没,他便忍不住笑了。

  把饼递了出去,郑阳说道:“我吃饱了。”

  “啊……我……还是郑大哥吃吧,我都吃撑了。”

  或许是有些不太好意思,大牛表情竟显得扭捏,出言推辞了郑阳的善意。

  “吃吧吃吧,我真吃饱了,明天早上你下船,再多买些吃食就是了。”

  说话之间,郑阳把饼塞到了大牛手中,然后便拿起水囊喝了两大口。

  “奥……好,我明天多买些。”

  “谢谢你,郑大哥。”

  “对了郑大哥,你什么时候教我练武啊?”

  “这个……大牛,我不收徒弟,你呢……帮我送到应天,这艘船就送给你了,往后你就靠船……”

  “郑大哥,你帮我娘报了仇,还给了我银子安葬她,您就是我的大恩人。”

  “我爹说受人三碗饭,得还一斗米,你……”

  “你不收我当徒弟,那就留我在身边,跑个腿什么的也好。”

  “求求你……不要赶我走!”

  说到情急之时,大牛又给郑阳跪下磕头,后者只能上前将他扶起。

  看着眼前这人,虽是长得雄壮,简单得却跟白纸一样。

  如今他父母双亡,回去了无人照应,却生有一副好力气,对上三等好手也不落下风,倒也不是不可以留下……郑阳心里盘算着。

  而若将这孩子好生培养,教一些技击之术,对上二等好手怕是也不会差,就等于多一个绝对可靠的帮手……

  郑阳心里盘算着这些,他突然觉得自己有些卑鄙,竟如此谋算眼前的憨直少年。

  可他转念一想,自己又不会让别人干坏事,反倒会给他谋生计授武艺,客观上说这些对大牛是好事。

  “我会抓鱼,会撑船,会……会爬树采果子……”

  为了能够留下,大牛还盘点着自己的本事,只为让自己听起更有用……

  “郑大哥,大牛漂泊无依,你就留下他吧!”

  “你是他的大恩人,虽说是不图回报,可人家一心要报答……你又何必强拒。”

  黛玉声音从船舱里传出,成了让郑阳下决心的重要因素,这番话便是压死骆驼的最后那根稻草。

  此刻,大牛看向船舱的目光充满感激,他很感谢那位漂亮姐姐帮他说话。

  黛玉是二月十二满十四,而大牛是今年四月满十四。

  如今她俩皆是父母双亡,黛玉之所以帮大牛说话,也只是同病相怜罢了。

  “好吧……大牛,往后你就跟着我吧!”

  “只不过,我虽可教你武艺,但咱们却非师徒。”

  大牛欣喜若狂,又连给郑阳磕了几个响头,然后又朝船舱里方向磕了头。

  郑阳再度将大牛扶起,语气诚恳说道:“好了……赶紧起来,往后咱们就是一家人了,千万不要如此见外。”

  此事,大牛这憨直少年,竟是不争气的流了泪,他这是被感动到了。

  如今他父母皆亡,事实上就已经没有家了,如今遇上郑阳这等好人,不但替他报仇还帮忙安葬母亲,眼下更说是一家人……

  这般恩同再造,如何不叫大牛感激涕零。

  此刻,郑阳虽是自认为兄,但大牛已视之为父,虽然他俩只差了不到三岁。

  “别哭了,这么大人了,哭什么……赶紧吃完饼歇了,明天一早还赶路呢!”

  “嗯……嗯!”

  大牛努力抑制眼泪,看得郑阳都笑了。

  这时黛玉又开口道:“郑大哥,人家大牛是高兴,不是在哭。”

  郑阳遂答道:“知道了,你也早些睡,身体要紧。”

  “知道了。”黛玉应下。

  黛玉是在船舱里睡,郑阳则是睡在船头,大牛则是睡在船尾。

  很快一夜过去,第二天一早郑阳给大牛拿了钱,让他去附近村镇买些吃食。

  大概半个时辰后大牛返回,他们三人吃过了早饭,然后解开缆绳重新挂帆出发。

  这一天过得比较平静,沿途没有碰到兵丁查船,只是遭遇了两波水匪,但都被郑阳轻松打进了江里,顺道还赚了两波外快,到手三十多两银子。

  日落之时,他们已进入应天上元县水域,在两县交界之地他们受到了盘查。

  郑阳废话不多说,以担心惊了自家妹妹为由,拿了十两银子给官差喝酒,然后得以顺利通过检查。

  十两银子是巨款,郑阳既然这般好说话,忌惮于大牛的威武之躯,官差们自然不会过多为难。

  入夜,郑阳一行再度靠岸,而黛玉经过一整天的抄写,基本已经完成了大半。

  亏空牵涉的盐商,一共而二十多家,全是两淮地面的大户,家中培养出许多进士,资助过的更是多不胜数。

  这些盐商还和本地望族联姻,在朝中为他们说话的人不算少,要动他们实在是万难之事。

  看着账目上的人,郑阳知道他们有多强大,心情反倒沉重了许多。

  盐政积弊已久,按照黛玉的说法,太上皇御极之初,也曾有过清除积弊之举,可终究没有太大作用。

  到后来,太上皇也只能放弃,设法多从盐政上刮钱,乃至默认跟地方官和盐商们分账。

  而巡盐御史衙门,则是对所谓潜规则进行监管,让某些人不要太过分即可。

  只不过,亏空还是越来越大,盐政上已刮不出更多银子,锅反倒要扣在林如海头上。

  老实说,太上皇此举,确实太枉为人了。

目录
设置
手机
书架
书页
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