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强弩之末
董璜对于仆固怀恩还是挺喜欢的,不是因为他有三个貌美如花大被同眠的女儿,而是因为他的确是一员大将,虽然后来的确私心颇重,但董璜只在这个任务时空待一年,管那么多作甚?
董璜把仆固怀恩父子调到中军,让他作为许褚的副将。
根据仆固怀恩的情报,董璜再次改变了战争策略。
目前,董璜手下有十五万左右士气高涨的兵马,其中算得上精兵的,起码有十万人;而在河东的郭子仪所部还有五万精兵,关中之地收拢的兵马,近期也能够达到两万人,这就是二十二万大军了。
此外,朔方、陇西、河西之地乃至西域之地的援军也在源源不断赶来的陆上,一两个月间,起码还能再汇集十万人马,其中大部分还都是精锐的边军。
这就是三十二万人马了!
此外,平凉等地的军马也在源源不断的运来。
财货方面更是充足。
历史上,李亨上位后大唐财力不足的一大重要原因是永王之乱。
避难蜀地的玄宗下诏以永王李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永王李璘得以掌控江淮租赋,有兵数万人,想要割据江东为乱。
永王李璘还把诗仙李白坑了,被流放夜郎,结果李白中途遇赦免,《早发白帝城》就是李白遇赦而还时所做。
其实,从政治权谋的角度讲,李隆基任命李璘为山南东路及岭南、黔中、江南西路四道节度采访等使、江陵郡大都督等职,绝对是其心可诛。
他初始的目的,就是为了制衡太子李亨!
通过让两个儿子互相牵制、争斗,他来当裁判,从而既能够打压太子李亨,又能够稳固自己的位置。
当时的他,恐怕还天真的以为,李亨会哭着求他收回成命,让他管管弟弟李璘呢!
结果没想到,李亨直接登基了,而且还得到了大量将士的认可;更没有想到,李璘竟然也造反了。
如此一来,李隆基的牌彻底没了。
最终,李隆基只能够当太上皇,却连高力士都没有保住。最终,在唐肃宗李亨死前的十三天驾崩,此时距离安史之乱爆发已经过去了七年。
这种一前一后的死法,像极了光绪与慈禧之死。
言归正传,这个时空,不会有永王之乱,长安也没有丢失,抄家所得也十分丰厚,自然不至于短时间内出现财货不足乃至于为了向回纥借兵,而纵容回纥劫掠长安财富、女子的事。
总而言之,从目前的情况看,唐军的兵力、马匹以及财货物资的补充速度,不仅足够董璜打一场大决战,最重要的是,董璜已经能够承受一场大败的代价了。
底气充足的董璜决定继续东进做出进攻洛阳的架势,逼迫安禄山将兵力集中于洛阳。
不过,董璜真正的目的却不是与安禄山洛阳决战,而是声东击西,逼迫安禄山集中兵力于洛阳,从而为其他方向的唐军打开局面赢得时间。
比如说,董璜可以派兵协助郭子仪歼灭崔乾佑所部,夺回河东之地。
一旦夺回了河东之地,大军就可以从晋阳源源不断的出兵,进攻安禄山的腹心之地。
郭子仪和李光弼打史思明不说是像打孙子一样,但也是胜多败少,到现在,重地常山还如同一颗钉子一样扎入河北,被唐军牢牢掌控。
常山地控太行之险,绝河北之要,西顾则太行动摇,北出则范阳震慑。其地表里山河,控压雄远,是郭子仪、李光弼与史思明竭力争夺的要地。
有了机动兵力,又掌控着常山,则叛军的腹心之地必然动摇。
除了可以支援郭子仪、李光弼部外,有了机动兵力的董璜,还能够出兵武关,合山南东道之兵,击败安禄山进攻南阳的军队,进一步对洛阳的安禄山形成战略优势。
如果这一步能够成功的话,那么洛阳就处在北、西、南三面唐军的包围之中了。
这种战略上的压迫,可是很致命的。
腹心之地受到唐军的威胁,首都还处在三面包围之中,董璜就不相信安禄山还能够坐得住。
到时候,不得不主动出来求战的,就变成安禄山了。
以大势压人,这其实也是大唐最开始应对安禄山的策略。
在董璜就地整编大军,准备前往潼关的时候,新的好消息传来——陕郡光复了。
拿下潼关后,恶来一路追击,潼关、灵宝(三门峡灵宝市)、陕县(三门峡陕州区)一线,叛军根本就没有足够的兵力,十分空虚,孙孝哲不敢守,一路狂奔逃往洛阳,叛军灵宝守将被百姓杀死,举城投降;陕郡守将杨务钦干脆直接投降,一如历史上所做的那样。
兵贵神速的妙处,再次得以体现。
不过,恶来也只能够追到这一步了。
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
恶来所部人困马乏,只能够在陕县休整。
恶来此举最大的意义在于,直接打穿了函谷关道,打通了董璜军通往洛阳的主要壁垒。
地理意义上的函谷关,正在灵宝和陕县之间。
最新的消息,于禁所部以及恶来的后军,已经在火速支援恶来的路上。
计划赶不上变化快。
董璜很清楚拿下陕县的意义,更知道恶来面临的形势的险恶,当即带领麾下的兵马出击,火速进行支援。
当然,对于大唐而言,也并不是只有好消息的,最近最大的坏消息,是河西诸胡部落闻其都护皆从哥舒翰没于潼关,故争自立,相互攻击,导致大乱。
董璜的应对是以河西兵马使周泌为河西节度使,陇右兵马使彭元耀为陇右节度使,与都护思结进明等到诸胡部落中,招其部落。
除了河西诸胡的问题外,吐蕃也蠢蠢欲动,回纥也派出了使者。
其中,吐蕃喜欢捣乱,不是一天两天了,历史上吐蕃还攻陷过长安。
如果不是吐蕃有着地理的优势,早就不知道被灭掉多少次了。
当然了,如果没了青藏高原的话,不仅仅是吐蕃早没了,印度阿三也早没了。